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教育是怎樣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春秋戰國時期教育,這一時期***公元前770~前221***是中國奴隸制社會解體和封建制社會形成的時代。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進入官學衰廢﹐私學興起的新時期。西周末年﹐奴隸主貴族的官學已經形同虛設﹐昔日莊嚴神聖的官學出現了學生無心讀書﹐整天遊蕩嬉戲的局面。這是奴隸主貴族壟斷的“學在官府”日趨沒落的反映﹐到了春秋時期﹐連虛設的官學也幾乎不存在了。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在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私學衝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學校從宮廷移到民間﹐教育物件由貴族擴大到平民﹐教師可以隨處講學﹐學生可以自由擇師﹐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有了較廣泛的聯絡。由於各家各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補充﹐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這既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同時又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各家各派的大師輩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韓非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子私學

  孔子大約在30歲時﹐開始講學﹐創辦了儒家學派的第一所私學。顏淵﹑曾點﹑季路等就是他最早的學生。孔子平時在曲阜城北的學舍講學﹐出外遊歷時﹐弟子們也緊相隨。孔子在社會上漸漸有了名聲﹐弟子也就越來越多﹐孔子私學成了規模很大的教學團體。孔子開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教育的物件﹐不分地區﹑不分貴族與平民﹐都可以入學。孔子私學的學生主要是由平民所組成的﹐據近人考證﹐孔子學生真正來自貴族的﹐只有南宮敬叔﹑司馬牛和孟懿子等少數幾人。

  孔子私學教育的物件從貴族推廣到平民﹐適應了當時士階層的興起﹐順應了文化下移的歷史潮流﹐這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孔子私學的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培養從政的人才。“學而優則仕”包涵著這樣的意思﹐即不學﹐或者雖學而不優﹐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孔子用它來補充世襲制﹐這一點對於奴隸制傳統是有所突破的﹐對以後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私學﹐以六藝作為教育的內容。這是儒傢俬學有別於墨家﹑法傢俬學的基本特徵。孔子私學裡主要的科目是“詩﹑書﹑禮﹑樂”﹐目的在於灌輸奴隸主階級的政治﹑道德思想﹐是為了“復禮”。

  但是﹐孔子私學所傳授的也不都是宣揚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的東西﹐其中一部分是關於自然科學的知識﹐以及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奴隸主貴族的反抗﹑控訴的材料。例如﹕《尚書》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據清代顧櫟高的《毛詩類釋》中的統計﹐《詩經》講到的動植物達 334種﹐而且記錄了大量關於動植物的形態﹑物性﹑栽培和飼養的方法。孔子通過辦私學﹐把奴隸主貴族壟斷的六藝推廣到平民中去。孔子私學裡﹐要求學生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因而特別重視道德教育﹐而且積累了不少經驗。首先是重視樹立學生的道德信念﹐並予以感情的陶冶與意志鍛鍊﹐使之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道德教育的客觀規律的。在春秋末期﹐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3000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這是其它學派的私學所不及的。它在學術思想上的貢獻和影響﹐也是當時沒有哪一傢俬學可以相比的***見孔丘***。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在教育上影響最大的是孟子私學和荀子私學。他們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教育學說。

  延伸閱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渡壓迫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弄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物件的範圍,學生達三千人,賢良72人。他主張“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溫故而知新”,把學和思結合起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講學的材料。他使得這些瀕臨滅絕的官學通過私家講學流傳發揚光大,從而哺育戰國百家諸子,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開端,這是孔子重大的歷史功績。

為什麼說趙光義是篡位的
歷史成語典故朝秦暮楚
相關知識
春秋戰國時期教育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生育政策
用英語說中國春秋戰國時期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字那麼奇怪
春秋戰國時期小國是怎麼處理外交
春秋戰國時期寓言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的寓言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