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博物館簡介
中國歷史博物館***名稱存在於1958年至1969年、1983年至2003年***,是中國的一所重要的博物館。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介紹。歡迎欣賞閱讀。
中國歷史博物館介紹
中國歷史博物館***名稱存在於1958年至1969年、1983年至2003年***,是中國的一所重要的博物館。2003年,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重組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介紹的是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併重組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1912年籌建。1926年10月正式開館。1929年8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1933年4月改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1945年 8月恢復中央博物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舊名。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1958年8月國家決定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1959年9月建成,1961年7月1日開放。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併,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恢復獨立建制。2003年2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合併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正式掛牌成立。
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貴文物
館內有河南安陽出土的重達875千克的商代司母戊鼎,是已發現的最重、最大的青銅器、陝西眉縣出土的西周盂鼎,有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賞賜貴族盂1709個奴隸的史實。北京房山出土的元代至順三年銅銃,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火炮。珍貴的古書畫有宋人《大駕鹵簿圖》卷、宋人摹梁元帝《職貢圖》卷、明代的《皇都積勝圖》卷和《南都繁會圖》卷、清代的乾隆《南巡圖》卷、《潞河督運圖》卷、《清朝禮器圖》冊、《鴻雪因緣圖》冊、《清代學者像傳》等。
“中國通史陳列”是該館的基本陳列。陳列從170萬年前的原始群時代起,至公元1840年止,按照社會發展分期,又按中國歷史朝代排列,分為原始社會部分、奴隸社會部分和封建社會部分,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文物9000餘件。通過陳列,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歷史比較全面的發展過程。
原始社會館陳列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等材料。有10萬年前的丁村人階段的人類化石,還有2萬年前山頂洞人的頭骨化石、石器和骨針;1萬年前到6000年前的石鏃、骨鏃和陶製、石制的網墜;黃河流域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粟粒,長江流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粒,以及石鐮和石鏟、陶器、玉器等。奴隸社會館陳列有青銅工具和青銅禮器和商代原始瓷尊等。封建社會館陳列有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的有關文物和鐵製生產工具等。陳列品中還有許多典籍、契約、地圖、畫像、手札等,介紹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經歷和成就。
中國歷史博物館還舉辦各種臨時展覽,每年觀眾超過百萬人次。“中國古代文明展覽”曾赴義大利、南斯拉夫展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展”曾赴日本展出。
該館出版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中國歷史博物館》、《簡明中國歷史圖冊》、《中國古代史常識***專題部分***》、《中國歷史教學參考掛圖》***歷史地圖******、《中國近代史參考圖錄》等書著、圖錄。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
中國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 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國家博物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推翻了中國漫長的封建帝制。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 立即決定建立近代化的國立博物館。
最初館址設在明清時期的太學——國子監,後遷至天安門內午門以及午門與端門間的東西朝房。到192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時, 已收藏文物20餘萬件, 共有10個陳列室, 展出歷史文物和藝術品2000餘件。
1958年8月, 中國政府決定在天安門廣場東側新建國家博物館,1959年10月建成,即現在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整座建築由南北兩部分組成, 總佔地面積45000平方米, 外觀呈長方形, 正好和對面的人民大會堂相對稱, 博物館的正面有24根高大的方形廊柱構成雄偉的西門長廊。整個建築色調典雅, 巍峨莊嚴, 是天安門廣場的組成部分。館名系郭沫若先生題寫。
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後,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大量的傳世和出土文物精品。現有文物藏品30餘萬件, 其中一級文物2000多件,文物照片10多萬張, 圖書館藏專業書籍20多萬冊。館內文物保護技術設施較為完備, 有一個現代化的實驗室和文物修復技術室。承擔著青銅器的保護、書畫裝裱、紙張的保護、壁畫彩塑保護、古建築和民族文物的保護、文物與環境、文物複製技術等工作。
中國歷史博物館介紹的人還:
1.參觀國家博物館心得7篇
2.參觀國家博物館心得體會3篇
3.陳履生:中國人應該更多地走進博物館
4.參觀國家博物館心得文章3篇
5.參觀國家博物館介紹信範文
6.參觀國家博物館心得7篇***2***
墨西哥人類學博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