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散文教學目標散文教學總體目標
要達到精簡教學環節,增大教學容量,高效地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自學習慣等單元教學目標,就必須在單元教學中真正體現整體性原則。那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一、研究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核心”。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就成為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的問題,那麼,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應首先關注的是“教什麼”的問題。這就對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平時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並沒有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制定閱讀教學目標,或者乾脆照抄教參或者教案書,導致閱讀教學的目標往往簡單化,表述不清,缺少甚至根本沒有對學生需求的分析和有針對性的行為結果的描述。有的目標設計籠統、偏執,有的死板缺乏靈動性,有的淡化了目標,有的甚至沒有目標等等。這些問題和誤區制約、阻礙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很值得我們反思和改進。
二、研究意義:
確定好教學的目標是備好、上好一堂閱讀課極其重要的環節。為了克服閱讀教學目標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弊病,使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具有精確性、可觀察性以及可測量性,從而確定本課題,目的是探索出一條適合新課標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的路子,提高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的效率,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實現有效課堂和高效課堂提供一個有利條件。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關於教學目標:
當代教育心理學把教學目標定義為“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激勵、自我評估、自我調控的重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支配、調節和控制著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選擇教學策略、使用教學媒體以及調控教學環境的基本依據。
二、關於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指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根本依據,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基準,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從閱讀教學自身的性質和特點出發,按照不同的課文型別和課時需要來設定教學目標。其核心目標可以概括為:使學生通過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情趣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點在於形成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掌握基本的語文閱讀技能,促進語文閱讀素養的提升,使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重點:
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取決於教師對語文學科性質和語文教學規律的認知,對教學內容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也取決於對學生認知狀況的把握。鑑於此,“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研究”擬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研究:
***一***從文字特點出發確立教學目標,以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盲目性
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工作,而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以及定位之後的有效實施,要靠設計者對文字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對文字的準確解讀。這就要求設計者能夠依據新課標精神,深入解讀教材,將教材分成不同的型別,根據不同的體裁、題材等文字特點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力求閱讀教學目標設計適合文字特點,真正實現新課標要求的“用教材教”。
以散文教學為例。
我們知道,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形散神聚,不同的散文,又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學習、欣賞角度。比如,敘事性散文的學習欣賞可抓住形象,理清結構,品味語言和賞析技巧來確立目標,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對文學作品也是這麼要求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 而對於議論類的散文,我們則可通過品味語言,理解文章的觀點來確立目標,進而把握其結構,分析其論證方法。
***二***從教材整體出發設計教學目標,以避免教學目標的淡化傾向
確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既要從文字特點出發,又不能只盯在一篇課文上,要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念。從整體出發,把眼前所教的“這一課”放到一單元、一冊書、一個學年、一個學段乃至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上來考慮,使其上下關聯,互為照應,分解合理,體現出科學的序列性。這樣,就不會為教一課書而教一課書,以致脫離教材,淡化目標,使教學失去“語文味”。
一篇課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其思路是:基於課文,緊扣教學單元,體現一冊書、一個學年或一個學段的要求,關聯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找準位置,分解合理,落實到具體課文教學中。
這樣從教材整體出發,在關照課程目標、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的前提下設計每課書的教學目標,就不會出現象熱熱鬧鬧做秀、深究目標不明的課了。
***三***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確立教學目標,以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偏執性
新課標倡導“以人為本”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根據學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要和發展需要確立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發展的理念是符合新課程精神的。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一般都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全體學生,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新課標的要求。一方面,學生語言和思維發展是漸進的,情感體驗也是逐步深入的,要達到預設的終極目標,其間必然經歷一個個低層次的目標,如果忽視這些過渡目標的設定,必然影響終極目標的順利達成。因而,教師設計目標時必須認真研究目標的分解,提出整體目標的層次要求,實施分步到位。另一方面,學生間存在著個性差異,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就同一內容達成同一目標,是不科學的。因此,教師設計教學目標,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分層提出要求,以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和語文素養,走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偏執的誤區,真正體現新課程“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的理念。
***四***預設與生成相結合設計教學目標,以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隨意性和缺乏靈動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學目標大致是預設的,而且教學目標大多是教師照教學參考書制定的。在這種背景下,上課時教師執行教科書編者的目標,學生執行教師的目標,這是典型的過去式“目標教學”模式。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許多人對此提出了反思,認為課堂教學目標不應是預設的,而應是自動生成的。
“目標教學”最大的缺點在於教師所預設的目標往往不切合教學實際,不利於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不符合新課標精神。而非預設性教學的確可以彌補這一缺憾,但如果完全靠學生的課堂自動生成,那就勢必會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因此,只有將預設和生成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才是最佳選擇。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本課題研究分五個階段,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13年4月到6月初。
初步確定研究內容和目標,確定課題負責人和課題成員各自負責的部分,制定研究方案,填寫《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小課題立項申請•評審表》,報送我校教研室申請報送立項。並及時開通部落格,接受專家指導。
第二階段:培訓和開題階段,2013年6月到9月上旬。
學習相關立項知識,認真學習與小課題研究相關的檔案、書籍,思考、討論和明確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計劃,開始醞釀和撰寫開題報告,網上開題。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13年9月到2014年元月上旬。
開展課內外實驗研究,並總結經驗,在部落格上撰寫反思。每月進行一次小組彙報交流,反思得與失,進一步完善研究目標。撰寫課題中期報告。
第四階段:課題完善階段,2014年1月到2015年3月。
通過各位實驗教師分階段的實驗研究,開展觀摩研討,總結成果。本著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不斷進步,共同提高的原則,積累經驗,完善實驗過程。撰寫實驗報告。
第五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
按照課題實施方案的要求,進行資料整理,成果收集,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成果彙編,並做好課題結題和鑑定的準備工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根據課題組的要求和本課題的特點,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如下: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預計包含以下內容:
本校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目標設計水平調查報告,新課程閱讀教學三維目標的內涵及相互關係的論文,語文課聽課案例,座談會記錄,問卷調查表,課堂實錄,新課程閱讀教學三維目標有效實施策略論文,中學語文教材的體系和文字特徵梳理論文,彙報課設計及說明,自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集》。
二
摘 要:本文在十篇案例研究和一篇問卷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梳理和歸納了高中階段散文和小說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五種典型問題:由言入象落實不力、輕視體裁特徵教學、忽視閱讀的個性化、三維目標區分不清、目標描述主賓混淆。並依據課程標準和文學鑑賞的基本要求和規律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散文 小說 文學作品 教學目標
1.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1.1.問題的提出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和評定教學效果的依據,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前提和綱領。然而,觀察我們的教學實踐不難發現,語文教學目標設計常常出現隨意性、模糊性和操作性不強等特點。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與語文學科的特點有關。與中學階段的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不是按照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安排教材,每一篇課文不過是例子,都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服務。而其他所有學科都是按照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安排教材。其他所有學科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是由教材決定的,具有教材的規定性。而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在巨集觀把握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的基礎上獨立設計,不具有教材的規定性。可以說,就其他所有學科而言,不同教師對同一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而語文學科,不同教師對同一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則往往完全不同。加之語文教師個性不同,在教學目標尤其是閱讀教學目標設計上就常常表現出個性化、多樣性色彩;又因教師專業基礎、工作態度參差不齊,一些教學設計就難免表現出隨意性、模糊性和操作性不強等缺點。
1.2.研究的意義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筆者認為高中語文閱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值得研究。因為教學工作應該首先是一門科學,只有把它視為科學,才能把握內在規律,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近年來,語文課教學質量雖有所提高,但總體而言還不夠好,全社會語言文字水平相對較低,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這顯然與語文教學的科學性不足有重要關係。
2.問題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2.1.問題的界定
我們說語文教學目標設計常常出現隨意性、模糊性和操作性差等不足,並不是就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而言的。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語言基礎知識及應用、閱讀與鑑賞、表達與寫作三個部分,其中第一個部分的教學目標顯然是清晰的,課程標準對錶達與寫作的教學目標也有清晰的界定。只有在閱讀鑑賞部分,課程標準只是提出了教學的總目標,而具體到每一篇課文中,需要教師根據教材編寫思路和學生實際做具體設計。
實際上,即使在閱讀與鑑賞部分中,論述類、說明類、實用類甚至文言文的教學目標也具有教材的規定性。只有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更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具體設計,教師的個性化色彩也才表現的更為突出。由於詩歌和散文同屬抒情文學,小說和戲劇同屬敘事文學,而高中語文教材內容又以散文和小說居多,因此,本文只涉及散文與小說教學目標設計問題。
2.2.研究方法
2.2.1.案例分析法
筆者在網上搜索了《藥》、《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裡的人》、《邊城》等五篇小說教學目標設計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小狗包弟》等五篇散文教學目標設計,完成了十篇案例分析。分析過程依據課程標準和文學作品鑑賞要求、鑑賞規律,指出設計的優點與不足。
2.2.2.問卷調查法。
設計“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調查問卷”,撰寫《戶縣二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抽樣調查報告》一份。
2.2.3.實驗法
通過課堂教學實驗,對比分析不同設計的不同效果,得出相關結論。在進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自行設計了《荷塘月色》這篇散文的教學方案,並在課堂上進行了實驗。總結了實驗的效果和得失,驗證了在課題中提出的觀點。
3.散文和小說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案例分析、抽樣調查和教學實驗,筆者歸納出了高中散文和小說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幾類典型錯誤,現逐條闡述如下;
3.1.由言入象落實不力
眾所周知,文學作品的基本規律是通過語言塑造文學形象,藉助文學形象表情達意。那麼欣賞文學的基本能力就是“由言入象”,即品味語言,感受形象。很顯然,如何落實這個過程,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由言入象”的能力,應該是文學作品教學的主要環節。
且看小說《藥》的教學目標設計:
①領悟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②瞭解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係;
③學習分析情節結構和歸納主題的方法。
這份教學設計強調了解人物性格,分析情節結構,理清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係,領悟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很顯然,設計者注意到了小說鑑賞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表達技巧三個要點,但是忽略了語言這個要點。就這篇小說而言,必須首先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尤其是人物語言,學生只有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才能感受華小栓、華老栓、駝背五少爺等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只有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才能領悟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才能鑑賞作品的藝術特色。
這份教學設計對“品味語言”這一個要點完全沒有涉及,顯然談不上“由言入象”。至於設計者把領悟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放在首位,把了解情節與人物性格列於其次,更不符合鑑賞的真實過程。
3.2.輕視體裁特徵教學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課本只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這一論斷簡明扼要的說明了語文課本最為基本的特點,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指明瞭方向。語文教師教讀任何一篇課文,都應該著眼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尤其是文學作品教學,因為其難度相對較大,更應該著眼於使學生理解各種文學體裁的內在特點,為培養學生的獨立鑑賞能力服務。在案例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散文和小說教學目標設計,沒有體現出這一重要的思想,僅僅針對這一篇作品設計教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請看小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目標設計:
①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
②理清本文草蛇灰線的結構特點;
③理解本文的社會意義,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問題。
這則教學目標設計,關照到小說的人物形象、情節結構和主題思想,應該說是符合教學的要求的。然而,設計者絲毫沒有從小說的體裁特點上進行考量,忽視了鑑賞方法的指導。小說是一類通過語言描寫構造故事情節,通過環境描寫烘托氣氛、推動情節發展,通過人物語言和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並借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樣式。小說的教學,只有站到領悟體材特點,發展鑑賞能力這個角度,才算是用好用足了教材,才能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這一點不應該被忽視。
3.3.忽視閱讀的個性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明確指出,閱讀與鑑賞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個性化的閱讀”。
閱讀鑑賞活動是一項個人化、私人化很強的活動,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確的閱讀鑑賞課,必須是師生之間就同一文字的閱讀所進行的對話活動,而不是教師大談特談專家和教師自己對文字的閱讀體會。筆者在案例研究中發現,絕大多數語文教師在散文和小說教學目標設計時忽略了這一問題。
例如小說《邊城》的教學目標設計:
①瞭解作者沈從文及邊城全貌。
②深入理解沈從文的小說及其創作意圖。
③整體理解節選部分的內容,初步感受其中之美。
小說《邊城》所描寫的湘西生活風情極具地方色彩,應該說,學生對這篇小說的閱讀體驗是多樣的,即使專職評論家也認為,邊城的生活既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略帶“原始野性的生活方式”。邊城的生活既真誠、淳樸,也保守、苦澀。生活在當代的青年學生對這種生活方式會嚮往還是會排斥,這都值得探討。這篇小說的教學設計也應該是開放的,不能一味強調這種“人性之美”和這種“生活方式之美”,因為在許多人看來,它也許並不美。
所以,個性化的閱讀,不僅是新課程的一個培養目標,也是準確解讀文學作品的一個必要條件。尤其在接受美學被廣泛認同的今天,讀者在閱讀中參與結構、參與創作的觀念深入人心,封閉化的教學觀念已經非改不可。
3.4.三維目標區分不清
從三個維度區分教學目標,把這說成是教學活動向科學化方向買進的一次革命也不為過。教學活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由經驗主導的,直到今天,教學活動能不能產生規模效應也存在爭議。教育學及教育技術學,把教育活動上升到科學和技術的高度,試圖改變經驗主義的弊端,使其產生規模效應。
教育技術學把知識區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兩大類,同時認為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技能,還是情感滲透和價值觀的建構過程。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仔細區分教學目標。這顯然有利於教學思路的清晰化和教學活動的科學化。
但筆者在進行案例研究的時候,發現大多數教學設計忽略了這一點,既沒有從形式上也沒有從實際上對上述三維目標加以區分。
請看散文《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的教學目標設計:
①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及側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②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③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④學習演講的一些技能技巧。
⑤培養學生熱愛中國文學,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這則教學目標設計,既沒有從形式上區分三維目標,也沒有從實際上加以區分。例如第②條和第④條,不清楚設計者是要讓學生“知道”或“瞭解”在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和演講技巧,還是要學會在實際的敘述和演講中去應用。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表述模糊,操作起來思路不清,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3.5. 目標描述主賓混淆
現代教育技術學提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以學習目標代替教學目標,描述教學目標時,主語應該是學生。這一點與新課程理念是完全吻合的。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而不能以知識為本,不能以教師的教為本。這一理念是新課程的核心要義之一,必須在教學中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而事實上,筆者在案例研究時發現,很多教學目標設計完全忽略了這一點,這表明教師的觀念還沒有得到明顯的轉變。
繼續以上文《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
①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及側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②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⑤培養學生熱愛中國文學,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引導學生……”,“培養學生……”,類似這樣的描述,把教師作為目標陳述的主語,設計者更加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這必然導致對學生及其學習的活動的忽略。這種主賓混淆的描述方法,極容易顛倒課堂教學的主體與客體,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在理性、科學、清晰等要求上失去應有的標準。
4.解決問題的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根據課程標準和散文、小說的鑑賞規律,簡要提出以下對策。
4.1.落實“品味語言、感受形象”的課程目標
語言是文學作品的載體,是描寫景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憑藉,也是語文課的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元素。忽略對語言的品味會直接導致文學鑑賞活動被架空成道理說教,也將使語文教學失去靈魂,變成政治課、常識課、文化評價課,總之會喪失語文課的基本特徵,把語文課變成非語文課。相反,如果能帶領學生品味語言,那麼不僅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會自然而然地被學生感知到,而且學生的語言素養、語言能力能得到有效的積累和提高。
4.2.加強散文和小說基本特徵和表現手法的教學
“語文課本只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師應該時刻銘記這一著名論述。根據體裁特點,散文無非兩類:寫景抒情、敘事抒情。寫景和敘事只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小說的文體特徵更為明顯,構造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借人物形象表達主題。語文教師應該牢牢把握散文和小說的基本特徵,努力使學生對這些基本特徵加深體會。
4.3.為個性化閱讀預留空間,培養個性化閱讀意識
平心而論,入選高中語文課本的散文和小說,都是文質兼美、思想內涵豐富,能給人以啟發和美的享受的文學精品。可是,我們的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他們為什麼會把閱讀散文和小說當成負擔?這與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封閉解讀,與考試時設定的問題的封閉化、僵化有直接關係。只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寬容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使學生把閱讀文學精品看成一種享受。
4.4.仔細區分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按三維要求設計教學目標
簡而言之,陳述性知識是回答“是什麼”的知識,程式性知識是回答“怎麼做”的知識。一項程式性知識在最初被接受的時候,是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被學習者習得的,經過大量的練習之後,才能變成一種動態的操作技能。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劃分中,“知識”和“能力”並列,都是陳述性知識;“過程與方法”指的才是程式性知識。教師應仔細把握這一區別,努力使教學活動向科學化方向邁進。同時要加強情感態度教育,以開放的心態,建構的方式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5.按照主體、行為、條件、標準四個要素的要求描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描述要以學生為主體,行為動詞應清晰確切,行為條件應具體直觀,行為標準應清晰易辨。具體來說,行為主體應是學生,不要使用“使學生……”、“讓學生……”等句式,爭取使用“能認出……”、“能解釋……”等句式。行為動詞要清晰確切,不用“瞭解”、“體會”等模稜兩可的動詞,而要使用“描述”、“列舉”、“比較”等清晰確切的行為動詞。在描述行為條件時,爭取使用諸如“用所給的材料探究……”“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討論……”等限定條件的方式。行為標準應能反映行為合格的最低要求,一般描述方法為加在行為動詞之前的狀語,如“能準確無誤地說出……”、“詳細地寫出……”、“客觀正確地評價……”等。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語文教學論》,李景陽,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中學語文教學研究》,蘇立康,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4.《教育技術學》,顧明遠,高等教育出版社;
5.《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6.《語文教學目標設計與闡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師紅強,《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年第1期***;
7.《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三維目標設定與描述》,師紅強。
三
一、現代散文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影響中學現代散文教學最主要的理論觀點是“形散而神不散”。這一觀點的提出者肖雲儒近期發表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當初、當年和現在》,指出“二十來年的散文創作,隨時代生活的變遷,隨著一代一代作者觀念的變化,早已遠遠超出了‘形散而神不散'那個時代的話語場和欣賞場”,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應對散文之‘神'作更寬泛的解釋***如意蘊、情緒、甚至一種心理場***”,而不僅僅是主題和中心思想。對於這個觀點的爭論與現代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流程的設計都密切相關,它提醒我們思考,在現代散文的話語方式和寫作手法都越來越豐富的今天,現代散文的教學是否還能夠沿著“概括內容——提煉主題——分析手法”的路徑行進?
劉錫慶教授曾撰寫《當代散文創作發展的幾個問題》一文,從大和小、外和內、實和虛、文和野、熱和冷等十個字、五對關係總括了當代散文創作發展所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指出散文在表現人、人性的深度上,大體有五個層面,即“實生活”層面,“情感”層面,“性靈”層面,“心靈”層面,“生命體驗”層面。從這五個層面來看,我們教學中對解讀散文的角度是否過於單一?能否從這樣五個角度去解讀散文,設計我們的教學活動?
著名的散文研究理論研究者陳劍暉提出要將“詩性”作為散文理論建構的核心詞,他認為散文的“詩性”是“建立在人的個體存在、人的生命本真和豐饒的內心世界,是建立在事務的本原之上的詩性”“是散文最具心靈性的表達和情緒起伏的內在旋律,是人對社會生活,對大自然的總體性感受”“是流蕩於萬事萬物和人的心靈深處的一種純真的美質”。在這一論述的基礎上,他推演出精神詩性、生命向度、人格智慧和文化本體性等層面來具體闡釋“詩性”內涵。進而,他進一步指出“散文是極自由極瀟灑的文體,它的規矩就是沒有規矩,它的形式就是沒有形式。所以作為一個散文研究者,他要做的事就是以純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自由的心態去感受散文的自由,以熾熱的心去擁抱散文的心。”陳建暉的觀點提醒我們,在散文教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散文的詩性非常重要,散文的教學應該是揮灑詩性的教學,過於理性的概括、分析、闡釋恐怕並不合適。如何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感受更為重要,而並非僅僅知道。
與其他文體的理論研究來說,散文研究相對薄弱,上述研究成果未必能代表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但與教學的關係最為密切。這些研究成果啟發我們反思現代散文的教學內容該如何選擇,如何根據文體特點確定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下面,我將用課例分析的方式跟大家交流一下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
二、現代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般來說,選擇教學內容要考慮到課文特點和學生需求。不同教材版本中選入的現代散文篇目不同,根據選文的特點其學習方式可以分為三種:文字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基於這三種學習方式,我們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閱讀現代散文主要存在三類問題,一是閱讀目的不明確,沒有根據文體特點確定閱讀目標的能力;二是閱讀意識不到位,文字細讀的能力不強,該讀到的地方沒有讀到,該讀出來的東西沒有讀出來;三是生活體驗的積累不豐厚,無法感受到文章的妙處。綜合考慮課文特點和學生需求,確定教學內容要重點從兩個方面分析:
***一*** 課文應該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什麼;
***二*** 根據學生需求,實際確定的教學內容是什麼。
下面結合教學案例具體分析現代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過程。
【教學案例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的課文,看似淺顯的文字背後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適宜採用“文字研習”的學習方式。對於這篇散文的閱讀,學生的閱讀意識很明確: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要弄清楚寫了什麼事,這些事情能夠表現人物怎樣的精神品質,或者反映了人物怎樣的心境、情感。學生有過聽演講的生活體驗,也能夠體味到作者描寫的演講過程的精妙。基於上述分析,文字研習過 程中 老師的著力點應為強化學生文字細讀的意識,幫助他們讀到那些尚未讀到的內容,關注那些尚未關注的細節。
基於這種認識,確定教學內容前的學情調查尤為重要。怎麼調查學情呢?我認為可以採用做批註的方法。先給學生兩個批註示例,請學生閱讀課文後用批註的形式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案例二】《荷塘月色》
我們再來看一篇課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也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篇目,寫於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之後,面對社會現實,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思想感情非常複雜——悲憤、不滿而又無可奈何,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無能為力。單元說明明確了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揣摩人物言行心理,體察人物個性情操;體會作者在描寫敘述中的情感。根據這一要求和《荷塘月色》的行文特點,我們可以預設這樣兩個教學內容:
***一***《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二***《荷塘月色》的語言特點。
怎樣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呢?我們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要求各小組針對這兩個學習內容完成鑑賞文章,老師根據學生的鑑賞文章確定學習的起點。如果學生已經在鑑賞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哀愁和喜悅,但感受不到那種淡淡的味道,我們的教學內容就可以確定為: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如果學生能夠分析出課文的語言特點集中表現在比喻句的使用和疊詞的運用上,但還不能分析其表達效果,我們的教學內容就可以確定為:比喻句和疊詞的情感表現。也許有的學生不喜歡朱自清文章中“哀婉”的調子,“柔媚”的比喻,我們的教學內容就可以確定為:朱自清語言運用的妙處。
如果說學生的需求是一條緯線,課文的特點是一條經線,每一個經線與緯線的交點才是我們要選定的教學內容。
三、 現代散文教學流程的設計和教學策略的使用
下面我們再談談現代散文教學流程的設計和教學策略的使用。巴班斯基說“是教學目的和內容‘選擇'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在確定了教學內容之後,我們就已經明確了學生需要學什麼,教師應該教什麼,設計教學流程時我們要重點考慮,怎樣教學生才能學好。因而,教學流程的設計既包括教的活動,也包括學的活動,換言之,就是教師如何組織學生學習。我們繼續用上面談到的兩個案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和《荷塘月色》為例,說明如何設計教學流程幫助學生學得充分,學的有成效。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
***一***品味區域性、感受整體的意識。
***二***抓住核心、關注邊緣的意識。
***三***探究文內、聯絡文外的意識。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內容,教師設計瞭如下的學習流程。
***一***課前準備:印發相關資料,佈置學生閱讀。閱讀資料包括如下內容:
1.梁啟超簡介。
2.《箜篌引》的創作緣起與意義。
3.《桃花扇》內容簡介及《哭主》一出的唱詞。
4.《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詩及註釋。
***二***課上出示批註示例,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做批註。
***三***在學生批註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批註作為教學資源。
***四***展示學生批註 1、2、3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前三段的內容,將三條批註整合起來寫一條批註,藉此提醒學生在區域性感受後要回顧、關照整體。
***五***展示學生批註4,提醒學生關注邊緣的文字,並要求學生修改自己的批註,藉此提醒學生抓住核心之外還要關照邊緣。
***六***展示學生批註5,要求學生結合閱讀資料修改批註,藉此提醒學生藉助課外資料解讀課文。
在這個教學流程的設計裡,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到“教師組織下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有機融合。在教學策略的使用上,教師突出表現了“將學生的學習成果轉化為新的學習資源”,在迴圈往復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並在教師的指導下修正。教師在處理某個教學流程的時候還自然使用了朗讀、修改批註、查閱資料等策略,教學策略的使用集中指向教學流程的順利推進。
在《荷塘月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請學生自讀課文,在以下三個題目中選擇一個完成鑑賞文章。
1.淺析《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變化
2.《荷塘月色》的語言特點
3.我看余光中對朱自清的評價
***二***學生上交作業後,教師將寫作同一題目的學生分為一組,要求各組整合本組成員的作業,在全班展示。
***三***各組派代表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並回答其他同學的提問。教師在學生提問過程中隨機指導,完成教學內容。
教師在設計流程時仍然關注到了怎樣將學生的學習成果轉化為新的學習資源,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組織學生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形成新的觀點。教學流程,就是依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從學習起點到教學目標的過程,流程是有流向的,在合理的教學流程中,學生開展著有指向、有組織、有結構,能夠看到成效的學習活動。
我想用美國中學的“準備工作表”和“課後反思表”來說明現代散文的教學不能實施“零起點”的,因為學生都讀得懂現代白話文,但也不能是“停留在原點”的,因為學生的語文能力要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發展。剛才談到的種種規則在下面的兩張量表裡都有所反映,希望這兩張量表能成為我們進一步思考現代散文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策略的起點。
正式觀察前的準備工作表
1.對該班學生進行簡要介紹***包括有特殊要求的學生***。
2.該課的教學目標.即學生在這堂課會學到什麼?
3.為什麼教學目標是適合這些學生的?
4.這些目標是怎樣來支援學區課程以及內容標準的?
5.這些目標是怎樣與更廣泛的課程目標相聯絡的?
6.計劃怎樣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你怎樣做?學生怎樣做?
7.在這一領域,學生面對的主要困難是什麼?你打算怎樣去克服這些困難?
8.你上課需要哪些教學器具***列舉***?
9.你打算怎樣去評價學生?你用的評價程式是什麼?
10.你對評價結果將如何處理?
課後反思表
1.據我回想,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教學活動?
2.學生都學到了我想要教給他們的東西了嗎?我的教學目標達到了多少 ?
3.在教學中,我是不是改變了我的教學計劃?如果改變了,為什麼?
4.如果有機會再次給同樣的學生上同樣的課程,我會在教學時作出哪些調整?為什麼?
5.提供學生的作業樣本.樣本應該反映本班同學的能力水平以及你對學生提供的反饋。
對照這兩張表格,反思一下我們現代散文的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流程的設計上是否太過隨意,是否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
最後,我還想談談現代散文的教學評價問題,要評價學生在一節課上的學習成果,首先需要學生“呈現”,呈現的方式無外乎“說出來”和“寫出來”兩種,其中“寫出來”的靜態的文字更能夠說明問題,比如說讓學生寫一段鑑賞文字、評論文字,抽取課文中的某段某句讓學生仿寫,讓學生寫自己閱讀後的感想等等,寫的內容多種多樣。怎麼評價呢?我建議採用表現性評定的方式,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評定維度,利用評定結果引領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通過留存不同的評定作業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走上自覺發展、提高閱讀現代散文能力的道路。
初中語文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