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經濟聯絡與互補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民族之間的聯絡、影響和交往和兩千餘年封建時代的同化與融合等,幾乎都與有無相通的經濟聯絡、互補有關。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華民族經濟聯絡與互補》閱讀材料

  在古代,民族的分佈狀況是:漢族主要居內地,即黃河、長江流域;少數民族主要屈邊隅,即東北、正北、西北、西南等地區;民族之間交錯雜居,大分散,小聚居。由於各民族所居住地區的經濟地理條件不同,形成了區域經濟的自然分工的特點。這種區域紹濟的自然分工以及地理上的互相聯結和交錯雜居,為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聯絡提供了自然地理條件。中原地區的漢族以農業經濟為主,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以遊牧經濟為主。各民族的經濟結構不同,發展不平衡,出於生計和本民族經濟的發展的考慮,需要不斷擴大相互的經濟往來,促使各民族之間進行物資交換,發生互通有無的各種聯絡。

  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之間最初的接觸和交往就是由物質生產與物質利益而引起的。我國北方包括東北、西北地區以高原、丘陵、大漠、森林為自然地理特徵的廣闊地帶,高寒亢旱,植被稀疏,生活在這一地域內的人們,因地理環境的束縛,只能借遊牧、狩獵的生產方式生存,並逐步形成表現於共同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素質,融合為習俗和生產方式相近的遊牧民族。單一的經濟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的需要,使他們具有較強的掠奪性。當經濟需要進一步擴大或遇到天災時,他們往往採取軍事行動互相侵奪牧場,進而把這種爭奪波及與之南鄰的農業民族。為了獲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農副產品,如穀物、布帛等,他們在經濟上不得不依存於中原的農業民族。這種經濟上的依存和互補,因民族、地域、語言、文化等的隔閡,特別是因為私有制社會性質的制約,常常不能平等地互換物質。貿易方式達不到目的,他們就訴諸武力,以掠奪的方式來滿足經濟上的要求。這種因追求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抄掠行為,構成了中原農業民族王朝的“邊患”。中原農業民族一方面也需要畜牧經濟的支援,進行與遊牧民族的交換往來,但另一方面,中原農業民族的封建王朝又以正統自居,對周邊民族採取壓迫的政策,用“撫”和“剿”兩手進行征服。周武王用武力把南下的戎夷迫至涇、洛之北,讓他們每年納貢,但又賞賜他們穀物和布帛。

  農業區與遊牧區交易的發展,不僅大大豐富和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並促進了各自經濟的發展。大量牲畜的輸入,大大改善了中原地區各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勞動條件,提高了生產力,便利了商業運輸,亦有利於軍事機動力量的加強。中原農業區的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大量進入遊牧區,滿足了遊牧民族吃飯、穿衣的需要,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傳入遊牧區促進了遊牧區生產力的發展。公元前64年,漢宣帝派大將辛武賢率大軍在敦煌白龍堆之間穿卑鞭侯井、開渠屯田,這種卑鞭侯井就是後來新疆的坎兒井。考古發現,新疆有許多漢代灌溉工程的遺址,在沙雅發現的二百里長的漢代古渠,至今被當地人稱作漢人渠。

  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民族之間的聯絡、影響和交往,以及在兩千餘年封建時代的戰與和、分裂與統一、同化與融合等,幾乎都與有無相通的經濟聯絡和經濟互補有關。這種民族間的物質利益關係,在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這種民族間的經濟聯絡,正是把各個民族緊密聯絡起來的紐帶,由此而使得政治、軍事、文化等諸方面的聯絡愈來愈密切,經濟的發展和交流是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作者羅予昆,節選自《當代中國凝聚力大典》,紅旗出版社,略有刪改***

  《中華民族經濟聯絡與互補》閱讀題目

  1.從原文看,下列關於民族經濟聯絡與互補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華各民族的經濟結構不同,發展不平衡,各自需要不斷擴大相互的經濟往來,促進物資交換,發生互通有無的各種聯絡。

  B.遊牧民族為了獲取穀物、布帛等,經濟上有時依存於中原的農業民族,而農業民族因牲畜的輸入,也改善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勞動條件。

  C.遊牧區因與農業區交易的發展,不僅大大豐富和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滿足了遊牧民族吃飯、穿衣的需要,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D.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民族之間的聯絡、影響和交往和兩千餘年封建時代的同化與融合等,幾乎都與有無相通的經濟聯絡、互補有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中國古代民族的分佈狀況是:漢族主要居黃河、長江流域,少數民族主要居東北、正北、西北、西南等地區,民族之間大分散、小聚居。

  B.我國北方因高原、丘陵、大漠、森林等地理環境的束縛,只能借遊牧、狩獵的生產方式生存,逐步融合為生產方式、習俗相近的遊牧民族。

  C.因為中原不願滿足北方遊牧民族經濟上的要求,貿易方式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因此他們訴諸武力的掠奪構成中原農業民族王朝的“邊患”。

  D.遊牧民族的許多牲畜輸入到中原地帶,提高了中原地區各民族農民的生產力,便利了商業運輸,軍事機動力量也加強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各民族所居住地區的經濟地理條件不同,形成了區域經濟自然分工,加之地理上的互相聯結和交錯雜居,為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聯絡提供了客觀上的條件。

  B.周武王用武力把南下的戎夷迫至涇、洛之北,讓他們每年納貢,但又賞賜他們穀物和布帛的事例說明了中原農業民族是如何對待周邊民族的。

  C.在敦煌白龍堆之間穿卑鞭侯井、開渠屯田,沙雅發現二百里長的漢代古渠,這些說明了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

  D.中國各民族間的經濟聯絡,使得政治、軍事、文化等諸方面的聯絡越來越密切,作者認為經濟方面的發展和交流是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中華民族經濟聯絡與互補》閱讀答案

  1.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B項中所表述的民族經濟聯絡與互補的內容與原文不符,原文說“他們在經濟上不得不依存於中原的農業民族”,“不得不”是“只得、必須”的意思,題幹中說成“有時”便將概念的內涵弄錯了。

  2.C***解析***本題考查篩選資訊、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因為中原不願滿足北方遊牧民族經濟上的要求”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原文只是說“這種因追求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抄掠行為,構成了中原農業民族王朝的‘邊患”’,並未涉及“中原不願滿足北方遊牧民族經濟上的要求”,這只是遊牧民族單邊追求經濟利益擴大化的結果。

  3.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項,“這些說明了紛繁複雜的矛盾紛爭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不符合作者的觀點,前面的事例,是說明了“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傳入遊牧區促進了遊牧區生產力的發展”的觀點。這是犯了任意嫁接的錯誤,它將最後一段內容中的觀點隨意嫁接到前面論證的內容之中。


  

道德冷漠的形成機制閱讀答案
中德研究人員破解北京霧霾形成之謎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中華民族經濟聯絡與互補閱讀答案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之道閱讀答案
經濟總統的革新閱讀答案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絃樂器閱讀答案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之道閱讀練習及答案
中國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閱讀答案
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閱讀答案
鄉村民族的記憶與想象閱讀答案
農民工就業難的冷思考閱讀答案
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