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門的識茶方法是什麼
評判茶葉質量的好與差,目前主要藉助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採用一看,二聞,三摸,四嘗來確定茶葉質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入門的識茶方法,一起來看看。
茶道入門的識茶方法
一、 外形
從外形看,要求茶的色澤、大小、長短、粗細、形狀一致,達到整齊劃一。如果長短不一,大小各異,很可能是採摘粗放;色澤多變,形狀多樣,很可能製作粗糙。至於茶中多西末,或含有雜質,那是製成後篩選不精之敵,此茶算不得佳茗。白開水一杯,既無茶味,更談不上韻味,這種茶充其量最多隻能算是一種解渴的飲料,根本稱不上是一種好茶。然而對於不同品類的茶葉,有不同的外形要求。綠茶中龍井茶要求光、扁、平、直,形若碗釘;眉茶要求條索緊結、齊一,形如娥眉;紅茶中功夫茶要求條索緊秀;紅碎茶要求顆粒緊細劃一。如果是毛峰類茶,還得看芽毫是否多,芽鋒是否露;如果是炒青茶,一旦條索鬆散,表面粗糙,身骨輕飄,片末多,自然算不得好茶了。這是因為粗老的鮮葉原料是無法做成緊結的條索,而用老嫩不一的鮮葉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自然外形各異,大小不一了。
二、 色澤
從色澤看,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色澤,就是同一茶類不同的花色品種,色澤也是不同的。如綠茶中蒸青茶要求翠綠,炒青綠茶呈現黃綠,烘青綠茶應是深綠。但不論何種綠茶,都應具有鮮靈活氣,灰暗、暗黃、深褐色都是稱不上好綠茶的。綠茶湯色以嫩綠、黃綠為上,並且清澈明亮。紅茶以烏黑油潤為佳,倘若茶湯紅豔明亮,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金黃色油圈,那就是上品紅茶了。至於烏龍茶,則以青褐色光潤為好。
三、 香氣
嗅香氣,茶香譽稱為“天下第一香”,歷來為茶人看重。凡稱得上是好茶者,必須具有討人喜歡的香氣,或清雅,或濃烈,只要令人神閒意遠,有開神敞懷之感即可。倘若有雜質有異味,或染有煙焦味,並非出自茶香,只能使人生厭,又怎能冠以“好茶”兩字。總結歷代茶人經驗,好茶的香氣應該是有“四不”,即不庸俗,不淺薄,不單調,不浮躁。這就要求有高壓脫俗的氣質、深厚實質的內涵、豐富多彩的變化、和諧協調的層次。倘能如此,無論何種型別的茶香,都能為茶人稱道。一般來說,綠茶應具有清香鮮爽之感,其上品還具有板栗香、蘭花香等氣味。紅茶以嫩香或花香者為好。倘若香氣濃烈、持久,質量更佳。烏龍茶則以濃烈的熟桃香為上乘。
四、 茶的味和韻
茶的味和韻,也就是茶對人口腔的刺激而產生的美感。通常,一杯好茶必須具備豐富的滋味,它不但要求茶湯的味道有不斷滋生的感覺;而且嚥下以後,仍然產生無窮的回味和餘韻,從物質上和精神上去滿足飲茶者的追求。在實踐中,也有一些茶,飲時覺得甘甜、潤滑,可飲過之後,卻沒什麼回味。所以何為好茶,很難定論。這是因為茶是一種嗜好品,飲者各有所求,各有所好。諸如綠茶茶湯鮮醇可口,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烏龍茶的馥郁,花茶的甘香,白茶的鮮爽等,都有各自的風味,為嗜茶者追求。相反,綠茶味淡、澀口者;紅茶味平、粗淡者,當屬粗老茶之列。不過,儘管如此,凡稱得上為好茶者,雖各有追求,但也有一個大致統一的標準,這就是雖然各人喜歡的茶類不一,追求的側重點各異,或重色,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兼而有之,但在茶的品質方面,總有某種心理價位、客觀標準。
茶的發源時間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蒙頂山是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今川北及漢中一帶***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因此歷史意義更大,也更為可靠。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進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已有飲茶習俗。
茶道入門泡茶知識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