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哀古箏譜
崖山哀 曲目介紹
箏曲《崖山哀》,如泣如訴,曲調哀惻感人。 箏曲《崖山哀》寫南宋皇朝南遷新會崖山,海戰敗於元軍,丞相陸秀夫身負帝昺悲壯投入崖海,後人寄哀思於樂。曲調清幽哀怨,痛徹激憤,如泣如訴。
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希望您會滿意。
崖山哀 樂曲簡介
南方箏派以廣東客家箏曲和潮州箏曲為代表。客家是指南宋末年,因避戰亂,由中原地區遷居至廣東大埔、梅縣一帶的居民,當地人稱他們為「客家」。這些人帶來的中原地區的音樂,雖稱是「中州古調」,但因歷經數代,深受粵東地區音樂的影響,已經別有韻味,獨具一格。
崖山哀 藝術特色
開頭部分較多用顫音***吟音***的指法,即右手彈弦、左手在該弦上連續上下地顫動,產生吟詠歎息的聽覺效果。樂曲中段加入《將軍令》的素材,在“哀”的同時增加壯烈氣氛。樂曲的最後部分,旋律改變,力度增強,並重復了一遍,表現堅決的意志和奮進的心情,與前面悲傷、沉悶的曲調風格截然不同,形成強烈對比,節奏也由慢趨快,越來越快,推向高潮,最後一個放慢句結束,像長長舒了一口氣。這種形式在廣東音樂中最為普遍,可見此曲從中原流入後,溶匯了嶺南特色。
箏曲《崖山哀》和諧、動聽,既體現箏曲的“雅”感,又表現題材的憂傷感,內容與形式統一,聽眾思緒隨樂曲高低、快慢、抑揚而起伏,有強烈的藝術效果。一曲聽罷,餘音縈繞,印象難忘。
後人寄哀思以樂,以示寄託,表達了對華夏盛世的懷念。曲調悲壯,全曲4、b7運用較多,並用按音、滑音、顫音等指法彈奏,表現了一種壓抑、沉痛的情感,表達了華夏民族亡國為奴的悲慘心緒。
正月梅花古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