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論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人生境界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亙古長存的人文話題,中國古代哲學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其堅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寫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為我們的精神訓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論》閱讀材料

  人生境界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亙古長存的人文話題。談到“境界”一詞,我們生活中常說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稱讚他境界高;有時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處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強調人生境界是文學境界的前提,沒有人生境界就寫不好詩詞。我以為,中國文化視野中的人生境界論是理想與現實、永恆性與當下性的統一。

  在傳統文化中,人生境界與人格境界直接相關。中國人自古至今,較多地從道德的層面上去看待人格現象。中國古代雖沒有人格這個名詞,但儒家經典《禮記》中有所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這裡所說的“格”也就是指內在道德與外在行為的統一。

  從孔子到思孟學派的《中庸》、《大學》,推崇的是內心的真誠無偽,慎獨養心,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兩面派。所謂人格,更多的是指內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國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種有著自我體認的道德精神與堅定意志能力,達到了與天地並流,與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傳》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這種堅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寫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為我們的精神訓條。

  沒有心靈火光的照亮,就達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靈攀登遊歷所達到的層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對於世俗利益解脫之後,達到的心靈脩養境界。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認為道德的境界有三種,第一種是瞭解與知道,第二種是喜好,第三種才是樂以為之。這分明說的是三種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昇華。

  對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襟”、“胸懷”、“懷抱”來形容之,認為這是一個人道德層次與人生修養的顯現。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人生的歷練,當人經歷了許多滄桑,往往對於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襟超然。古人一再強調,做學問如果沒有胸襟氣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學問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指出,古來成大事業者,做大學問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魏晉六朝是一個追求“雅人深致”的時代,所謂“雅人深致”,是指一個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與門第血統。而這些最直接的顯示便是一個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嶺。同是“竹林七賢”中的王戎,被阮籍罵作“俗物”,就是因為他為人斤斤計較。漢魏以來,圍繞著人生的意義主題,各種哲學紛紛出現。中國古代的人生境界論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高峰。

  中國古代的人生觀,雖然存在著儒道兩家的對立,但是這兩派的觀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互相補充的。儒家與道家都將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識上,主張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建構人格,而不是在與自然界的對立中建設人格,這就造成了儒道兩家文化人格的順從性與和諧性。儒家“與天地參”的道德境界,與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獲得解脫,他的“浴沂舞雩”與莊子的“逍遙遊”實質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兩家人格的不同有助於中國文化因素與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們彼此之間的互補,造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的廣博精深,中國後期受儒學薰陶的文化人物,沒有不出入佛老的,蘇軾就是典型。因此,談到中國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談佛教,尤其是禪宗的人生境界論。唐宋時期的禪宗思想,是中國人生境界論成熟的重要標誌。

  中國古代士大夫這種調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論,在北宋蘇軾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蘇軾早年也有著忠君之心。從他給皇帝的上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儒者濟世的信念與政治態度。如果說儒家的人生境界論來源於他們的現實精神,道家與玄學主張超離現實,蘇軾則遊離於二者之間,他對現實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認為對生活之樂既要關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對生活完全不感興趣則人生索然寡味,對生活一味沉迷則亦玩物喪志,不足為樂。因而蘇東坡對生活始終抱著一種漂流的心態。正因為對生活的終極意義的無法確定,對人生目標的迷茫,所以蘇軾認為生活的意義只能在不斷的程序中來確定,這一點與禪宗的思想頗為相似。因而蘇軾的人格相對於老莊與魏晉間的阮籍、嵇康來說,外表似乎沒有他們那麼高遠超離,而從內在意義來說,卻是更為超脫,獨立性也更強了,並演化成一種新型的人生境界論,對於現代人生境界論影響很大,“五四”時的許多新派作家對此都予以關注,比如語絲派的林語堂專門寫過一本《蘇東坡傳》。

  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一詞,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種人生觀與宇宙觀,中國古代的“哲學”更主要的是一種人文學說與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內涵更深,境界更遠,它的最高指向是詩化人生。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論》閱讀題目

  4.下列有關“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 “境界”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層次高下,或者說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處境。

  B. 人心靈攀登遊歷所達到的層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脫世俗利益之後,達到的心靈脩養境致。

  C. 作者認為,人生境界論是理想與現實、永恆性與當下性的統一,人生境界與人格境界直接相關。

  D. 古來成大事業做大學問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這就造成了儒道兩家文化人格的順從性與和諧性。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 作者舉“竹林七賢”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為了論證人生品味和趣味相關,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嶺。

  B. 因為對人生目標的迷茫,蘇軾確實表現出時而消極,時而曠達積極面對人生的漂流心態。他對現實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其外。

  C. 中國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達到了與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種有著堅定意志能力境界,一種有著自我體認的道德精神。

  D. 中國文化人格的廣博精深,源於儒道兩家人格彼此之間的互補,它們的不同有助於中國文化因素與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話,是對人生境界層次的有力說明。這三種道德境界是遞進關係,其中“樂之者”這種境界達到了心靈脩養的最高境界。

  B. 中國魏晉以後的人生境界論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組成的,這些觀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互相補充的,也可以相通。

  C. 作者認為,蘇軾受調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論思想影響很深,中國歷史上的受儒學薰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於佛老思想。

  D. 中國古代哲學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種人文學說與人文精神,其堅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寫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為我們的精神訓條。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論》閱讀答案

  4. D歪曲原文意思,虛設因果。

  5. A作者舉竹林七賢的例子應是“為了論證文化修養與人生品位趣味、人生境界相關”。

  6. C原文“中國後期受儒學薰陶的文化人物,沒有不出入佛老的,蘇軾就是典型”。


  

話糙理會糙閱讀練習及答案
活得豐富比活得正確更重要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論閱讀答案
生態影視的困惑與超越閱讀答案
碘鹽迎來意想不到的全國大搶購閱讀答案
絕境是人生的醒悟和昇華閱讀答案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朱光潛閱讀答案
繞開人生的馬其諾防線閱讀答案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閱讀答案
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閱讀答案
生氣的成本有多高閱讀答案
付賬後逃生讓人心靈震撼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