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碧霞祠完整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泰山碧霞祠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位於泰山極頂南側。碧霞祠又稱碧霞靈佑宮,碧霞元君又稱泰山老母,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參考!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於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峰***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系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宋大中祥符年間建立,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

  據《泰山道里記》和《岱覽》載,唐代前泰山頂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稱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東封泰山時雕玉女像,鑿龕供於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間始建玉女祠,金改稱昭真觀,明洪武年間重修,號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間拓建重修,正殿施銅瓦,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鑄銅亭***當時稱金闕,現存岱廟***。清代順治年間神門上增葺歌舞樓及石閣,乾隆年間建御碑亭及鐘鼓樓,同治年間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間因水衝廟毀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祠現存建築保留了明代的規模及明代的銅鑄構件,建築風格多為清代中晚期的風格。

  南大門築於重臺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牆上築神臺,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護衛神銅像。

  正殿,上覆蓋瓦、鴟吻、簷鈴,均為銅鑄,簷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大殿5間,面闊24.7米,進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樑,重樑起架,十一檁前後廊式,九脊歇山頂,四角施角柱。正間寬5米,次間寬4.4 米,稍間寬3.45米,簷下施斗拱柱頭科單杪雙下昂六踩,斗拱上承託桃尖樑頭,平身科各間數量不同,正間6柁,次間5柁,稍間4柁,均單杪雙下昂五踩。斗拱上承託螞蚱頭,角科單翹重昂七踩,轉角鬥拱上承託寶瓶,簷下及後簷下亦施斗拱,形式與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獸等構件皆銅鑄。大脊上飾雙鳳纏枝花紋,戧脊有6個獸和1個仙人,簷上瓦釘處飾立體走龍,均為銅鑄。歇山與山牆的交角處飾人物圖案,每面9個。

  殿內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間內鬥拱相圍呈八角形藻井,中間高浮雕盤龍戲珠。正間和西次間均設石雕仰覆蓮紋須彌座神臺:正間神臺裝木構雕花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東次間神臺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銅像,西次間神臺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銅像。正殿內懸康熙帝巨匾“福綏海宇”。

  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左右分列東西神門、鐘鼓樓、御碑亭、東西配殿等建築。結構嚴謹,佈局緊湊,南北長7***米,東西寬 39米,總面積2979.6平方米。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門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牆頂,北面鑲石板4 塊,大書“萬代瞻仰”。壁高3.45米,寬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間在照壁北,又名金藏庫,磚石建造,面闊5.3米,進深5.3米,通高5.7米,無樑檁橫磚發券,筒瓦五脊歇山頂。面北開一門,東西山牆各開一窗,是香客焚燒幣帛及香紙的地方。

  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門上有歌舞樓,門內東有東神門,西有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院中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北為重臺。在火池北,石砌方形,頂部條石平鋪。門寬2.7米,進深 5.26米,高2.73米,東西各有小房一間,門相對。門有歌舞樓3間,面闊9.79米,進深4.95米,通高4.9米,兩柱六檁六架樑,重樑起架,捲棚歇山頂,東西山頂各開一拱形門,北面無壁。簷檁墊板等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西神門與天街相連,東神門與通玉皇頂的盤道相接,兩門形式相同,均石砌拱形門洞,高3.4米,寬3.25米,進深5.4米。上築閣樓各3間,面闊8.8米,進深3.5 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檁六架樑,重樑起架,捲棚歇山頂,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三神門間各有北向小房,頂部鋪條石,將東西閣樓和歌舞樓連在一起,有石階相通。

  鐘鼓樓位於大山門前東西閣樓北,面闊、進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簷五脊歇山頂,灰色筒瓦,樓身施四通柱,上下層間施四楞木鋪釘木板。上屋施角樑、扶角樑、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橫置一圓樑懸掛獸鈕蓮口銅鐘。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大山門,5間,面闊19.8米,進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檁七架樑,中柱前後廊式,重樑起架,九脊歇山頂,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頭、滴水、螭吻、走獸等均鐵鑄。

  正次間中柱下裝3門,稍間簷下砌牆開圓拱窗,內建青龍、白虎、文曲、武曲星君4銅像。簷下施斗拱,柱頭科為單杪雙下昂七踩斗拱;平身科每間4柁,也為單杪雙下昂七踩斗拱。斗拱簷檁普柏枋、闌額、墊板、由額及雀替施墨線大點金彩繪。

  東西御碑亭,位於大山門後兩側,方形,面闊進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通柱,九脊重簷歇山頂,黃琉璃瓦蓋頂。簷下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葉頭。下層四周砌牆。兩碑亭均開一南向門及向院內的門。斗拱檁枋上施墨線大點金彩繪。亭內建乾隆登岱詩漢白玉碑。

  東西配殿各3間,面闊13米,進深7.7米,通高8.4米,四柱五架樑,七檁前後廊式,重樑起架,五脊硬山頂。簷下施斗拱,柱頭科單下昂三踩。斗拱上承託抱頭樑***螞蚱頭狀***,平身科,單下昂三踩。斗拱上託六分頭,檁枋斗拱上飾墨線大點金彩繪。東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銅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銅像。瓦面的板瓦、筒瓦、大脊、螭吻、勾頭、滴水、走獸等皆鐵鑄。

  院中為香亭,即明萬曆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後移山下。今亭重簷八角,內祀元君銅像。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香亭,在正殿前院中,方形,面闊進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列角柱和輔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層環廊。柱上施斗拱、柱頭科一斗二升交麻葉頭,平身科每面8個,一斗二升螞蚱頭。上層柱頭科斗拱單昂一斗二升三踩,平身科每面6個,影作一斗三升。黃琉璃瓦九脊重簷歇山頂。亭內設神龕,供碧霞元君銅像。

  院東南、西南偶是御碑亭,內有乾隆登岱詩碑。

  祠東為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稅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駐蹕亭。院南為寶藏嶺,上有巨石類獅,俗稱獅子峰。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二十一處重點道教宮觀之一。1985年,這座千年古觀重新交由道教組織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看過" "的還:

泰山岱廟導遊詞範文
山東沂源溶洞導遊詞
相關知識
泰山碧霞祠完整導遊詞
泰山碧霞祠英文導遊詞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範文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講解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峨眉山完整導遊詞
大連完整導遊詞
廬山碧龍潭瀑布導遊詞3篇
關於泰山掛印封侯的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