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教派思想對古典園林的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論文關鍵詞:中國園林;意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禪宗思想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禪宗思想對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徵和意義,可以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中國園林區別於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在於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謂的“意境”。意境,實質上是造園主內心情感、哲理體驗及其形象聯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賞者在聯想與想象的空間最大限度馳騁的再創造過程。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相,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園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組織成景,寥寥幾物便使遊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開”之感。中國園林藝術創作中“意境”的產生與中國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中國文人性格和審美情趣的滲透,折射在園林風格和景觀意境的審美觀念中。因此,無論從園內的物質內容到精神功能,從園林的立意佈局到園內景區的主題分佈都孕育著豐富的中國園林美學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釋、道、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徵影響著中國文化;同時,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並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多元互補的特色。本文通過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教派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來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黝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並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閉。儒學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制約作用。於是,儒學在吸取、借鑑道教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以“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說。於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於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己與自然渾然一體,陶然於自然的閒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義於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物件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徵。如人們將竹、鬆、梅、蘭、菊以及各種形象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徵。 

  二、道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道教是本土宗教,它與儒、釋並稱三教,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在哲學上,老子以“道”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萬物,道是萬物存在的根源。同時主張“天地以自然為運,聖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閻。後來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子和莊子看來,大自然之所以美,並不在於它的形成,而恰恰在於它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大自然本身並未有意識地去追求什麼,但它卻在無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並不在於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於對潛在自然之中的“道”與“理”的探求。由此可見,道家的自然觀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對古代民族藝術特色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其精神表現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質樸清貴、淡泊自由、浪漫飄逸。於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這種“一池三山”的佈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併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促成了園林藝術的發展。這種在宮苑裡鑿池築島,用造園的方式來模擬東海神山,對傳統中國園林空間的發展至少具有以下顯著的意義: 

  ***1***完整的主附水體的建立。漢上林苑不但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池沼作為附屬水體,而且具備了太液池、昆明池這樣水面浩瀚的主水。千姿百態的水體穿插於龐大宮苑建築和山體之間,大大開拓了園林藝術空間,產生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和諧韻律。 
  ***2***為中國園林山水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山水與水體之間的關係由過去長期的一水一山,一池環一臺變成了一龐大水體環繞三山,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園林空間藝術,促進了園林藝術的發展。 
  ***3***以水體為紐帶的山、水、建築組合關係的建立。在以單純的山或高臺建築為核心,以道路建築為紐帶的園林形式中加人了以水體為核心和紐帶的新格局。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園林藝術手段,促進山、水、建築及植物景觀間更復雜的穿插、滲透、映襯等組合關係的出現和發展,也為傳統園林最終採取一種流暢柔美、富於自然韻味的組合方式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後來為歷代皇家宮苑所沿用,並影響到宮苑以外的園林,如揚州曾有“小方壺園”,蘇州留園有“小蓬萊”,杭州三潭印月景區有“小鹼洲”等。 
  三、禪宗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禪宗是由於佛教即釋教文化東漸,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箇中國佛教宗派。它不僅吸收了以往佛教諸派思想以及玄學思想之所長,而且還融合了中國文化中有關人生問題的思想精髓,從而與華夏民族重視現實生活的文化傳統構成水乳交融的整體,成為與儒、道並稱為傳統文化的三大基本組成之一。它提倡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從而在感性中通過悟境而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禪宗思想有以下幾個特點: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觀,即所謂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設定了頓悟見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過漸修或頓悟發見本心; 
  ***3***“以心傳心”、“自解自晤”、“不著文字”的內心體驗。 
  中唐時期,禪宗美學的興起,將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情感等的作用提高到極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並把禪宗思想融人到中國園林的創作中,從而將園林空間的“畫境”昇華到“意境”。這就為園林這種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藝術提供了審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與大自然的根本界限,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構築了文人園林中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園林空間。因此與皇家園林不同,充滿禪趣的文人園林多顯露出以小為尚的傾向。這一方面表現在園林面積、規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疊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單株轉化,靜觀因素不斷增加,而自然景觀的可遊性則相對降低。另一方面表現在立意於小。小中見大的創作手法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藝術中應用十分廣泛。 
  事實上,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文化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以及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和追求,常常與社會的劇烈變革、政治動盪以及思想活躍程度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老莊對自然美的整體認識恰好是在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戰亂連年的時代。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兩漢國力強盛,這時儒學上升為正統獨尊的地位,人們的心理特徵是普遍的人世和進取精神,對自然美的追求不是社會的主流。因此,時代本身不具備對自然美作深層次發掘和開拓的土壤及條件。對自然美認識是在東漢衰落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得以深化。私家園林、山水詩畫都出現及勃興於這個時代。以儒道結合的玄學進一步發展,講究“言不盡意”的理論主張。盛唐以後,人們總喜歡把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聯絡在一起,把自我擺到自然環境之中。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四、結語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表現在古典園林中的這種具有古代中國人審美特徵的園林自然觀,絕不僅僅限於造型和色彩上的視覺感受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對人類征服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還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來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徵和意義。

條狀裝飾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論洛可可藝術風格
相關知識
淺談中國傳統教派思想對古典園林的影響
淺談中國傳統德性思想析論
淺談我國傳統生態思想對構建現代生態文明的啟示
淺談中國傳統哲學致思主題的後現代價值
簡論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在包裝設計上的運用
中西軍事思想對武術技擊的影響
中國傳統教育孩子的方式
淺談中華傳統文化
淺談中國幼兒教育的論文
淺談中國基礎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