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創業人物經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創業者,眼睛要看得清目標,腦海要想得到策略,看看那些餐飲創業的經歷,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用《從0到1》的概念分析海底撈:水平創新達到極限之後

  人是海底撈藉以安身立命的資本

  海底撈“服務差異化”的核心就是人,人是海底撈的核心資源。

  那本大家都耳聞過的黃鐵鷹先生的《海底撈為什麼》已經把海底撈怎麼把“服務差異化”做到極致解釋得很清楚了,在這裡省去一千字。簡單地說就是把員工當家人看,充分信任,充分授權。

  海底撈的創新在“服務差異化”,也就是我們一提海底撈就想到等位免費飲料、修指甲、遞熱毛巾、比家還乾淨的衛生間、舞麵條等等。

  “服務差異化”,對白手起家的海底撈來說,其實是一種“低成本”創新,創始人張勇先生把服務員當家人待,讓員工滿意,然後員工讓顧客滿意,每個服務員都憋足勁把服務做出花來。結果是:

  1.將服務變為營銷,每個服務員都成了銷售,海底撈服務員說他們是怎麼“一桌一桌抓客戶”的,這個“抓”字非常形象。

  2.員工滿意帶來餐廳供應鏈和整個管理流程的改善——他們無意間實現了日本企業擅長的現場管理和精益管理,員工根據現實情況隨機應變地處理問題,把張勇當恩人、把企業當家,就會替他們著想怎麼做最好***又省錢,客人又滿意***怎麼來。

  3.因為充分相信員工,海底撈沒有現成的制度和流程,也沒有條條框框的績效管理,流程制度和績效會把員工假設為偷懶和沒頭腦的,海底撈則是讓員工大膽幹。

  “服務差異化”使海底撈實現低成本擴張,短時間內建立了競爭優勢,在火鍋這個低門檻的、紅海中的紅海殺出一條血路:從1994年在四川簡陽開辦第一家海底撈,到1999年走出四川把店開到西安,截至2014年底在北上廣深等國內29個城市有110家直營餐廳,還把店開到了國外——新加坡2家、美國洛杉磯1家和韓國首爾1家直營餐廳。

  對海底撈來說,這一個個員工——被激發得時刻滿血的人——就是實現創新的根源,也是海底撈的核心資源,資金、店面、裝修什麼的都不是。

  “服務差異化”的邊際

  但我們不得不說,以人為核心的服務差異化是有邊際的,尤其對海底撈來說,把人當做核心資源和創新的基礎的時候,問題來了。

  邊際在哪裡?

  1.供給有邊際:超越預期的服務不可能永遠都有。

  其實張勇自己就對“服務”創新的邊際有清晰的認識。2012年海底撈進入新加坡,張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希望媒體幫助客人降低對海底撈服務的預期,他說,“因為網路的關係,大家現在提起海底撈,都覺得很神奇,好像海底撈很好;但是如果你抱著這種想法來,肯定會失望。”當時人們以為他是謙虛,其實他說的是真的。

  2.服務好的基礎是員工滿意,但員工滿意越來越難,換句話來說,成本越來越高。

  一方面是員工的構成在變,80、90後和十幾年前的員工的期望是不一樣的,要滿足他們的期望意味著更多的資金投入。

  管理成本也更高了;而當企業變得更大,一百多家店、2萬多人時,如何在柔性管理和制度化之間找到平衡就變得很關鍵了。但這並不容易,要知道海底撈創新的核心就是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流程規則要把這個破壞掉會要命的。

  3.讓海底撈覺得合適而又合格的人,是有限的。

  張勇就曾經說過,制約海底撈開店速度的不是資金而是人,得有了合適的店長和一批人馬才能開店。而這樣合格的人不是不可以複製,但速度慢,費時間的事換句話說就是成本高。

  4.市場規模有邊際。火鍋其實是一個餐飲行業的細分,它的規模是有限的。

  市場規模的限制、開店速度的限制又讓員工的晉升渠道變窄,晉升機會少,員工滿意度降低,合格的人就越少,對海底撈來說,這無異於陷入一種兩難。

  總結起來,海底撈的核心資源是人、架構,這些複製起來是不容易的,在餐飲業整體服務水平偏低的環境下,好到變態的服務讓海底撈在很長一段時間保持了一種相對的“壟斷優勢”。

  但是這種優勢,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比如整體服務水平的上升,新的競爭對手的進入正在慢慢淡化了。海底撈內部,人是關鍵因素,但合格的人越來越難找,一個原因是,海底撈員工橫向發展的空間又有限。

  因為,個體的服務只有在海底撈這個企業內部才是有價值的。現有人的激勵也越來越難:員工成長空間受限,海底撈無法快速的擴張的時候,員工的上升通道受阻,必然出現不滿。

  除了在服務上花樣翻新,海底撈似乎很久沒憋出大招了,能不能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從傳統行業的窠臼中跳出來,這取決於張勇和他團隊的選擇以及行動力。

  2014年起海底撈加快了擴張速度,據說2015年要在全國加速開更多店,好多店址都選好了。也許,海底撈還會經營下去,會變得更大,只是不再是個神話。

  二

  夫妻經營綠色手撕麵店,三年純賺35萬

  張志權扔掉鐵飯碗的緣由很簡單,工廠效益不好,沒錢花。此時一套各項指標精確到兩、錢,分、秒的手撕面製作方法已經形成了。王金剛是小工中的一個,後來成了另一家“綠色手撕面”的老闆,生意也一樣紅火。

  不用擀,不用抻,撕!撕!撕!就行了!

  張志權扔掉鐵飯碗的緣由很簡單,工廠效益不好,沒錢花。張志權發家的經歷也很簡單,鑽勁兒讓他掌握了一手“絕活”

  1998年末,他開起了小吃部,收入當然比上班強。河南的表舅來東北,閒聊間提起舅媽做的手撕面。表舅只是隨便說說,張志權卻上了心。刨根問底地問個沒完,表舅又說不清楚,只好說,將來問你舅媽吧!將來?哪成!第二天,他便關了小店,和妻子一道去河南把舅媽接來東北。當時,只是一時衝動,沒想到今天就是靠“吃部這碗“面。發了家。

  回來後的近一個月時間,張志權的小吃店一直未營業。他開始根據舅媽提供的做法研究手撕面的整個製作過程。和麵、醒面、撕面及各種湯料配製,他反覆試驗了上萬次,一個月竟用掉了7袋麵粉。做好後,親友一致反映面好吃,筋道、口感好。

  此時一套各項指標精確到兩、錢,分、秒的手撕面製作方法已經形成了。他摘掉了小吃部的牌子,大大方方做了個燈箱,“綠色手撕面”亮亮堂堂地打了出來。與此同時,一張漂亮的“菜譜”也隆重推出在門口***立式燈箱***:綠色手撕牛肉麵、綠色手撕豬肉面、綠色手撕雞湯麵、綠色手撕雞蛋麵、綠色手撕肉醬面、綠色手撕菜汁面、綠色手撕薄荷面、綠色手撕素炒麵、綠色手撕蕃茄面……

  起初,人們都嚐嚐新鮮,可這一嘗不要緊,頭回客,都變成了回頭客。這條小吃街上,蘭州抻面、手擀麵、蒸餃等麵食部顯得冷清起來。

  他家可火了!有時候,屋裡的座位滿了,客人就在外面等,有著急的主兒,乾脆端著到外面吃。兩個出差的黑龍江人,就吃好了手撕面,每天必到。他們說,每碗3-4元實惠,味又好,還有老闆送的清湯喝,每天換一種面,吃夠5個輪迴再回家!張志權說,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他們能天天來,就說明我這面還“夠味兒”!為啥叫個綠色手撕面?現在人們喜歡吃綠色食品因為它無汙染、純天然。我家的面沒有任何新增劑,完全用手撕成條,就像人家吃涼拌西紅柿用手掰,而不用刀切一樣,不會帶有任何雜味,再加以各色配料佐湯,又好吃,又時尚。一位常客說:“我在家裡也試著像您那樣撕,可怎麼也撕不成條,竟是一些面片面疙瘩呀!”張志權笑而不正面回答:“因為我的手沒長在你的手上呀!”

  生意火爆不止。夫妻倆忙不過來了,請了兩名小工,有了人手,他們又增加一些簡單的小炒、涼拌菜,效益自然又增長了一截。王金剛是小工中的一個,後來成了另一家“綠色手撕面”的老闆,生意也一樣紅火。

  說起王金剛開店,夫妻倆還鬧了很長時間捌扭。妻子堅決不同意他把和麵技巧教給王金剛,可張志權認為他家裡又困難,幾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夠供兩個弟弟上大學。張志權費了好大勁說服妻子,王金剛的店才開起來了。2001年10月,小區規劃,樓區附近的出租屋一律拆除。當然,他們的“手撕面”館也未能倖免。

  沒事做了,張志權靜下心來,算了一筆細賬,他自己都有點不信,僅有兩萬人口的小鎮,三年下來,去除生活費用、稅務等各項支出,竟存下了35萬!

  張志權人閒著,腦子可沒閒,如今,他又有了新的“升級”衝動:一邊找店址,一邊忙著打探有關產品註冊事宜。妻子嘲笑他異想天開,想做中國的麥當勞,他卻認真地說:咋的!明天的事,你能說準咋的!!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餐飲行業創業致富人物故事
餐飲創業致富人物故事
相關知識
創業成功人物經歷
餐飲行業創業人物經歷
餐飲小吃創業計劃書
餐飲配送創業計劃書
餐飲連鎖創業計劃書
餐飲類的創業計劃書
某餐飲公司創業計劃書
餐飲開店創業故事
餐飲小吃創業故事
餐飲老闆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