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專業論文
環境藝術設計是時代發展的鏡子,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狀態都會給環境藝術的設計帶來很大的影響。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設計思維與環境藝術設計
摘要:在環境藝術的設計過程中,創意思維的應用往往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結合對於創意思維和環境藝術的認識,分析探討了藝術設計中缺少創意思維的主要原因,同時指出環境藝術中創意思維的表現形式和發展方向,以期能夠更好的促進環境藝術設計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設計思維;環境藝術;藝術設計
引言:
環境藝術設計將“環境藝術”與“環境設計”這兩個概念進行了結合,它既將環境藝術這種依附於自然環境之中,成為融匯藝術環境之中的美的創造,又建立在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之上,以環境科學為出發點,協調人與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滿足了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而環境藝術設計則使環境藝術與環境設計的概念得到了概括與昇華。
一、設計思維的重要意義
無論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是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創意。缺少了創意,整個社會將停止不前。對於藝術設計,其美感的體現更是要求有創意。隨著社會進步,無論是人們所使用的商品還是所居住的生活環境,不僅要具有實用性,而且必須具有美感,在具有基本功能的同時,還要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所以提高創意思維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對當前的設計師和藝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更大的考驗。考驗他們能不能憑藉自己的創意思維走在時代的前沿,用自己的創意思維引領社會前進,體現藝術設計工作者的價值。
二、我國當前環境藝術設計問題分析
1、藝術性與科學性衝突
任何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必須要堅持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強化人們生活空間與環境間的相互聯絡。在現階段,諸多環境藝術設計師往往缺乏正確的設計理念與設計經驗,存在顧此失彼等現象,設計作品乏味單調,無實用價值。由此可知,在當前環境藝術個性化設計中,必須要將科學性與藝術性進行有機結合,環境藝術設計師要樹立全域性意識,把握整體與區域性關係,從物品陳列、作品裝飾等細節角度出發,充分糅合科學性與個性化特點,有助於實現作品的個性化。
2、個性化設計易受風格化的制約
城市的很多設計往往設計的理念和風格已經成為定式,這樣使得我們的設計師在設計過程,自己個性化的東西無法發揮出來,嚴重束縛靈感的發散。另外,個性化是環境設計師對自然和對建築設計的本能反映,為了使城市環境設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設計師也往往會選擇約定俗成的設計理念,這樣設計師很難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個性化設計受到制約。
3、個性化設計易受到空間使用功能的制約
設計作品的實用性是我們在在設計這個作品之前要充分考慮的問題。環境設計質量的提高和環境的使用功能是其存在的價值,但是也正是由於過分重視空間的使用功能而忽視了個性化設計的重要意義。很多設計師不能做到將兩者合理的結合,並且在兩者發生衝突時,選擇前者作為設計理念,這樣嚴重影響了個性化設計的發展。環境意識的滲透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必不可少,需要設計師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對個性化做出體現,這樣也能夠更好的體現設計作品的功能性。在同一空間,不同風格的個性化就是功能化增強的最好體現。
4、空間使用功能限制
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諸多設計首先考慮其實用性,過分注重環境的使用功能,忽略了個性化設計的重要性,無法將實用性與個性化相互糅合。當兩者存在衝突時,大部分環境藝術設計師首選實用性,在這種狀況下,嚴重限制了個性化設計的發展。從本質上來講,環境意識貫穿整個設計過程,設計師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必須要樹立個性化設計理念,充分體現個性化特徵,才能更好地彰顯作品的功能性。
三、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創意思維的表現形式分析
1、追求自然之美
在網路技術和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每天都會機會受到大量的知識衝擊,長期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渴望能夠和自然接觸,希望能夠享受自然所帶來的一些快樂,這些都對於新時期的環境藝術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開展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追求自然之美,將環保和藝術進行很好結合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設計師在開展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握住這一重要趨勢進行設計,提升居住者的滿意度。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只有將環境藝術設計和環保進行有機的結合,才能夠更好的表現出人們對於深層次美的強烈追求,以滿足人們所追求的情感的有效統一、促進環境藝術設計的整體效果的有效提升。
2、對於民族文化的傳承
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優秀民族文化,這民族文化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全球化不斷髮展的今天,越是民族化的東西也就是世界的,傳統文化能夠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積極的影響,也能夠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環境藝術的創意和傳統民族文化的結合有利於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利於環境藝術設計的健康發展。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有利於形成獨具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效果,提升環境藝術設計的品味,促進環境藝術的健康大戰。比如在設計師在開展室內設計的過程中,就可以運用傳統的吉祥圖案開展設計和裝飾,也可以利用傳統的一些民族符號營造具有民族感的居住氛圍,這些創意往往能夠獲得比較好的設計效果,給居住者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提升居住者對於環境藝術設計的滿意度。
3、“以人為本”促進環境藝術新發展
21世紀環境藝術設計的目標是利用科學和技術將藝術、人文自然的融合,創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品位,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生活空間。當人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的同時勢必也會促進環境藝術的發展,因為人類創新科技,科技為人類服務,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環境藝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回溯以往,為了滿足人類的慾望和需求,人們肆無忌憚的向大自然索取,使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破壞,這就是人類為求得到自身的發展而付出的慘重代價。20世紀西方學者提出了設計的“可持續發展”,使人類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環境藝術設計已不單是解決人的生存問題,還必須顧及自然環境,使人類的設計不僅能夠促進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避免對環境的傷害,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
4、重視地方性文化,採取地方特色文化設計
每個地方都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和不同的歷史文化,環境設計要想充分體現出設計的獨特性和地域性,就必須在設計中充分重視地方歷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融合當地文化,形成帶有地方特色的環境設計,實現人與自然、文化的和諧。
5、充分結合高新科學技術進行設計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的社會進入了數字化,資訊化的時代,計算機的運用已經到了方方面面。人民生活質量提高了幸福指數也增加了,活動範圍的足跡也就逐步的擴大,人際交流越發的密切,與此同時對於身邊環境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之社會中的老年、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有不同與主流人群的行為和心理方式,對於居住環境的功能有著要求多的要求,如精神性要求、功能性要求等,出於這方面考慮,也應該對環境藝術設計進行深入探究,充分體現出環境設計的以人為本理念,實現環境設計的人情化。
結束語:
環境設計是藝術的範疇同時又是科學的領域,它對人們生活的幸福程度有著很大的影響。一的優秀的設計做品強調的是天人的合一,是人與自然充分協調的最好表現。現階段,必須要重視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個性化問題,積極提高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增加設計經驗,尊重自然,堅持科學性與藝術性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設計師的個性化特徵,協調人與自然的空間環境,保證作品的實用性以及觀賞性,豐富人們的視野,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芳.淺談現代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J].青年文學家,2011年.
[2]李硯祖.環境藝術的新視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篇2
現代城市建設中的環境藝術設計
關鍵詞:城市建設;環境藝術設計;重要意義
1 環境藝術設計概述
1.1 環境藝術設計的定義
城市環境藝術策劃以生態體系能夠承受的效能為基礎,使用生態學以及體系環境策劃方式對城市的製造以及消費形式進行指導,發掘城市內部能夠運用的資源,建立環境科學生態形式、景觀怡人的環境策劃方案。
1.2 環境藝術設計的特點及其意義
1.2.1 環境藝術策劃結合了建築、地理、城市計劃、社會、文化、歷史、考古、宗教和心理等很多方面的學科。城市環境藝術是結合了城市中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審美部分互相連線的一種文化,是人造文化和自然環境文化的結合表現,符合人們生存的需要又表現人們社會的前進和生態的協和,促進人們研究城市環境的不斷前進。
1.2.2 環境文化是一門邊緣全面文化科目,在策劃場合中,結合了地理、人文、科學技術、構築、建築等部分的實質,環境文化對人們的精神以及物質生活產生了五彩繽紛的空間成果。國內城市在多元社會的促進下,其發展形式也越來越現代化,效能以及樣式專業化、多元化,城市環境文化綜合城市效能優異性以及文化長久性,彙總了趣味性、文化性以及科學性,是連線社會,自然的普通文化,經過生活環境文化性,推動人們交往以及精神文明建築,促進城市環境文化以及城市環境策劃的前進。
1.2.3 環境文化策劃重視人和自然的和睦相處,注重人的心裡、物理、聽觀看部分的要素,要充分憑藉自然環境,綜合氣候環境、地理環境,山水、道路、植被等要素,建造自然融洽的生活條件。
1.2.4 環境文化的前進準則要保持經濟、社會、生態、地域以及歷史等性質的根本準則,對生活中的人和環境的觀點要有全新的瞭解,在經濟前進的促進下,文化建築也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環境建築朝著城市多元化路線前進,城市環境文化已經成為急迫的需要。
1.2.5 從環境文化策劃的特點來講,環境文化策劃將文化、人文以及自然協和相融,表現城市大背景下前進的特徵,符合人們生存以及精神上的需求,關注環境文化的個性和城市建築相互輔助,達到風度城市空間的用途,不僅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還能夠提升文化構造,建造具有區域特點以及精神文明的環境文化,確保城市環境能夠更好的一直前進。
2 環境藝術設計狀況
2.1 環境藝術設計中公眾參與力度欠缺,並且時代風格及地方特色缺乏
在國內環境策劃中,其景色綠化策劃、施工策劃、雕像展示和公共室內策劃等,全部由企業和個人開展策劃建築,在對民眾的意見上缺少收集,導致許多的環境策劃就是策劃工作者自身思想的展示以及領導的想法策劃,不過環境文化繁瑣性以及整體性明確了開展策劃時要多方面進行協作以及一起參與。最近幾年,國內許多城市施工中的專案以及玻璃幕牆、廣場中的大草坪策劃,讓人們瞭解到了在當前城市建築中缺少文化特色策劃,其策劃思想比較古板,國內許多城市存在千城樣貌一致的尷尬形勢,很多區域沒有自己的特色。
2.2 執行綠化法規的意識不夠,尚未形成規範化治理
2.2.1 綠化規劃與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不相適應。
有些專案開發商在策劃時,每專案標都要達到標準,不過在詳細的建築過程中,很多配套建築就出現了策劃趕不上變化的情況,導致建築施工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如停車位置、商業配套建築等情況。為了緩和衝突,開發商就要進行擴張建築,擴建過程中會出現佔用綠地面積的情況。
2.2.2 治理體制不順,經費明顯不足。
建成區的居住區綠化,有時因為產權和治理範圍交接不明晰,責任不清而造成治理不到位。依照法規規定,小區綠化建設和養護經費應由房屋產權單位負責。但由於目前實行房改,房屋產權多樣化,至今養護經費不能落實。假如此類問題得不到解決,包袱越背越重,勢必會造成將來承受不了而被迫棄管。另外,有一些市政工程,在居住區或重點大街施工,毀壞樹木、佔用綠地不繳納綠化損失費,無形中為綠化養護雪上加霜,影響整體綠化水平的提高。
2.3 監管機制對我國環境設計的藝術品質起到了限制
在環境設計中,會涉及到城市的各方面,我國現在現狀是:城市綠化主要由園林部門進行管理,建築設計是由規劃及城建部門進行設計管理的,道路交通是由市政部門進行管理,而環境場所則是由環衛部門來維護管理等。我國的這種縱向管理模式讓城市的公共空間的環境自設計及日常管理不能做到協調統一,這就造成了一些城市環境藝術品質不是很高,其整體性也比較差,對城市藝術水準及品位不能有效反映,城市環境應該得到政府的重視,並且對環境治理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及管理提出有效的針對措施,在城市建設中,建立環境藝術設計諮詢機構是很有必要的,能夠對城市環境進行統一管理及設計,更有利於自身特點形成。
3 現代城市建設中的環境藝術設計
3.1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為了更好地為市民服務,環境藝術的建設應該考慮到市民的需求,按照街道、公路、步行街、公園的實際尺寸,進行科學化設定,將人的需求概念滲透進去,進行一定的空間改造,掌握人的認知和思維意識能力,進行公開性的欣賞園區的建設,設計觀賞性的街道、公路邊界的綠色植被培育,使更多的實用性的公共場所變得更加具有觀賞性,市民在進行休閒購物的同時,能夠更好地親近大自然,幫助市民進行有效的環境改造,使綠化及設施的建設迎合人的需求。
3.2 多層面的城市環境體系
進行多層面的城市環境設計規劃,必須用多角度的察與靈敏的眼光來發現城市的可用資源,根據地形地貌和能夠充分利用的有效資源,進行有效的開採設計。多角度的設計建設,應該把握城市的上下建築物的協調性,使地下空間與地上設施相協調,進行多層面的交通環節設定,將地表建築與地下建築相結合,進行完善的環境藝術的創新實踐。
3.3 交通與環境的協調
城市交通環境比較複雜,最大程度上把成熟文化的改革策劃改變交通條件促使車輛以及人群能夠順暢的出行,給城市生活條件帶來方便,十分關鍵。例如建築高架橋、建築地下通道,把地面交通的壓力向上以及向下進行分擔,車輛通行開展地下道路的分派,人流就往高架橋上分派,推動路橋以及道路幹線可以交叉建築,同時開展全面的建築,使其覆蓋面積更廣闊,協助人和車輛分開,是道路的承載壓力可以緩解,將更多的環境文化處理方式,運用到人們正常生活中,解決存在的問題。
3.4 提高生態功能、文化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
植物景觀是一個綜合整體,它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於藝術的範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植物景觀。
3.5 配套設施完善,綜合功能齊全
居住位置的公共措施的建築除了綠地,還需要包含教育裝置、商店、醫院、娛樂、行政、市政等很多方面的建築。策劃要把眼光看得長遠,留置出來等待建築的位置。居住場所的綠色策劃要有新意,還必須經濟,重視整頓。
4 結束語
進行城市的環境藝術設計,應該把市民的所需所想放在首要位置,真正發現城市建設的問題,幫助市民緩解各種壓力,使市民在新型的環境藝術的園地生活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周倩.環境藝術設計視角下的現代城市規劃[J].才智,2010.
[2]王曉輝.現代城市環境設計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09.
環境藝術專業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