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生平簡介_黃道婆的貢獻有哪些
黃道婆,宋末元初著名名的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那黃道婆的貢獻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黃道婆生平簡介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黃道婆生平簡介
黃道婆,宋末元初著名名的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貞年間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於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色澤繁多,呈現出空前的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順帝至元二年***1336***,為她立祠,歲時享祀。後因戰亂,祠被毀。至正二十二年***1362***鄉人張守中重建並請王逢作詩紀念。
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張之象塑其像於寧國寺。清嘉慶年間,上海城內渡鶴樓西北小巷,立有小廟。黃道婆墓在上海縣華涇鎮北面的東灣村,於1957年重新修建並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區曾有先棉祠,建黃道婆禪院。上海豫院內,有清咸豐時作為布業公所的跋織亭,供奉黃道婆為始祖。在黃道婆的故鄉烏泥涇,還有上海,至今還傳頌著: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的民謠。
黃道婆的貢獻
被稱為中國紡織之母的黃道婆是宋末元初人。她幼年時期過得十分悽苦,她十幾歲時就被賣做童養媳,後來受不了夫家的折磨匆忙逃出,到了崖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在那裡她受到了淳樸的村民的歡迎,還學習到了她們精湛的棉紡織技術。黃道婆在崖州生活了將近三十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她的紡織技術已經比當地人還要好。而長年未歸鄉,她十分思念故鄉。
在元朝元貞年間,她回到了烏泥涇。多年未歸家,她才發現所有的一切都變了。朝廷換了,而人們的勞作更加先進了,植棉業在長江地區迅速普及。但是很快黃道婆就發現,人們種植出來的棉花的利用效率很低,紡織技術很差。於是她就想要將自己高超的紡織技術教授給大家。
她不但將紡織技術教給了當地的婦女,還改良了一套紡織的工具,甚至還創造了心事紡車。黃道婆貢獻不僅僅是給當地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還對整個國家的紡紗效率產生了巨大影響。就這樣,烏泥涇這個地方成為了全國的紡織中心,淞江地區的布匹被稱為衣被天下。
黃道婆資料介紹
在中國古代,女性是深受壓迫的人群,很少有流芳千古的女性。而黃道婆是這少數人中的其中一個。黃道婆是對我國棉紡織行業做出了極大貢獻的宋朝女性。讓我們通過黃道婆資料來了解這個偉大的女性。
黃道婆,別名又叫做黃婆、黃母等,出生於松江府,也就是如今的上海地區。黃道婆出生的時候正值宋朝潰敗,元軍大肆進犯中原時期,浙江、上海這些地方首當其衝受到了元軍的肆意破壞。當時的黃道婆家鄉已經是破敗不堪,很多人都家破人亡,黃道婆就是其一。
黃道婆很小的時候,就孤身一人,迫於生活而成為童養媳。沒有想到的是,成為童養媳之後的生活更加艱難。黃道婆不但要做家裡的重活、粗活,還經常沒有飯吃,她的婆婆和相公還常常毆打她。在又一次被家人打罵之後,黃道婆不堪忍受這些,就逃離了這個家庭,坐上去崖州的船隻離開。
到達崖州後的黃道婆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歡迎,她也在那裡定居下來。過著***生活的黃道婆開始學習崖州特有的紡織技術,在經過三十年的刻苦學習後,黃道婆終於學有所成,技術甚至還超過了當地人。
但是三十年的時間流逝,讓黃道婆十分想念家鄉,最終她回到了松江地區。她將自己從崖州所學的技術傾囊相授,認真教導家鄉人民紡織技術,後來更是自己研究創造出了更加省時省力的軋棉機。
黃道婆是哪個朝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