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祕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延伸閱讀:

  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 ,中古拼音:siuk***,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題之一。廣泛用於中國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佔、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最早用於天文學,在天文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題之一。

  對於它的起源尚無定論,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出土文物有完整的記錄。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於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一直以來也是中外學者感興趣的話題。

關於仙人橋的傳說
阿詩瑪的傳說故事
相關知識
七夕乞巧的由來
關於七夕乞巧節的黑板報
成語熟能生巧的由來
七夕乞巧說明文閱讀答案
七夕乞巧節節日黑板報
七夕乞巧節主題黑板報
除夕守歲的由來以及傳說故事
七夕乞巧什麼意思
七夕情人節由來
七夕手抄報資料之中英文版七夕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