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關係
茶在過去是用來吃的,是老百姓來招呼客人的,叫做茶湯,後來慢慢發展才有了現在的茶。差介於水和酒之間,酒越喝越糊塗,茶越喝越清醒。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酒文化
不敢設想,如果沒有了酒,中華文化走過五千年的歷程會演變成什麼模樣,是歸於白開水一般的平淡,還是有如舶來的咖啡般的苦澀?中華有幸,酒亦甚幸,正是有了曹孟德的對酒當歌、李太白的月下獨酌、李清照的黃昏東籬把酒、辛稼軒的醉裡挑燈看劍,中華文化才如酒一般越是沉澱越顯醇厚,愈陳愈香。酒自身當然也在醉眼唱和之中美名千古傳揚。
高興時飲杯酒罷,“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嘛;憂愁時亦當有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離別時要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了,到哪再飲故鄉酒?相聚更不能沒酒,“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得意時,“白日放歌須縱酒”,失意時呢?“潦倒新停濁酒杯”……酒真是個好東西,不論你精神狀態如何,也不管你在何時何地,它都伴隨著你,它能與你交流,能聽你傾訴。你站著、坐著、走著、躺著都沒關係,就這麼一仰頭,你就物我兩忘了,剩下的是十分豪氣,哈哈,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中國的文人歷來性情比較溫和,正是有了酒,他們終於發現在埋頭故紙堆之外還有生活的另外一種方式,生活中本來就需要淋漓盡致的宣洩,更何況文人們又都是性情中人。有了文人的撐腰,酒就變雅了,“琴棋書畫詩酒花”,酒不能靜心更不能養性,可它卻是雅的催化劑。鼓琴時先沾點酒,琴聲會更為激越;揮毫時暢飲幾杯,酩酊之間筆走龍蛇。無酒哪來詩興,醉裡看花更怡人。酒更多的時候當然還是成為了販夫走卒的懷中之物,俗人喝酒更來得痛快,似醉非醉時分,三分流氣三分豪氣和四分牛氣會交織一起,前朝野史、今日世事和女人便成為三大永恆話題。酒就這樣以它的率真和張揚在雅與俗之間來回行走,並熱情地告訴世人:大俗即是大雅!
茶文化
茶呢?此時它靜靜地躲在文化的角落,將它的性情存乎於高山流水,雖然,人們在酒餘飯後也會想起它的含蓄、恬靜,也會發出諸如“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的讚美,但那畢竟只是桌前案後的一絲點綴了。或許,茶生來就只是聊以解渴,或者讓人在酒醉神迷之際找回幾分清醒罷了。茶知道自己永遠無法與酒一道並肩登上大雅之堂,於是堅定地沿著俗的道路走下去,忽然一日,它成了道學家思禪入定必飲的“玄酒”,一不小心,茶成了道,姍姍步入了宗教。
一二知己,久違重逢,一邊飲茶,一邊談心,足可以慰籍平生。楊萬里有詩云:“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宋代葛長庚詩有:“綠雲***生香風,滿口蘭芷香無窮。”這都是以茶待客的極高境界。
今日的酒與茶,已然沒有紛爭。酒樓和茶室矗立在街的兩旁,成為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方式。在燈紅酒綠的喧囂中,茶枯守著自己的一方淨土,偶爾會有一雙雙的情侶或一幫呼朋引伴的來到這裡,於是在昏暗的燈光下,在隱隱的茶光裡,映出了一份塵世間難得的安憩,氤氳的煙氣裹起了一份淡淡的情緣。
可惜,酒卻被日益商化,在精美絕倫的包裝裡充盈著勾兌的市儈味。越來越多的人終於憶起古人的忠告:“莫笑農家臘酒渾”。一時水酒成為時尚,在酩酊大醉之後,完成對農家情懷的皈依。或許,某個黃昏,有燈花散落的時候,你輕輕推開竹門,便發現放翁拄杖、劉伶提壺、太白舉觴、東坡捧杯不期而至,於是觥籌交錯。杯盤狼籍之時,有雄雞高唱,須臾東方既白。
酒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聯絡
俗話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不清心心自清。酒文化常被稱之為入世就俗文化,茶文化則被稱之為出世脫俗的文化。這兩種文化不但相映成趣,而且芸芸眾生就在這兩種文化間徜徉徘徊。
喝酒喜熱鬧,飲茶好清淨,既不拘於“一人不飲酒,二人不划拳”的形式,也不崇尚吆五喝六、葷言素語的唾沫飛濺,而是獨自靜平或三三兩兩閒坐,輕聲細語,優雅閒談。喝酒可壯膽助勇令心血翻滾,怒髮衝冠為豪傑,或暴跳如雷成莽夫。飲茶則清新爽目使心境如止水,散淡沉靜如道,或飄逸超然如仙。喝酒偏重的是物質享受,飲茶則是造成純粹的精神享受,無需大魚大肉生猛海鮮、佐之以書報足矣。一卷在手,一杯在握,那讓人神清氣爽、寧靜淡泊的,已難辨究竟是茶香還是書香了。
有人比喻說:茶好比素雅的妻子,酒卻是熱烈的情人。茶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酒其實是宣洩情緒的道具。昇華情感的溶劑!所以說茶使人精華內斂,酒讓人個性張揚!茶向人揭示的是清心寡慾。淡泊明志的心境,酒向人灌輸的是瀟灑恣意,捨我其誰的豪邁氣概。
徑山禪茶文化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