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旅夜書懷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旅夜書懷這首詩表達了杜甫漂泊無定,以及身世不遇的悲傷情感。讀者讀出了這層意思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旅夜書懷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旅夜書懷讀後感篇一

  詩歌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悽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裡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麼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飄泊的悽苦景況的,而上面的兩種解釋只強調了詩的字面意思,這就很難令人信服。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徵士兵的悲苦心情,寫得多麼動人!

  詩的後半是“書懷”。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裡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裡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關於這一聯的含義,黃生說是“無所歸咎,撫躬自怪之語”***《杜詩說》***,仇兆鰲說是“五屬自謙,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詳註》***,恐怕不很妥當。最後兩句說,飄然一身象個什麼呢?不過象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一聯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於景和寓景於情。前者寫宜於表達詩人所要抒發的情的景物,使情藏於景中;後者不是抽象地寫情,而是在寫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這首《旅夜書懷》詩,就是古典詩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個範例。

  全詩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詩意境雄渾,氣象萬千。用景物之間的對比,烘托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使全詩瀰漫著深沉凝重的孤獨感。這正是詩人身世際遇的寫照。

  大曆三年***768年***,遲暮之年的詩人終於乘舟出了三峽,來到湖北荊門,心境不免孤寂。 此詩開頭四句寫“旅夜”:岸上有細草微風,江上只有一葉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彷彿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岸上星垂,舟前月湧,用“星垂”來描寫原野的廣闊,用“月湧”來形容大江的東流,形象而細緻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廣闊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的廣闊。而大江中有“月湧”,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動;也只因江水的流動,才能感到“月湧”。“星垂”、“月湧”是以細膩稱闊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個巨集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後四句書“懷”:“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說“官應老病休”, 詩人辭去官職,並非因老而多病,什麼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說“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隻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

  旅夜書懷讀後感篇二

  所謂“旅夜書懷”,就是在行旅的夜裡抒寫自己的胸懷或懷抱。寫作時期應該確定為大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經滯留夔州近兩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優待以外,大約也是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職。因為作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薦過杜甫。但是,唐代宗沒有起用他。這時,他感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滅了。於是在這年的正月,五十七歲的杜甫下定決心離開夔州。舟出三峽,順著大江,進入江漢平原的江陵一帶,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敗,抒發了“官應老病休”的憤激之情。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微風習習,江岸細草如絲,一隻豎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駛在江上。首聯點明地點、時間和環境,烘托出一種淒涼孤寂的氛圍,這也是作者孤獨感傷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檣”,桅杆。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星星垂掛在遠天,顯出平野的遼闊;月光湧動在水面,大江在洶湧奔流。與上一聯的近景相比,這一聯是遠景,上句寫岸上,下句寫江中,構成闊大雄偉的境界,有一種宇宙蒼茫無窮之感。置身其間的細草、孤舟、詩人,該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見詩人孤獨悽愴之情。詩中“垂”、“湧”兩個“響”字,將星月精神描摩得畢肖。《四溟詩話》評價說“句法森嚴,‘湧’字尤奇”。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點名聲,哪裡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職的確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遠休止了。此聯上句與“豈有文章驚海內”***《客至》***一樣,既是自謙之詞,又有自豪之意。下句與“罷官亦由人”***《立秋後題》***一樣,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實質上是抒發憤慨。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這,而是由於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胸懷經濟,故云名豈以文章而著;官以論事罷,而云老病應休。立言之妙如此。”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如此人生落拓,到處飄泊,像個什麼?就像那天地之間到處飄飛的一隻沙鷗。詩人自嘆身世飄零,無論是身後之名,還是生前之功業,似乎都遊離於他。當這種悲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隻飄零於茫茫天地之間的白鷗時,詩人晚年飄零、孤獨、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鑄就了。

  縱觀全詩,始終有景,又始終滿含複雜的情感。景的序列,隨著詩人感情的逐步展開而自然地呈現,並且最終藉助景,將感情的抒發推向高潮。大致說來,詩的前半重點寫“旅夜”之景,後半主要是“書懷”。不過,前半寫景狀物,已經融注了詩人的主觀意念;後半抒懷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詩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所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全詩意境雄渾,《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的評論說:“通首神完氣足,氣象萬千,可當雄渾之品。”詩人將“細草”、“孤舟”、“沙鷗”這些景象,放置於無垠的星空平野之間,使景物之間的這種對比,自然烘托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襯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獨感。

  旅夜書懷讀後感篇三

  此詩寫於作者漂泊途中。通過旅夜所見星變、月湧的壯闊景象的描寫,抒發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無定的感情。

  詩的頭四句寫景。首兩句寫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風中飄擺,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獨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風陣陣,寂靜和孤獨籠罩著一切,揭示了詩人浪遊漂泊的孤清處境。頷聯寫遠景,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大筆勾勒,寫得真切細膩,創造出一種闊大雄渾但又寂寞空曠的境界,從而再反襯詩人的孤獨,景中見情,景與情融。

  詩的後四句筆勢急轉,直抒情懷。頸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寫出詩人極度憤慨之情,前句說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揚名,讀來令人心沉;後句詩人以自嘲口吻詼諧地說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豈”“應”是關鍵字眼,上下關聯。尾兩句觸景而情發,景以自況,運用形象的比喻收結全詩。

  詩人以天地間一隻形單影孤的沙鷗來寄託自己功業未成的慨嘆,有一種強烈的感染力量。


旅夜書懷讀後感

課文學弈讀後感
高爾基寫的文章
相關知識
古詩旅夜書懷讀後感
古詩春夜喜雨讀後感
古詩登岳陽樓讀後感
旅夜書懷的詩意
旅夜書懷的教學設計
教育類的書籍讀後感範文
關於教師教育的勵志書籍讀後感_教師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經典國學書籍讀後感
國學經典書籍讀後感
古代歷史故事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