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關於鼎的歷史
秦武王舉鼎死了,而很多人是被扔在鼎中“烹煮”而死,關於鼎的歷史悠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秦武王嬴蕩因為舉鼎,死了。
說來好笑,自小嬌生慣養在帝王家的嬴蕩,雖然有股子蠻力,平日裡更是喜歡結交大力士,但是想舉起這重達千鈞的大鼎絕對是痴人說夢。畢竟能靠一人之力舉起此鼎的人是那些天賦異稟的人,擁有這種超能力的人,不過只有楚霸王、李元霸和李存孝等寥寥數人。何況,他們的超能力也是通俗小說家們所賦予的,所以嬴蕩因舉鼎而死,用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評價就是“nozuonodie”。
嬴蕩自己作死,可是卻能以“武”為諡號,絕對是中國文化中“為尊者諱”的最佳體現。要知道,嬴蕩在位僅僅三年,對於秦國而言文沒有治國之良策推行,武沒能對外開疆拓土。只憑一股子蠻力和爭勇好勝,就被稱為秦武王,絕對讓人大跌眼鏡。當然,這種奇葩事情在中國歷史上絕對不罕見,比如明朝哪位武宗皇帝朱厚照。這位被一群太監包圍,自封為大,想要在戰場上建立功勳的明朝皇帝,每次都是打著御駕親征的旗號到處尋花問柳,結果被女色掏空了身體而一命嗚呼。
當然與明武宗比起來,秦武王還算一個正直的人,雖然性格有些粗暴,做事不過腦子。當然,也有人認為秦武王是因為在位三年就駕崩,所以才沒有留下驕人的文治武功。而且,秦武王由於以臣下之身去移動象徵王權的九鼎,這絕對是挑戰儒儒家文化中正統秩序,要知道當年不向周天子臣服的楚莊王也只敢問問九鼎的重量。所以,秦武王這種“大逆不道”的做飯,絕對會被後世的儒家口誅筆伐,於是一個“有力好戲”的帝王就永遠留在了中國的歷史記載中。這似乎也有幾分道理,因為傳說中絕地天通五帝之一的顓頊,囊血射天的商王武乙,似乎也都被部分醜化或醜化。
當然,今天並不是來評價秦武王嬴蕩的,其實是想寫寫鼎。九鼎,傳說是由開創家天下的大禹製成。作為最後一個由禪讓制推舉出來的帝王,大禹建立家天下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為了確立權威,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並從九州收集青銅鑄鑄成九鼎,並將九州的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從此之後,隨著王權在夏、商、週三代的興替,九鼎也經歷了兩次易主。只可惜,後世守護不力,九鼎沉於泗水,所以無從考證形象、重量。於是,也就有了《羋月傳》裡嬴蕩去舉三足鼎的景象。讓人奇怪的是,九鼎鑄造於夏代,在周之前的商代四足鼎大行其道,只是周以後三足鼎才開始流行。一個號稱考究的歷史劇,卻在道具上如此不考究讓人也只能“呵呵”。
畢竟九鼎已經失落,九鼎形狀到底是何種樣子確實會各執一詞。那麼歷史上除了嬴蕩因為舉鼎而死外,還有很多人的死亡與鼎有關。不過,這些人不是舉鼎死的,而是更為慘無人道的一種方式,“被扔在鼎中烹煮而死。因為,“鼎”不僅是一種象徵王權用於祭祀的禮器,更是一種烹飪工具,用來烹煮肉食。所以,這種刑法的名字就叫“烹刑、鑊烹、鼎烹”。
第一個有被處以這種極刑的名人,就是周文王的長子,周武王的兄長,伯邑考。當年,為了遏制西周實力的發展,商紂王將文王囚禁於羑里。伯邑考為了救自己的父親,到朝歌向紂王求情。結果,卻成為商紂王用來測試周文王的道具,將其在大鼎裡“烹為羹”。然後以鹿肉的名義賜給周文王,周文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吞食了自己骨肉。這次吞食,讓紂王解除了對周文王的戒心,並放棄迴歸封地。伯邑考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周文王的自由,埋下推翻商紂的基礎。但是他自己在留下賢名和孝道的同時,也成為有記載的第一個死於“烹刑”的人。
伯邑考之後,這種殘酷的刑法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春秋戰國時代,這種殘酷的刑法才在歷史上又留下了記錄。第一個就是被烹刑的就是齊哀公,這位被歷史上成記為“荒淫田遊”的齊國君侯,被處以如此極刑其實挺冤枉,因為他完全是被因為別的諸侯向周天子進讒言招致周天子的仇恨。而且當時已經處於周天子勢微的時代,如果再過幾年周天子絕對不敢如此處罰一個擁兵自重的諸侯,齊哀公可以說是周天子王權最後的犧牲品。
齊哀公的死,卻讓“烹刑”這種殘酷的刑法與齊國“結緣”,先後有兩人在齊國因“烹刑”而死。
第一個是齊國人的阿城縣令,這位不知如何施政的地方官,對於如何阿諛奉承確實很在行,於是在齊國朝堂之上有不少人為其美言幾句。但是,這位老兄的運氣實在不好,他遇到了正在勵精圖治的齊威王。
齊威王,並不是只知坐在朝堂上任由謊言包圍的君王,他早已在各地派人暗訪,在對阿城縣令的行為了如指掌後,齊威王在朝堂之直接將這位精於奉承的縣令給烹了。齊威王用最殘酷的刑法,震懾了朝堂的群臣,終於開啟了齊國的一番霸業。如果說阿城縣令被烹是咎由自取不同,另一個在齊國被烹的人就屬於大義凜然的慷慨赴死了。
戰國時代名醫文摯,受齊國太子所託為齊泯王治病。但是治療的方式,太過特別,必須讓齊泯王爆發“雷霆之怒”。於是,文摯竭盡所能讓齊泯王。終於,齊泯王怒了,病也痊癒了。怒火中燒的齊泯王不知道實情,不顧太子等人的勸說,下令將文摯處以“烹刑”。可嘆文摯,立下大功,卻得不到獎賞,卻落了個命喪他鄉。
文摯的遭遇讓人唏噓不已,也暫時結束了齊國與烹刑的關聯。因為一個名叫中山國的小國出現了另一個被執行“烹刑”的人,不過這個人被殺絕對是咎由自取。這個人就是樂羊的兒子,中山國的一個官員。在樂羊帶為魏國效力之後,就勸自己的兒子早日離開中山國,結果樂羊之子捨不得榮華富貴拒絕了父親的提議。到了樂羊帶兵征服中山國的,樂羊之子就成為中山國君主最好的擋箭牌。只可惜,樂羊拒絕了中山國君主的威脅,依然帶領大軍攻城略地。為了洩恨,中山國國君對樂羊之子動用了“烹刑”。魏國大軍最終征服了中山國,樂羊之子的“烹刑”成為樂羊大義滅親的註腳。
或許你必須相信輪迴,戰國之後再次被執行“烹刑”的人大概就是酈食其了,但是他被“烹”的地方迴歸到了齊國。只不過這個齊國已經不是戰國時代的齊國,而是楚漢爭霸時期由田家新建立的齊國。當時,酈食其是秦末漢初時代的著名說客,滿懷為劉邦漢家江山建立功勳的抱負,去遊說齊王田廣,希望能兵不血刃的讓漢軍取得齊國的地盤。當時,韓信大軍在齊國已經佔據絕對優勢,齊王田廣家族其實與楚霸王集團也有夙願。所以,酈食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很快就說動田廣向劉邦集團投降。可是這種類似搶工的行為,讓韓信等將領極為不滿,於是根本不顧漢齊已經達成“停戰協議”,繼續加強了攻勢。結果,放鬆戒備的齊軍一戰潰退,齊國地盤被韓信佔據大部。齊王田廣一怒之下,就把酈食其給扔在鼎裡烹了。可惜,這位位列楚漢相爭時代“四大說客”之一的酈食其,就這麼被自己的隊友給坑死了。
烹刑這道殘酷的刑法,不論是以仁孝著稱的漢代,還是亂世爭霸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都沒有廢除,直到隋唐時代才被廢除。但是,鼎下的冤魂卻少了很多,這只是因為鍋這種灶具的發明取代了“鼎”,成為執行“烹刑”的工具。如今,鼎這種器具只是作為一種大氣磅薄的象徵,又有誰還記得往日的血腥呢?
商代的人面方鼎介紹:
人面方鼎***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1959年湖南省寧鄉縣黃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商器體呈長方形,立耳,四柱狀足,為商代後期鼎常見的樣式。下面是商代的人面方鼎介紹。
歷史簡介
青銅器,商代後期,1959年湖南寧鄉黃材出土,通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身體為矩形,口稍大於底部。立耳、深腹、四足為柱狀直足。顏色青綠,晶瑩如玉。經過化學分析,它的合金成分為:銅佔76.06%,錫佔12.66%,鉛佔11.94%,湖南省博物館藏。
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個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主題紋飾。人臉寬而方,雙耳肥大,顴骨凸起,雙脣緊閉突出,表情嚴肅,與現在的中國人的臉沒有什麼區別。鼎腹的內壁有銘文“大禾”二字,“禾”字象形,是穀子成熟時,穀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為慶祝豐年或者祈求豐年而鑄造的禮器;也有可能是鑄器者的名字,即物主標記。
基本概述
現存的商周青銅方鼎,有四面鹿頭紋的,有四面獸紋的,但就是沒有四面飾人面紋的。不僅未見實物,就是歷代的金石著錄也未見記載。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紋方鼎。中國青銅器中獨一無二的器物,絕無僅有之寶。又名大禾方鼎。
這件三千多年前鑄造的世界級重寶,是怎樣被發現的,又是怎樣來到湖南省博物館的呢?
湖南的寧鄉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這裡經常有商代的青銅器出土。1959年,湖南寧鄉縣黃材鄉的一位農民上山開荒種地,一鋤就挖到了在這裡沉睡多年的青銅人面鼎。把人面鼎挖出來以後,他不知道這件從沒見過的東西是什麼,更沒意識到這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為了攜帶方便,他揮起鋤頭就砸,把人面方鼎砸成了十幾塊碎片。他把青銅碎片裝在籮筐裡,帶回了家,然後,把它當作廢銅賣給了當地的廢銅收購店。
不久,寧鄉發現了人面鼎的訊息傳到了湖南省博物館,館裡急忙派人前往,得知此鼎的碎片已經隨同其他廢銅一起打包,運到了長沙。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緊追不捨,查得此鼎碎片很可能在長沙市湖南省物資局毛家橋廢銅收購中心的倉庫裡。經過交涉,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入了毛家橋倉庫,裡面是堆積如山的廢銅,有的還是剛從各地運來的未開啟的包裹。他們不怕困難,不辭勞苦,終於在如山的廢銅堆中,找到了10塊人面鼎碎片。經過拼合,人們發現方鼎尚缺底部和一足,他們只好回過頭去再找廢銅,順著廢銅的收購轉運路線,終於在離長沙不遠的株洲廢銅倉庫中尋找到了。
經過專家的精心修復後,人面鼎碎片變成了珍貴的國寶,再現了昔日的輝煌!人們今天回想起來,還有些後怕,當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如果去遲了一步,它就被當作廢銅投入了熔爐,化作了銅液,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級重寶,就將因此而與世永訣。
歷史意義
湖南青銅器群的基本造型,大多以中原同類器物為原型,而又打上濃厚的地方烙印。如圓鼎、鬲、簋、尊、爵、觶、卣、瓿等均是。這表現的是中原商文化對湖南地方文化具有強烈的影響。與這些銅器一樣,大禾方鼎就是中原文化與南方地域文化結合的一件特別器物。
人們注意到,商周中原方鼎甚多,卻無以人面為飾者。這件方鼎,從鼎的基本造型到地紋、文字,都是典型的中原特徵,唯有人面主題圖象自具特色。其所透露的大禾國與商王朝關係的相關資訊,確實耐人尋味,值得探索。
第一、中原主導的政治地位。“大禾”二字銘文是一個最強烈的資訊。它無可否認的顯示出中原商王朝的主導地位。它表明當時湖南境內的貴族,採用的是中原商王朝的文字,而與殷墟甲骨文“禾侯”的印證,表明它就是臣屬於商的一個地方侯國。此外,方鼎的基本造型也顯示出中原文化所處的主導地位。
第二、以“和”為主題的政治理念。方鼎的主題紋飾為女性人面而非面目可畏的獸面,雖然是一種與中原商文化有所區別的女權特徵的自我表現,我們也沒有證據說當時湖南地區的女性侯君,是否和中原貴族間存在和親關係,但是其所傳遞的,卻是慈善與和諧。面目慈祥的女性,加上“大禾”也就是“大和”的宣言,給人的感受,就是想要創造一個平安和諧的國度。這不僅在當時是一種超前的感悟,對後世也是一種有力的震撼。大家知道,同為方國,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的城堡及墓葬中較多的兵器,顯示出非常濃厚的軍事色彩,其表示的是社會動盪與不安。但在湖南寧鄉,卻見不到這種情況了。儘管湖南商周青銅器集中出土不多,成批的墓葬更少,但兵器所佔比例幾乎可以略去不計。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當時湖南境內的社會狀況是比較穩定的,也表明其與商王朝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當時湖南境內自具特色的青銅文化比較發達,說明商王朝對大禾侯國也是網開一面。這些都說明,大禾的統治者,確實在自己的行動中,貫徹著一種與商王朝以“和”為主題的政治理念。
沈萬三與朱元璋的歷史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