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古代歷史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及貴州等省分均有分佈。截至2015年海南省黎族人口149萬餘人。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在我國古籍上很早就有關於黎族先民的記載。西漢以前曾經以 “駱越”,東漢以“裡”、“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來泛稱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島黎族的遠古祖先。“黎”這一族稱最早正式出現在唐代後期的文獻上,唐末劉恂在《嶺表錄異》中就有“儋***州***振***州***夷黎海畔採***紫貝***以為貨”的記載。但普遍作為黎族的專用族稱,則是在11世紀宋代以後才開始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黎族文化

  海南省保亭縣黎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是海南島中部山區的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全縣面積1160.6平方公里,人口16萬人,其中黎族人口9.4萬人,佔全縣人口的61%,保亭的縣名來源於明代的“寶亭司”,到了清代改稱“保亭營”,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正式設立縣行政建制,1987年成立保亭縣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地區的黎族有杞、哈、賽等方言,每個方言區的語言、生活習俗亦有所異,但是文化藝術娛樂等方面基本相同。自古以來,勤勞勇敢的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和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富有特色的海島文化。

  黎族,是中華民族大家中的光榮的一員,是少數民族中人口超百萬的一個民族。他們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據考古學家的考證和史料記載,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從兩廣***廣東、廣西***大陸上不止一次地橫渡瓊州海峽,到達本島東北部,然後才逐漸向全島擴散。這就是現今黎族的先民。在東漢時代,他們被稱為“裡”,隋代則“俚”、“僚”並稱。唐德宗年間稱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則在宋代以後。黎族先民長期在這塊孤島上開拓、繁衍、直至今天。他們在披荊斬棘開拓荒島的過程中,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創造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豐富的物質條件。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人進入海南時,發現這個“東西南北方千里”的“大洲”,“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男子耕農;種禾福,擰麻、捕魚、狩獵。女子桑蠶織績,亡馬與虎,民有五畜,山多麋鹿,兵則矛盾,躬駑,竹矢,或骨為鏃。”可見漢以前這裡的先民已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他們是我國紡織業的創始人。黎族盛產的珍珠,吉貝***黎錦、黎單***、五色藤、沉香、益智子等,歷代都是進貢封建朝廷的貢品,其中黎族紡織品,曾被詩人譽為“機抒精工,百卉千年”。黎族人民在開發海南島、建設海島的鬥爭中,不但創造了自己的物質文化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文化。他們在自己獨特的生產工具、耕種方法和方式。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神奇的神話故事、有優美的歌謠、富有海島特色的民族樂器和廣為流傳的舞蹈、音樂。儘管文化較落後,他們仍能創造出適合自己使用的結繩、刻木記事法、動物記日法以及度量衡等。

  黎族風俗習慣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幾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兩種。船形房是傳統的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半圓柱狀,用竹木扎架,上面蓋著茅草。金字形房以樹幹作支架,竹片編牆,再糊一層泥。黎族人主食是大米,傳統的竹筒飯異香撲鼻。男女都愛喝糯米酒,常常是幾個人圍酒罈而坐,用一根細竹管插入壇內,輪流吸酒,也有用碗盛酒喝的。

  黎族的服飾也非常有特色:婦女穿著對襟的長袖上衣,下著筒裙,有的穿套頭式上衣,頭髮束在腦後,插著骨簪等裝飾品,戴著綠花頭巾;男子以紅布或黑布纏頭,穿無領的對襟上衣,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簷”。

  黎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寡婦有改嫁的自由。

  黎人去世,他們實行喪葬是土葬,喪葬儀式各地不同,對墓地的選擇比較重視。

  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禮節:客人來了,主人在門口迎接,拿出菸葉、煙筒和火種,請客人在門外抽菸、休息,然後請入屋內飲酒。酒席上賓主對坐,若是男客,則先喝酒後吃飯;女客則先吃飯後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則邊喝酒邊對歌。

  禁忌:平日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不能提及先輩的名字,如外人不慎當面提其先輩名字,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愉快;部分黎族人民對貓禁殺忌食。

  黎族服飾

  黎族服飾,主要是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飾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後用石灰***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晒乾而成。黎族祖先利用這種樹皮纖維來縫製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稱為“樹皮布”服飾。黎族服飾過去絕大部分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的,其染料以在山上採集植物為主,礦物為輔。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範大成《桂海虞衡志》、趙汝適《諸蕃志》、周去非《嶺外代答》等都有關於黎族織錦原料的記載。如《桂海虞衡志》:“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國錦採,拆取色絲,間中棉挑織而成,每以四副聯成一幕。”又《嶺外代答》:“海南所織***吉貝布***則多品矣!幅極闊……,間以五采,異紋炳然!”海南黎族所織的“黎錦”、“黎單”、“黎幕”,色彩鮮明,美觀適用,頗為中原人士所讚賞。

  黎族服飾,並非全是根據體型而定,服飾的尺寸因為各個方言區的地域語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喪葬以及生活環境的差異,因而所喜愛的服飾款樣標準、自然也不相同。比如婦女上衣,哈方言的羅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別寬而大,同樣是哈方言的只貢***多港***的黎族婦女衣衫特別小而窄,在黎族婦女服飾當中,可稱是最小的女衫了。

  保亭婦女服飾

  關於黎族服飾,古代典籍有不少記載。如《漢書•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為貫頭。師古曰:‘著時從頭而貫之’”。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也多有記載。自古以來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婦女精於紡織、染布、刺繡等。如果說漢代“廣幅布”,唐代的“吉貝布”、“盤斑布”、“食單”***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和戰國時代的“織貝”是一脈相承的話,那麼,蘇軾在《峻靈王廟記》所說的“結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婦女用傳統的纈染技術織出來的。這就是歷史資料所記載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織成的富有文彩的紡織品——“織貝”。

  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頻繁,黎族服飾加速了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將無領直口和貫頭上衣,改為挖口上衣領,或者將直身、直縫、直袖改為使腰身、袖口有縫***折間***,或者改無鈕為飾鈕,後來又改為琵琶鈕,直到將對襟改為偏襟。賽方言黎族,除陵水祖關、群英地區婦女穿的有花筒***俗稱“絲筒”***外,其餘均先是僅在裙尾、裙腰上繡花,其後又在上衣上反鑲色彩較為鮮豔的布邊,筒裙多織條格紋,最後就只有藍衣黑裙或素身無花紋。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多數的黎族青年男女早已改穿漢服。只有比較邊遠地區的中老年婦女仍穿著黎族服飾,但是多數服飾都是在市場上購買的材料製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飾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黎族服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體現了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實踐證明,黎族服飾不論在審美和實用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的。它對中華民族服飾的豐富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服飾是黎族人民喜愛的服飾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風情習俗和服飾特點。當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已穿漢服、講漢話。但在結婚時,仍然穿著傳統服飾。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省各大賓館、商店及旅遊景點,為了體現其旅遊點的地域和風情的特色,不少服務人員穿戴黎族服飾。中外遊客都以能目睹或穿戴絢麗的黎錦、黎服為幸,並盛裝留影以為紀念。黎族服飾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樂東羅活婦女服飾

  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於1987年3月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織錦工藝研究所,海南撤州建省後,易名為海南省民族織錦工藝研究所,研究所承擔著搶救、挖掘、整理、研究、開發和生產黎族織錦和服飾的任務。這對我省少數民族服飾的繼承和發揚,起著重要作用。

  黎族傳統節日

  黎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節日,它們是黎族人民習俗的組成部分,也是黎族社會文化、心理狀態的一個側面。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自己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除夕”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春節”

  “春節”,在黎族地區一般從正月初一過到十五日。屆時,各家各戶清掃庭院,修整“船形屋”,貼紅對聯,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門、藤籮、耕牛角等處貼上紅紙,以示吉祥。大人們為小孩備鞭炮,買菸花,男女老幼個個穿上新衣服,乾乾淨淨,喜氣洋洋,一片節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見面相互道賀“恭喜恭喜,年年豐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興異常,蹦蹦跳跳,他們爭著向大人拜賀新年,獲得糖果、糕點、粽子和壓歲銅錢。大人們整日飲酒對歌,通宵達旦。有的則仍按照傳統習慣,從大年初一開始,男人集體狩獵,獵獲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通過“三月三”的傳統來紀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現在紀念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對歌題材廣泛,除了情歌,還有農事歌、神話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說今論古歌等。除了歌謠對唱外,還有“打柴舞”、盪鞦韆、土槍射擊、射箭、摔跤等節目。

  “招福”和“牛月”

  合畝制地區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點的特殊節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後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體舉行一次“招福”禮儀式。到時,男女老少都雲集到“畝頭”的家裡,集體跳“招福舞”、“黎家樂”等,敲鑼打鼓,通宵達旦。在“牛日”這天,牛主要給牛喝一種“牛魂石”浸過的酒,以示對牛的祝願,並且為耕牛修牛欄,禁忌殺牛。

惠特曼英文簡介
應聘會計簡歷模板範文
相關知識
黎族古代歷史資料
臺灣的古代歷史資料
古代歷史材料題的解題技巧
漢代皇帝劉詢歷史資料
麗江古城的歷史資料
創新的古代歷史名言
記憶中國古代歷史知識的方法
中國古代歷史三字成語故事大全
古代歷史故事讀後感
一二九歷史資料黑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