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端午節養生吃什麼
上海過端午節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很多端午節美食。具體上海端午節吃什麼菜,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端午節吧。
上海端午節養生食物
1、粽子
過端午,吃粽子這個重頭戲自然少不了。過端午吃粽子是我國各地都很流行的一種風俗。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屈原有關。
屈原一片丹心卻報國無望,於五月初五這天含恨投汩羅江而死。當地百姓奮力救撈,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他們就用糯米包成的粽子扔到江中去餵魚蝦,以防屈原的屍體被魚吃。這就形成了後來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2、五黃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端午節裡為何要吃“五黃”?這是江南一帶的習俗,黃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尊貴的顏色,五月麥熟,也是豐收景象,帶有吉祥意味;雄黃之黃,克殺邪毒,也有驅除五月氣候中邪氣的作用。所以說,吃“五黃”的目的是驅邪毒、求吉祥。
3、三白一紅
端午還有個說法,叫做:“五月五,五黃三白過端午。”五月又稱五黃月,所以端午節要吃雄黃酒、黃魚、黃瓜、黃鱔和鹹鴨蛋黃;還要吃茭白、鹹鴨蛋蛋白、白切肉。另外,“一紅”指的是汗菜***加大蒜炒熟後菜湯紅色***。
端午節時,陽氣才開始抬升,百蟲開始活動,邪氣很盛,古人及採取一些方法健身、辟邪、驅蟲、蛇、蠍,吃三白就是其中方法。
4、菖蒲酒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互動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上海端午節的習俗
龍舟賽是人們對端午節印象較深的習俗之一。上海也是傳統的江南水鄉,因此每逢端午,水上活動幾乎必不可少。有的還把小船用彩旗裝扮起來,做得很漂亮,然後搖到水面上,船上還有人唱歌、對歌,最後由眾人評定,哪條船裝點得最好看、誰的歌唱得最好聽。
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以前上海和許多地方一樣,還有佩飾的習俗。所佩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這些東西可插在婦女髮髻上,也可用以饋送。兒童前額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像老虎額上的“王”字紋,也稱畫額,寓借雄黃驅毒和借猛虎鎮邪。
上海人稱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們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多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除了香袋,還有許多上海人,兒時都在胸前掛過用玻璃絲帶鉤織成的小網兜,裡邊正好裝一隻雞蛋,用五彩絲線纏繞,或是塗上彩色,也是驅邪求吉祥的意思。
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佩飾物、掛香袋等習俗,端午節還有很多流傳下來的其他習俗。如一般端午節期間,很多人家都會將艾草插在門窗上,再掛上兩把菖蒲。除了大門外,在房間裡面的門上,有的人家還要掛大蒜,女孩子的閨房門上也會掛,人們多認為這些散發著濃烈味道的大蒜,也自有驅邪作用,所以有的地方掛大蒜也成為端午習俗之一。
端午的多個名稱
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地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為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端午節養生活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