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鄉愁的經典散文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鄉愁讓我們有了一種思維定勢,因為它,我們會在端午節到來時想起外婆裹的粽子,在清明節到來時想起該去上墳了,在春節到來時想起凍米糖和甜酒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粽香裡的鄉愁

  按照蘇南人的習俗,石榴花紅、梔子花開的農曆五月初五前,家家戶戶都是要包粽子的。除了藉以緬懷先賢,調劑家人口味才是真正的動因。

  心細如針的母親會提前買回生長於太湖邊翠綠清香又寬厚的原生態蘆葦葉,回家後分五六張一小把紮好,掛在陰涼處備用。包粽子前,先將粽葉拿到河埠去洗刷乾淨,再放到大鍋內蒸煮,用清水漂洗後,置於大木盆裡待用;糯米自然是要選用優質上品的,預先淘洗清爽,瀝乾水即可使用;粽子的餡,那要根據家人的口味喜好,除了有用醬酒滷好的塊肉,還有鹹鴨蛋黃、紅棗、蠶豆瓣、紅豆、豌豆等。母親是個普通勞動婦女,在當時家庭經濟比較拮据的情況下,心靈手巧的她總是想方設法弄些各花式的粽子餡,窮盡心思也要為家人制造些驚喜。

  看母親包粽子,是件很享受的樂事。

  正因如此,每次我都會乖乖地搬個小凳子,靜靜地坐在母親身旁欣賞。偶爾幫著打打下手,倒倒茶或剪剪麻線什麼的。只見母親用靈巧的雙手從盆裡撈起兩片粽葉,夾於左手中指和食指間,在右手的幫襯下,凌空輕輕一旋,粽子的外殼霎時便成型了。細心專注地裝進糯米、餡心後,用另一片粽葉將開口處封嚴,母親便利索地拽來備好的麻線,一端用牙咬住,一端用手抓著在粽子上來回繞幾圈,紮實捆牢,打個活結,一隻有稜有角硬邦邦的小腳粽子頃刻就誕生了。母親包粽子的手勢之靈巧、速度之迅捷、動作之精準,半點不亞於紡紗織女。母親包的小腳粽子,形態纖秀,堅緊飽滿,再怎麼蒸煮也不會洩漏,可謂功夫不凡,實力深厚,每每都能贏得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的讚美。包的枕頭粽子、菱形粽子也有模有樣,不同形狀的粽子,主要是用來區別粽餡的,譬如紅豆、豌豆或豆瓣粽,肯定是包尖腳粽;而鮮肉粽,那必然是枕頭形的;至於鹹鴨蛋黃與紅棗粽子,一般包成菱形的。

  家裡人多,消耗量大,母親包的粽子肯定不能少,所以每回都要包上二三十斤糯米,通常情況在吃罷午飯便動手了,一直包到傍晚,整下午坐著累得腿麻背疼直不起腰,可母親總是笑呵呵、樂陶陶地操勞著,從未聽到過半句怨言牢騷。不善言辭的我,只能投以母親充滿感激之情的眼神。

  粽子包好後,燒煮的任務就落到了父親的肩上。在此之前,父親早已備好許多晒乾的樹枝、木棍等硬柴,整齊地堆碼在灶頭旁。燒粽子是項有技術含量的活,沒點功底是難以燒得好的。首要的是肉粽、蛋黃粽必須與其他粽子分開燒煮,以防串味;其次需勤觀察、常添水,始終保持鍋裡的水位超出粽子,不使粽子露出水面而致米粒、餡心夾生。再之,便是火候的掌控。大火將鍋裡的粽子燒開後,就得用不溫不火的文火慢燒細煮。燒一大鍋粽子,夠父親忙碌三四個鐘頭的。硬柴燒下來的炭火後勁十分大,即便熄火了餘溫也很有力道,所以一般都會將鍋內加滿水讓粽子燜在鍋裡,以充分利用熱能,將粽子煮透燒熟。焐到次日的粽子,晶瑩微黃的脂膏都已經流出來了,粽子外圍的米都已黏連在了一起,吃起來特別軟糯香酥。

  裊裊炊煙冉冉升起來了,千家萬戶燒粽子散發出來的馨香,瀰漫在故鄉桃溪的大街小巷上空,一種莫名的興奮感會油然而生,壯觀而又誘人。

  在資源奇缺、物質匱乏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能品嚐到粽子絕對是令人羨慕的奢侈事情。所以當我清晨吃過粽子背起書包去上學時,渾身流溢著幸福之感,心情也像五月的天氣晴朗而透明。放學回到家後,放下書包,便急不可耐地拿起紅豆或豌豆粽子,蘸上些綿白糖,津津有味地啃著,心裡像灌了蜜似的舒坦。

  後來,我離開故鄉,到外地讀書、工作,便很少吃到那浸透著親情、飽含著愛意的獨特滋味了。

  :鄉愁是一隻孤獨的鳥

  我不會把這件心事告訴你。可是我想問:今夜,你可曾把清冷的風裝進行囊?

  孤獨只是一個音符,沒有人會對你說:風來了,請不要讓雪漂白你的衣裳。花開花落皆是生命的過程,看秋葉飄零、雲聚雲散,便會看見自己潮起潮落的一生。

  大地如此蒼涼。那些我們曾經迷戀的風景,都在記憶的長河裡消失了。許多鳥已經落在更遠的山林,它們讀不懂這個世界,讀不懂風景之外的風景。走在自己的影子裡,鄉愁緩緩浮起。我不知道,在刻骨銘心的疼痛中,故鄉為何依舊那麼遙遠。我不知道一隻孤獨的鳥,能否回到生命的故鄉。

  只是我不想落淚,不想把心中那些沉重的愛如此輕描淡寫,就像一支長笛,只有天空才會用自己的遼闊把那悠遠的思緒收藏。

  這肯定不是我命中的飛鳥。要不然,鄉愁怎麼會離我越來越遠?

  :何處覓鄉愁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約翰納斯·胡斐的醫生,撰文記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學生。這名大學生因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醫生給他開了許多藥都不見效,只好建議他回家休養。沒想到,只是“回家”這個計劃,就令他振奮許多;在回鄉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復了!

  “鄉愁”是一種病,根源在於你的記憶,你對家鄉的記憶。

  對家鄉的認識,只有在你走出家鄉,看到了另一處地方時,方才開始。

  人們離開家鄉,或是因為對異地的嚮往,或是因為要向上奮鬥,擺脫貧窮……但,當你千方百計登陸異地後,思鄉之情卻油然而生。

  記憶裡,老家寬大的衚衕口,遮天蔽日的大樹,鄉親們坐在樹下談笑風生。天空是綠色的,那是大樹的綠蔭暈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藍得發黑,滿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顆顆鑽石閃耀光芒。當你輕輕入睡的時候,窗外草蟲啾唧,包圍著你的夢鄉——雖有萬千只蟲類歌手合唱,那卻是一晝夜中最靜謐的時刻。

  令我們深感失落的是,如今在都市的燈光汙染下,我們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當你翻閱老照片的時候,總能夠回想起一些陳年往事。但,隨著將照相機嵌入手機這一天才設計的誕生,再也沒有那些發黃褪色的老照片了——人們都在忙著即拍即刪。

  回鄉是治療思鄉病的最好辦法,因此每逢春節,許多中國人總是不顧一切要回家過年,就像候鳥要遷徙一樣。

  但你所落腳的城市在鉅變,你遠方的故鄉也在鉅變。只不過,跟都市的日新月異相比,中國的鄉村越來越變得不像昔日的鄉村了。每次在農村看到那些用紅磚和預製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裡都不太舒服。而今的鄉村建築比城市建築更無個性。這也不能怪農民,因為他們只能買到這樣的建築材料,他們也請不起設計師。就算是村裡的富戶,也不過把門樓造得更高些,瓷磚貼得更光鮮些罷了。

  那些承載你兒時記憶,那些你在異鄉魂牽夢繞的大樹小河、老屋池塘已然灰飛煙滅,無影無蹤。當你滿懷疲憊,眼裡擱著酸楚的淚,揣著一腔鄉愁,滿心指望“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能為你“撫平創傷”時,忽然感覺自己好像又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故鄉變成了另一個異鄉……

  確實,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憶中才仍然一直存在著。有時我們根本無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憶裡去,因為我們無法再重建當初的情景,而鄉愁給你的回憶上了色,讓它變得更加縹緲虛幻,令人惆悵。
 

描寫傷感的現代散文詩
孝敬父母的散文詩歌精選
相關知識
描述鄉愁的經典散文作品
描述鄉愁的經典散文
描述草原的經典散文作品
描述空白的經典散文作品
描述玩具的經典散文作品
描述書香的經典散文作品
描述芍藥的經典散文作品
描述努力的經典散文作品
描述努力的經典散文作品
描述婚禮的經典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