淺析孟子行政倫理思想探微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論文關鍵詞:孟子;民本思想;行政倫理
論文摘要:孟子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尤其是行政倫理思想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極具進步意義。其行政倫理思想主要包括“民貴君輕”的權力觀、“有恆產者有恆心”的民生觀、“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政績觀,以及“省刑罰,薄稅斂”的公共政策執行倫理原則、“尊賢使能,俊傑在位”的人事行政倫理原則和“仁民而愛物”的行政倫理執政原則,這些行政倫理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有益的啟示。
在中國傳統行政倫理思想中,儒、道、法等諸家融合互補,反映了封建社會人們對行政系統的態度、道德和價值觀等。其中,儒家學派的行政倫理思想獨樹一幟,自創立以來,儒家始終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訴求,重人倫和諧,形成了以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為核心的龐大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的行政倫理思想。在眾多的儒家思想家中,孟子的行政倫理思想值得關注。面對春秋戰國時期紛亂的社會現實,就如何實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和諧穩定相處,孟子從“人人皆可成堯舜”的平民立場出發,用“性善論”和“民貴君輕”等思想系統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貴”論與“仁政”說——古代版的“執政為民”行政倫理思想,並將民本思想與當時的政治實踐相結合,探索其實現方式與途徑,體現了傳統行政倫理中樸素的民主思想和人道精神。
一、權力觀:“民貴君輕”
孟子論“民貴”的經典表述方式為“民為貴,社櫻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在孟子看來,“民貴”之意,理應落實到對民生的關注上在對決定國家發展情況的判斷中,孟子認為,“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盂子·盡心下》***他告誡說,如果王侯只以珠玉為寶,必“殃必及身”,在治理國家中,百姓是最為重要的力量。孟子認為,“暴其民甚,則身拭國亡;不甚則國危身削,名之曰幽厲。”***《孟子·離婁上》***“湯德至矣,及禽獸”,“文王視民如傷”***《孟子·離婁上》***,“武王不洩邇,不忘遠”***《孟子·離婁上》***,歷史上有名的暴虐君主如夏萊、商封、周幽王、周厲王,因為“輕民”,最後落得逃亡或身首異處的下場;而商湯、周文王,行仁政,愛護老百姓,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滅果封而得天下。對此,孟子作了這樣的總結:“某封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願勿旋而也。”***《孟子·離婁上》***孟子用當時人們所熟知的歷史事實為依據,說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失天下在於失民,失民則在於失民心;得天下在於得民,得民則在於得民心。關注民生、執行民意是君王及其朝廷的天職,孟子在這裡想要表白更深層的意旨,即民眾就是***國家***權威的來源。
在孟子看來,萊封之所以失天下,是由於失去了百姓的擁護,他們之所以失去百姓的擁護是由於喪失了民心,因此,君主必須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得到天下。得天下之道,在於得民;得民之道,在於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於想民之所想,惡民之所惡,順乎民心,聚民之慾,除民所惡。這也告訴我們,無論是維護政權,還是治理國家,如果不以民為本,“殃必其身”,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人民是最重要的力量。
中國哲學還是中國思想
探析孔子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詮釋
論文摘要:孟子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尤其是行政倫理思想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極具進步意義。其行政倫理思想主要包括“民貴君輕”的權力觀、“有恆產者有恆心”的民生觀、“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政績觀,以及“省刑罰,薄稅斂”的公共政策執行倫理原則、“尊賢使能,俊傑在位”的人事行政倫理原則和“仁民而愛物”的行政倫理執政原則,這些行政倫理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有益的啟示。
在中國傳統行政倫理思想中,儒、道、法等諸家融合互補,反映了封建社會人們對行政系統的態度、道德和價值觀等。其中,儒家學派的行政倫理思想獨樹一幟,自創立以來,儒家始終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訴求,重人倫和諧,形成了以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為核心的龐大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的行政倫理思想。在眾多的儒家思想家中,孟子的行政倫理思想值得關注。面對春秋戰國時期紛亂的社會現實,就如何實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和諧穩定相處,孟子從“人人皆可成堯舜”的平民立場出發,用“性善論”和“民貴君輕”等思想系統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貴”論與“仁政”說——古代版的“執政為民”行政倫理思想,並將民本思想與當時的政治實踐相結合,探索其實現方式與途徑,體現了傳統行政倫理中樸素的民主思想和人道精神。
孟子論“民貴”的經典表述方式為“民為貴,社櫻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在孟子看來,“民貴”之意,理應落實到對民生的關注上在對決定國家發展情況的判斷中,孟子認為,“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盂子·盡心下》***他告誡說,如果王侯只以珠玉為寶,必“殃必及身”,在治理國家中,百姓是最為重要的力量。孟子認為,“暴其民甚,則身拭國亡;不甚則國危身削,名之曰幽厲。”***《孟子·離婁上》***“湯德至矣,及禽獸”,“文王視民如傷”***《孟子·離婁上》***,“武王不洩邇,不忘遠”***《孟子·離婁上》***,歷史上有名的暴虐君主如夏萊、商封、周幽王、周厲王,因為“輕民”,最後落得逃亡或身首異處的下場;而商湯、周文王,行仁政,愛護老百姓,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滅果封而得天下。對此,孟子作了這樣的總結:“某封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願勿旋而也。”***《孟子·離婁上》***孟子用當時人們所熟知的歷史事實為依據,說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失天下在於失民,失民則在於失民心;得天下在於得民,得民則在於得民心。關注民生、執行民意是君王及其朝廷的天職,孟子在這裡想要表白更深層的意旨,即民眾就是***國家***權威的來源。
探析孔子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