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國君樂毅文言文閱讀原文及答案
樂毅立下不世功業之後反遭新主的拋棄,但他對新主的怨言說得非常的委婉,對新主的愚蠢的責備也非常隱蔽,這些都完全建立在他高尚的人格和寬巨集的涵養上。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昌國君樂毅》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昌國君樂毅》文言文閱讀原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齊田單卒敗燕軍。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樂毅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選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倖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 “夫齊,霸國之餘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閒於甲兵,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節選自《戰國策》,有刪改***
《昌國君樂毅》文言文閱讀題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樂毅使人獻書報燕王曰 報:答覆
B.閒於甲兵 閒:同“嫻”,熟悉
C.擢之乎賓客之中 擢:獎賞
D.離毀辱之非 離:同“罹”,遭受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 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故不敢為辭說 ②竊為大王不取也
B.①不以祿私其親 ②以勇氣聞於諸侯
C.①王若欲伐之 ②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D.①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②相與枕藉乎舟中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B.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C.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 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D.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戰國策》又稱《國策》,是一部國別體歷史著作,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
B.燕惠王繼位後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懷疑樂毅,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作大將,在這種情況下,樂毅逃到了趙國。
C.樂毅認為古代的君子,在交往中決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即使含冤離開本國,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
D.樂毅回覆燕惠王的信主要稱讚燕昭王的好處,這實際上委婉地表達了對燕惠王的不滿。
《昌國君樂毅》文言文閱讀答案
9.C***擢:提拔***
10.D***A項①介詞,替,給;②動詞,認為。B項①介詞,用,拿;②介詞,憑藉。C項①連詞,如果;②代詞,這樣。D項①②均為介詞,於,在***
11.B
12.C***“在交往中決不會說對方的壞話”錯,原文最後一段“交絕不出惡聲”的意思是“即使交情斷絕也不說對方的壞話”***
《昌國君樂毅》文言文閱讀參考譯文
昌國君樂毅,替燕昭王聯合了五個國家的軍隊去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池,並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還有三座城沒有攻下時,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繼位後,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懷疑樂毅,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作大將。樂毅逃到了趙國。齊國大將田單最終擊敗了燕軍。燕惠王非常後悔,害怕趙國起用樂毅,趁著燕國疲憊時來攻打燕國,於是燕惠王派人去責備樂毅,並向樂毅道歉。樂毅就派人送去一封信答覆燕王:
臣子不才,不能奉行先王的教誨,來順從您左右之人的心意,恐怕要蒙受殺身之罪,從而損害了先王知人善人的明察,又損害了您仁義的名聲,所以才逃到了趙國。自己寧肯承擔不肖的罪名,不敢替自己辯解。現在大王您派使者來數說我的罪過,我擔心侍奉大王的人不能明察先王重用我、信任我的道理,並且不明白我為什麼要奉侍先王的衷心,所以斗膽寫信回答您。
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不拿俸祿私自給親近的人,功勞多的才授給他;不拿官職隨意授給所喜歡的人,能勝任的人才給他相應的職位。所以,先考察才能然後再授給他官職的國君,才是能夠成就功業的國君;根據德行接交朋友的人,才是能夠顯身揚名的賢士。先王過高抬舉我,把我從賓客中提拔上來,而且高居於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認為遵奉命令,聽從教導,就可以僥倖免除罪過了,就 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對齊國懷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要把攻打齊國作為國家大事。”我回答說:“齊國有霸主的餘威,又有屢次戰勝諸侯的經驗。他們精於用兵,熟悉戰鬥進攻。大王如果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藉助天下諸侯之力來對付它。要聯合諸侯的力量,沒有比和趙國結盟更快捷有效的了。再說,齊國佔有的淮北和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都想要得到的。如果趙國同意與我國結盟,再有楚、魏和***被齊佔領的***宋國協力出擊,四國共同攻打齊國,就一定可以大破齊國。”先王說:“好!”臣就親自接受先王口授的命令,備好符節,南行出使趙國。我回國覆命以後,各國隨即起兵攻齊。靠著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威望,我們拿下黃河以北的土地,並隨著先王一直打到齊國的濟上。佔領濟上的軍隊奉先王命令追擊齊軍,獲得巨大勝利。輕裝而精銳部隊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齊國的國都。齊王倉惶逃到莒地,僅僅免於一死。
我聽說賢明的國君,建立功業而不使它廢棄,所以才被載入史冊;有先見之明的賢士,功成名就後不使它敗壞,因而才被後世稱道。我聽說善於開創事業的不一定善於守成,善於開始的不一定善於結束。使自己能免遭殺身之禍,保全功名,以此來彰顯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詆譭侮辱,毀壞了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臨不能預測的大罪,還僥倖想助趙伐燕來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不敢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絕,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即使含冤離開本國,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我雖不才,也曾多次受教於君子。我擔心大王您聽信左右親近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才斗膽以書信作答,希望您對此事好好考慮一下。
宋琪傳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