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文化的不同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東方文化的奇葩,可以說世界的茶道源於中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幾乎每一頁都能都嗅到茶香。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日本茶道的形成是與佛教生活密切相關的,這是受到把茶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人的影響的結果。茶在中國,從神農氏發現茶到後來茶事的興盛和普及,並不是因為佛教的傳播,也不是靠官府的提倡,而是自然真樸地在民間盛行而後形成文化的,***這才是中國茶文化產生的源泉和根基,這一點非常關鍵。***茶在民間、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漸成氣候,從而影響各階層的人們,得到重視、發揮和藝術的昇華。日本茶文化恰恰相反,歷史上,中國的茶是由禪僧帶入日本的,禪僧為了達到自我的淨化,當然會除去與佛與禪“不必要之物”***原文語***,加入自己意願的東西,而這除去的部分正是在我們民族中流行於民間的特有的最本質的東西。於是日本茶道茶文化的產生源頭便成了禪的意念佛的境界,從而給人一種神聖、高潔、神祕的感覺,也就有了“和、敬、清、寂”一說。

  而中國茶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平常事,家常事,沒有一絲怪異的成份,一杯熱茶,充滿著親情友情熱情,自然而不造作。

  因而我覺得日本的茶道有一種刻意的做作在裡面,對環境和工序的講究諱莫如深。說得好聽一點,是把茶奉若聖明瞭,說得不好聽,有暄賓奪主之嫌了,茶反倒不顯得重要了。日本茶道非常講究情境的營造,茶室和庭園要精心打掃、裝扮,庭園地面上不能有一片落葉,樹葉上也不能有灰塵,要用抹布一片一片把樹葉擦乾淨,為了茶室中沒有浮塵,據說要用雪白的抹布平託在胸前,在茶室中踱來踱去,為的就是讓抹布帶走浮塵。賓客進茶室之前要換上專用的襪子,男客要穿一種叫“十德”的半身袈裟,女客要脫下外套,然後還要喝小半碗溫開水,到茶室門口,要先洗手,先洗左手,再洗右手,還要用左手接水漱口,這些程式表示“清淨六根”,然後才可以進茶室,進茶室要膝行而入,入室跪坐後,要向高僧寫的掛軸行禮,“……眼見掛軸、插花,鼻聞香氣,耳聽湯音,品香茗,手足正格……”***日本茶僧利休語***,行茶的過程,連對話都是有一定程式的,一舉一動都要按規定動作進行。應該承認這是一種境界,一種享受,感受這一過程能讓心靈超然物外、飄然若仙。但也是一種負累,因為肅穆得一點兒也不活潑,規矩得一點兒也不輕鬆。從這一過程中也可以看出日本茶道的總體順序是先要心靜身淨,行禮入儀,才可進行茶道,心不靜淨者不得其道,茶便可拒之於外。

  中國茶道,也講求窗明几淨、環境優雅,卻沒有這麼朝聖般的繁文縟節,每一步驟更多的是有其實用意義和藝術享受的,燙壺燙杯,既是為了衛生,也是為了茶能更好地溶解出味,高衝低泡是為了茶香的發揮和保持,敬茶是禮儀之舉,聞香當然要聞茶之香,而非花之香禪之香,三口為品,漸入佳境,不知不覺中便被茶之味茶之香帶入了茶之境了,時至此,再煩燥之人也能安下心來,再煩悶之人也能靜下心來,再煩惱之人也能平下心來了,如若再有知己一二,外加輕柔好聽的音樂,怎不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心胸開闊呢!至於場景嘛,清靜熱鬧各有情趣,器具嘛,大碗小盅別有風味。可見正真的中國的茶之道是體現在親和的茶俗茶禮之中的,是充滿意趣的,輕鬆愉快的,總體的順序是先要飲茶,在品飲茶的過程中,人的神情是被茶的色、香、形、味所吸引,漸漸專注起來的,意在茶而不在禪,當品出茶味來了,自然也就靜下心來了。這才是以茶養心之道,而非日本茶道的以心得茶禪之道***有點分不清是茶道還是禪道了***。也許這就是“禪茶一味”吧,然而我覺得禪之本意,是使人平和,行善修道,而非玄祕。

  中國茶道文化源於民間民俗,中國茶是尋常百姓家都有之物,正因為這樣,在中國才會既有茶之雅,更有茶之俗,茶之俗不但不流於習氣,有時反而能使粗俗之人產生或雅或敬的平和心理,在中國大俗大雅真的是非茶莫屬了,想來也是,無俗何來雅呢?戚以為無俗之雅才是真俗啊!

  就日本茶道中的“和”,鈴木大拙在文中是這樣闡述的:“道遠***1200~1253***曾在中國學習數年禪學,在他回到日本的時候,有人問他在中國學到了什麼,他答道:‘慈心之外,別無他物。’‘慈心’就是溫和之心,也就‘和’的精神”。可見日本茶道之“和”是“溫和”之“和”,而且“日本人有充分理由認為自己是一個溫和的民族”***原文語***。這“溫和”是可以“調”的,所以可以“調和”,鈴木大拙說:“‘調和’也可以解釋為‘和悅’之‘和’,而且後者也許能更好地表達那種支配著茶道進行過程中的精神,‘調和’意味著形式,而‘和悅’則暗示著內在感情。”***錄原文***。這樣看來,可否解釋成日本文化中的“和”,有時是需要主動出擊地去進行“調”的。以達到自己滿足的“和悅之和”呢?於是我想這種由“調”而來的“和”有沒有讓人“屈服”的意味呢?也許有吧,不信就試品日本茶道,那四規七則繁瑣的禮儀,不顧你的意願,是必須要遵循的,否則視為不敬。至此,我還想再題外多言一句日本的“忍”者,日本所謂的“忍者”不但不倡文,***在中國一般認為能“忍”者應該是很有德性的***,反到總是隱在暗處成為尚武的殺手,不知是不是一種“調和”的手段,算不算在“和”的表象下為達到“和悅”所暗示的內在感情呢?

  接下來說說我們中國的“和”文化,以和為貴、和睦相處,以及現在中國政府倡導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釋出的首先是“善”,傳遞的是“福”之“祥和”。中華民族的內在感情是“善”而非“悅”,這是其一。其二:中國的“和善”在於“合”,所謂“和合”“容合”,而非“調和”。中國自古就有“和合”二仙的美麗傳說,“和合”才是中國“和”文化的精髓。“和合”是一種化解、包容和容納,包容是內心“善”的一種本質的自然流露,使人感受到的是友好和平等,而不會有“屈服”的心理,允許個性的存在,允許不同文化的存在,而非帶有“支配”意義的“調和”,以達到“悅”之感情的“溫和”。“和”應該是內在的,而不是表象,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樣,是本質的存在。中國文化中的“和”是容貫禮敬、清寂、和善、情趣的,因包容而大象,因容納而大氣,也因此而豐富多彩:和善、和睦、和諧、和合、和美、和氣、祥和、太和、親和、平和等等。而不象鈴木大拙所說的因感情之“悅”而“調成”一色的“溫和”之“和”。

  我們再回到茶的話題上來說中國的“和”,中國地域廣博,中國茶隨地域不同,“和”的表達方式也會不同,成都的龍門陣熱鬧,呈現的不正是“詳和”的氛圍嗎?北京的大碗茶親切,就更是一種大氣爽朗的“和氣”了,福建的功夫茶隨意,那不也是一種“和美”的景象嗎?江南人家的阿婆茶,簡直就“和睦”成一家人了。親朋好友相聚,呷著熱茶拉拉家常,其樂融融;田頭農舍小憩,暢飲粗茶促膝笑談,輕鬆愜意;三五好友興致所至,品茶賞茶弄弄雅,意韻飛揚;茶樓茶館坐坐,聽書閒聊海闊天空,坦然舒爽。中國茶文化無不體現出“和合”的美好,表露出的是內心的恬靜和喜悅。

  中國茶道是寫意的山水,誰都能走得進去,能輕鬆親切地感受得到。日本茶道是寫實的油畫,需要藝術的功底從遠處欣賞。

  有些國人有時會犯迷糊,覺得日本的茶道程式規範、理念明晰“和、敬、清、寂”,可算是正宗的茶道,覺得中國的茶道太隨意了,甚至都不象日本茶道那樣有幾個象模象樣的概恬詞。還有甚者以照日本茶道的說詞,去翻查在中國歷史中存在的依據,就更顯得無趣無知了,完全是對中國茶道文化和日本茶道文化的產生緣由沒有搞明白,忽略了中國作為茶之國廣闊的民眾基礎來說茶道,是可笑的,這樣認識是不深刻的,不全面不準確的。日本茶道是建立在佛教禪宗意義上的,“茶道本意,在於清淨六根”***日本茶僧利休語***,所以必須清寂才可修行,如此這般,大多凡夫俗子恐怕就難以消受了。中國茶道脫胎於民間民俗,親和是中國茶道的本質,越親和就越隨意、越平常、越自然、越純樸。而這一點,真是日本茶道精神想要追求的理想境界,鈴木大拙在文章的開頭就說:“茶道具有一種原始而質樸的美,為了實現它那親近自然的理想,”就需要在禪的境界中“迴歸到最終的存在狀態”。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茶讓日本人找到了通往人性歸宿和安慰的理想境界和途徑了。文中說:“日本人敏感的心靈,正是充分吸收了這種環境***筆者注:海洋島國***中的養分並最終形成了一種溫和優雅的精神。但是,我們在接觸一些諸如社會、政治、經濟、民族等難題時,卻常常容易偏離日本性格中的這一根本美德。這時候,禪就會來幫助我們去克服這種種惡劣的傾向。”***錄原文***。我不經想問:既然具有溫和的本性,那麼在遇到上述難題時,怎麼又難以表現出美德的風格呢?還得依靠禪來幫助和淨化呢?真如此的話,那溫和的本性是準備在何種情況下流露出來呢?“調和”之後嗎?不過日本茶道的意境和韻味還是很值得欣賞和借鑑的。

  中國人對茶是平和的,茶就是柴米油鹽中的一種,是開門當家的一件凡俗之事,是招待賓客的一種敬禮,是親朋之間的一份親切,是文人共敘的一件雅事,是自我悠閒的一份釋然。中國茶對中國人來說,並不神聖,中國的茶道和禪宗是內心本質的表達和昇華,是修德養心之道,茶之清淡,正是中國人和善本性的最好體現,其他形式當然也就是多餘的了,茶之道實為人之道也。

  中日茶道文化分析

  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一期一會

  陸羽寫下《茶經》之時,日本尚無人飲茶。日本飲茶,至今不過800餘年的歷史。日本茶道從形成伊始,便和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初期,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吉社神道祕密記》記載,日本僧人最澄在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入唐學習,回國後,於弘仁六年***公元815年***進奉煎茶給嵯峨天皇。此時,傳統日本茶道的形式還沒有形成,飲茶只是天皇、貴族、高階僧侶等上層社會模仿唐風的一種高雅之事。鎌倉幕府時代,日本禪師榮西到中國學佛,同時學習了有關茶樹、茶具、點茶方法的知識,回國時帶回了茶籽,而且帶回了《茶經》手抄本。受中國宋朝的末茶衝飲法影響,日本茶文化的內容豐富起來。在鎌倉新佛教的影響下,茶與禪發生了密切的關係,日本茶道完成了它的草創期。室町時代,日本茶道得到飛速發展。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設計了地面用榻榻米鋪就的茶室,形成了茶室的傳統。

  室町時代末期,奈良僧人村田珠光創立了新型的點茶法“茶之湯”。其後,日本茶道經由村田珠光的弟子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的意境。通過禪,茶道提升為一種藝術、哲學和宗教。江戶時代日本的茶道藝術達到巔峰。村田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創立了“陀茶道”。他將日本的飲茶文化與禪宗、神道等宗教理念相結合,對原有的茶道形式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對衝茶、獻茶等規定了固有的程式。日本茶道有專用茶室,茶室中只有茶具和簡單的裝飾,茶室中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談笑喧譁。“茶道中的茶庭,不是供人們欣賞的,而是修行的道場,人們進入茶庭以後就要忘卻俗世中的煩惱、私慾,洗清心中的塵埃,露出自由的佛心。”[7]***P152***千利休希望通過茶道營造一種禮敬、寂靜的環境,使人們隨時反省、自律,以期消弭紛爭。他提出的“和、敬、清、寂”四字,被稱為日本茶道的四諦。“和”指人與茶事的自然融合,“敬”指敬愛之心,“清”源於禪宗的“六根清淨”,“寂”即“本來無一物”。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都是緊密聯絡的。到了20世紀,日本茶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通過茶人們的發展,日本茶道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同時,茶道在平民中也逐漸普及。

  中日茶道文化之異趣

  中日兩國人都喜歡品茶,但在品飲方式上完全不同,對茶藝的詮釋也各有千秋。日本茶道一舉手、一投足的精心苦練,都是在追求禪境的寂滅與超越。“和中國那種曠達任性、不拘禮節的煮茗清談式的飲茶風習恰好是相反的。”[8]***P236***細觀中國和日本茶道的發展軌跡,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二者同源殊途的原因。茶在中國經歷了一個由藥用到食用、飲用的過程,在歷史上也曾受到佛教的影響。但中日茶道文化對禪的參悟之道並不相同。李澤厚指出,中國禪的特點是“由禪而返歸儒道”[9]***P191***。中國茶道伴隨文人們的身影,他們將灑脫不羈、品茗悟道的逍遙的精髓融入了茶中。正如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歌》中曰:“***飲茶***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茶道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國人重“生”的特性,使得飲茶具有了較多的現實目的。相對於品茶本身,更注重通過品茶達到娛情舒性、交友的目的。並不注重品茶形式,而是充分地享受品茶過程所帶來的心靈的安寧及精神的愉悅。漢語以茶字當頭的四字熟語“以茶會友”、“以茶代酒”等無不反映了茶道文化的社會功能。

  茶被引入日本後,沒有歷經藥用、食用、飲用的發展過程,一開始就被看作是一種奢侈品和文化的載體。日本茶道在中國宋代禪院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從創立伊始就與禪有著緊密的聯絡。禪宗認為“生為夢幻,死為常住”,茶道文化對禪的解釋迎合了武士“勇武”、“無畏而死”的心理。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茶道受到統治階層的推崇,與權勢和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茶道各時期的代表人物如村田珠光、千利休、片桐石州、鬆平不昧、井伊直弼等,大多具有政治家和茶人的雙重身份。到了現代,日本茶道則成為了一種以身體動作為媒介進行表演的藝術。日本茶道具有嚴格的規則和儀式,茶道提倡的“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獨坐觀念”等宗旨,強調了日本茶道修身養性的功能。

 

中日茶道文化的比較
中日茶道區別
相關知識
中日茶道文化的不同
中日茶道文化的對比
中日茶道文化的比較
中國茶道文化的影響
中國茶道文化的介紹
中國茶道文化的茶藝步驟
中國茶道文化的發展歷史
中國茶道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中國茶道文化的歷史
日本茶道文化的圖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