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劇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金英雄,遠去了金戈鐵馬,遠去了戰火硝煙,歷史的車輪緩緩走過,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美好的時代,再回首,華夏民族在歷史上的千年輝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之媲美,然而,在其輝煌中又有一段屈辱的歲月,如今雖已過去,但歷史的印記卻在向我們無聲的訴說著。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的資料,供大家參閱。
歷史劇觀後感
《康熙王朝》觀後感
康熙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康熙16歲就除掉了結黨營私、欺凌幼主的輔政大臣鰲拜;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然後收復臺灣;御駕親剿葛爾丹等等。他不愧是千古聖君,其做人之道,用人之道,治國方略,思想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縱觀康熙一生,有以下四點令我欽佩。
歷史劇觀後感一
雄才偉略。康熙一生完成了他作為聖君的幾大目標,可謂歷史上少有的一代君王。在現實的磨練中他成為了聖君。整個情節展示他豐功偉績的同時,最有價值的是,也展示了他成長的過程。通過除鰲拜過程,他安排自己的臥底給親信巍東亭,開始走向了服從理智而丟棄感情的過程。平吳三桂中,他急於求功的毛病差點讓他退位。經過波折方見成熟。通過孝莊他彼時學會了用人攻心。姚啟聖,李光地,明珠都成為他用人攻心的成就。他用人過程中實際上時非常理性的,理性的令人生畏。康熙與其他君王不同,他辦事不是一件件地辦,而是將所有看為一個整體,做這件事時,便為下一件作鋪墊。
歷史劇觀後感二
良才為用。滿清入關,帶來最大的影響莫過於民族之爭。清朝的君王們總是重滿輕漢,但康熙認為“取天下在於用人才”,他繼位後大膽啟用漢臣。他認為不管漢臣,滿臣,只要是為國效力,鞠躬盡瘁,都是百姓之福,中國之幸。他啟用了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等漢臣。這些漢臣對康熙平三藩、收臺灣、剿葛爾丹等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朝廷內兩位丞相明珠,索額圖的黨爭也在適當的時機處以重拳,毫不手軟,用他的說法是“剜肉療傷”。他獎懲分明,公私分明。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幹什麼樣的工作,他把他們擺在合適的位置。周培公平三番,姚啟聖平臺,利用李光地平掉內部黨爭。結局呢,完成任務後,這些人不再適合後面的差使了,也就退出舞臺了。
歷史劇觀後感三
勤奮學習。歷史上有記載說康熙在親政之後依舊刻苦讀書。在出外巡查時,康熙坐的龍輦上放滿了書。康熙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勤奮學習,是他為君之道的一個重要法寶。康熙一有空便看書。他精通漢族傳統文化,對歷史、對儒家、道家、諸子百家,甚至對《易經》、中醫都有深刻的研究。
歷史劇觀後感四
能忍。面對鰲拜,康熙忍,表面處處依靠鰲拜,實際里拉攏大臣、提拔親信,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對三藩,康熙忍,在沒有起兵的時候,經常安撫三藩。 面對臺灣,康熙忍,大清是鐵騎讓取得的天下,不懂海戰,只好忍受臺灣割據一方,而苦練水師和海將,最終一舉成功。面對內蒙葛爾丹,康熙忍,沒有擺平三藩和臺灣,康熙無法全身心抗戰葛爾丹,只能用自己的親生女兒送給他做妃子。面對沙俄,康熙忍,待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了,才與沙俄開戰,成功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作為皇上,他有太多無奈。“都知道大清是朕的,但朕也是大清的。”“朕首先是個皇帝,其次才是一個父親”。難道他不想將女兒留在身邊?難道他不想保全自己的兒子?難道他不想再陪容妃說個話?可他為了大局只有忍痛割愛。多麼可憐啊,已經不是一個父親,不是一個親人了。
最終的結局一代聖君可謂眾叛親離,孤家寡人。深刻的展示了聖君的另外一面。揭示了一個平凡的真理:我們不必去羨慕別人的光彩,之所以羨慕,很可能是因為你沒有看到他的另外一面
古代歷史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