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解析
在江蘇公務員申論考試備考階段,學會關注熱點是備考的一項重要能力,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考生參考閱讀。
江蘇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一***
“有企業到學校招聘20人,其中只招了一個女生”.“只限男生”“男生優先”……中國傳媒大學女生小趙說起之前在招聘會上遇到的性別歧視就十分沮喪。雖然小趙有中央媒體實習經歷,又有博士學位,但“用人單位還是最青睞男碩士,女博士的競爭力甚至不如某些名校男本科生。”小趙說,求職面試時,還會被問到婚育計劃、是否生二胎等問題。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資料顯示,2016年高校畢業生765萬人,就業形勢艱鉅、複雜。在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後的首個畢業求職季,可能承擔的兩次生育,會怎樣影響女性畢業生求職就業?女大學畢業生就業這個老問題再次受到關注。據瞭解,招聘中的顯性性別歧視包括:在招聘資訊中註明限招男性、男性優先、已婚且育有孩子的女性優先、提高對女性的學歷要求、增加身材相貌等外在附加條件、規定幾年內不得結婚或生育等。隱性歧視則更多變,如詢問女大學生戀愛、婚育狀況、生育規劃等私人資訊,強調崗位需要經常加班、男生更合適等。2014年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課題組對北京、河北、山東應屆本科畢業生展開調查,86.18%的女大學生受到過一種或多種招聘性別歧視。
當下,隨著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推進,“兩個孩子的媽媽”成為女性求職者中有“優勢”的人。然而這種“優勢”背後,卻不乏對女性的“就業歧視”.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2015年釋出的研究報告顯示,在使用相同背景的簡歷情況下,男生求職者接到面試邀請的次數是女生的1.42倍。在年均勞動收入等就業質量方面,女大學畢業生也明顯低於男大學畢業生,造成典型的同工不同酬現象,甚至有人聲稱“女博士不如男本科佔優勢”.
這些女性求職過程中的“暗門檻”無疑對於女性是十分不公平的,從法律上講這些“暗門檻”也侵犯了女性就業的權利,侵犯了《勞動法》中的平等就業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歧視,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傳統觀念在作祟,在我國傳統觀念中,打理家務、照料孩子,大多預設為女性的責任,因此女性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而個人精力總是有限,女性很難做到生活和工作兩者之間的完美平衡。第二方面是企業的一心為“錢”的觀念在作祟,企業的宗旨就是利益至上,女性所需的產假有兩次,這讓企業在生產銜接和運營管理中難以掌控,造成一定的損失,如果聘請男性則避免了產假假期的問題。第三方面是相關政策法規還不明確,“歧視”本身具有感性色彩,而立法對此大多是原則性規定,缺乏明確界定、細化。如何舉證,執法主體如何認證等,這在國家法律體系中仍是空白,直接導致受害者維權難。因此,也有專家指出,就業的性別歧視實際上反映了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與女性生育成本非社會化的矛盾。
想要減少女性就業歧視,就需國家和企業共同打好保障的組合拳。國家應建立全國統一的生育保障體系,通過實現生育保險的全覆蓋,保障用人單位在招用女性上的利益平衡,同時採取配套措施,比如通過減少稅收、資金傾斜等手段激勵僱主聘用女性,約束、引導用人單位積極承擔性別平等方面的社會責任,使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地位得到保護。同時,也可借鑑一些西方經驗,比如紐西蘭帶薪產假中的“薪”是由政府發放;俄羅斯產婦半薪產假中產婦所領工資40%的補貼由國家社會保險基金支付;瑞典實施“育兒假的男性配額制度”,在480天的帶薪產假中,60天是“父親產假”,不可轉讓給配偶等。相信經過多管齊下,再加上當下女性的獨立自主自強以及較好的學習背景和能力,一定可以解決當下就業歧視問題。
江蘇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二***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這是在農村時常聽到的一句口頭禪。如今這一狀況有望得到改觀。2016年6月, 陝西省富平縣20名職業農民收到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將接受為期三年的全日制高職教育。陝西高校首次招錄職業農民,為中央“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精神寫下新的註腳。
[原因解析]
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銳減、老齡化趨勢嚴重,農業生產後繼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劇,“無人種地”,已經是當下無法迴避的逼仄現實。
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今天,傳統農民在社會分工上不可避免會出現“分流”.一方面,大量農民工遷徙到城市,鄉村“空心化”成為一種無奈、尷尬的現實;另一方面,一些堅守鄉土的農民通過“滾雪球”的方式成為種糧大戶或規模經營戶,即使留守在農村,依然可以“錢袋滿當當”.但是這些農民的身份色彩在淡化、職業色彩在強化,和傳統農民已經有了顯著區別。“農民上大學”既圓了這些農民的“大學夢”,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平臺。
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認為,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是身份有別於市民的群體;職業農民則充分進入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並利用理性選擇使利益最大化。如果說傳統農民是被動地適應市場,職業農民則是主動地擁抱市場,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重要意義]
著勞動分工細化、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職業農民隊伍的打造,正在促使“農民”由身份向職業轉變。來自陝西的探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啟示:與過去“零敲碎打”式的農技培訓下鄉等做法相比,以打造新型現代化農業經營主體、重構農村勞動力結構為指向的職業農民培育,提供了農民培訓的一種“升級版”.專業化、系統化的培養環境,將有助於孵化出高素質的職業精英。
高等職業院校成功牽手職業農民,也是職業教育更好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有益嘗試。長期以來,困擾職業教育工作的一個問題是:一方面,個別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難以“學以致用”;另一方面,相關從業者“嗷嗷待哺”,卻找不到提升的門路。而此次“職業教育+職業農民”的模式,將教育資源配置與國家政策導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效銜接,既符合職業教育本身的指向,也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打通了供需兩端,溢位的是人才紅利。
[參考對策]
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需要推進農民繼續教育工程,創新農學結合模式,提升面向現代農業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現代農業經營是一門系統性工程,除了種植技術,巨集觀政策把握、市場營銷管理等知識缺一不可。
職業農民上大學,除了“微生物應用、植物組織培養”等現代專業技術的教習外,不可“偏科”,教與學都應有更廣闊的視野。
陝西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