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茶文化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先秦至初唐茶文化萌芽、唐宋時期茶文化的發展興盛、明清茶文化的變革,都和各個時期的茶藝發展密切相關。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茶經中的茶文化英譯策略

  摘要:實踐中將《茶經》進行英譯面臨著極大挑戰,如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的傳遞,這本身就對英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難知曉,若在英譯中只是直觀的進行轉譯,將使得英美人士難以理解《茶經》中的諸多文化資訊。為此,具體的英譯策略包括:形成適應大資料時代下的自主學習能力、清晰界定翻譯物件在文化傳播中的職能、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增強英譯可讀性、建立起直譯與意譯融會貫通的英譯風格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茶經》;茶文化;英譯;策略

  由唐代陸羽所編著的《茶經》開創了歷史,其被稱為歷史上第一次對茶葉種植、飲茶、茶道原理做出了系統性論述,從中可以觀之中國茶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蘊。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茶文化也逐漸被世界各國人士所關注,並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將我國茶文化精髓翻譯成英文而推廣開來,則成為了當前翻譯界所需要引起重視的課題。之所以將這項工作稱作為“課題”在於,實踐中將《茶經》進行英譯面臨著極大挑戰,如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的傳遞,這本身就對英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如茶道原理所蘊含的古代美學和思維方式,也對英譯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不難知曉,若在英譯中只是直觀的進行轉譯,將使英美人士難以理解《茶經》中的諸多文化資訊。因此,研究《茶經》中的茶文化英譯策略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1對《茶經》中茶文化的解構

  根據《茶經》的內容涵蓋,可以將其中的茶文化解構為以下三個部分:

  1.1茶葉種植部分

  這裡不去分析《茶經》中對茶葉種植技術的論述,而是從文化視角來進行解構。顯而易見,《茶經》生成於唐代所以其在對茶葉種植的論述中,充分體現出了唐代那時的農耕文化。與西方農耕文化不同,中國的農耕文化植根於亞細亞農業文明之中,即形成了以井田制為代表的公田和私田交織耕作的特點。而且,古代中國的農耕文化又與宗法制度相聯絡,這就使得唐代的茶葉種植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共同勞作。可見,這樣就深入到了農耕文化之中來理解茶葉種植特點。

  1.2茶葉飲用部分

  從歷史唯物主義觀的視角出發可知,茶文化來源於國人的生活實踐和生產實踐。而對於飲茶而言,它首先作為一種生活實踐的內容而存在著,逐漸在國人的主觀能動性下,結合了自身的審美情趣、民族精神等最終昇華為一種文化。從而,這就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們具有相異的飲茶文化。在《茶經》中對飲茶方式進行了論述,但在現有的英譯成果中卻難以凸顯其中的文化氣息。考察現有的英譯成果可知,其更像是一種說明文而無法使英美人士感受到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審美標準。

  1.3茶道原理部分

  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國人待人接物、處世哲學的一種外在體現。唐代的中國與當時其它國家相比,其文化水平應處於領先地位。而這裡的領先地位,便部分反映在茶道原理部分。而且,茶道也是英美人士所感興趣的部分,所以也構成了英譯中的重要內容。

  2茶文化英譯難題分析

  實踐表明,目前的英譯難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2.1文言文轉換為現代漢語方面

  這裡存在著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作為英譯的承擔者並不一定具有堅實的文言文基礎,而面對《茶經》這部技術性較強的文言文作品而言,可能更加感到無從下手。不難理解,若是在文言文轉譯成現代漢語中存在著知識性錯誤,那麼便自然會導致英譯成果會背離陸羽的原創。另外,市面上存有《茶經》的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對照版,但這也較少由茶學專業人士所著。因此,僅僅在文言文轉換中兜圈子,將難以保證《茶經》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2.2由現代漢語轉譯成英文方面

  從筆者與同行的業務交流發現,許多同行為了最大化忠實於原文,而習慣於採取直譯的方式。對此筆者認為,若是譯者能完全掌握翻譯物件的內容實質,則採取直譯的方式也八九不離十。但對於具有較強專業性和文化性的作品《茶經》來說,根據文言文轉換之後的現代漢語來進行直譯,仍難以充分表達陸羽所要體現的內容。究其原因便在於,漢語本身所含有的隱喻、類比成分是英語國家的人士無法理解的,這實則與國人的思維方式不無關係。

  2.3針對英譯完成後的潤色方面

  在本文的開篇之處已經指出,將《茶經》翻譯成英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文化交流,和對中國茶文化進行對外傳播。從中可知,為了增強英文《茶經》的可讀性,這裡還需要對其進行潤色。然而,在潤色中便可能存在著畫蛇添足和主次不分的情形。所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英美人士對《茶經》的認同度。以上三個方面的難題,便構成了茶文化英譯策略的問題導向。

  3破解難題的思考這裡從三個方面,來對破解難題進行思考:

  3.1對譯者茶文化知識儲備的思考

  將視角聚焦到當前的大資料時代,譯者在面對內容各異、專業性較強的翻譯物件時,僅僅依靠自身的英語語言水平則是遠遠不夠的。關於這一點,在對《茶經》的翻譯中便得到了顯著的體現。因此,在克服自身在翻譯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在學習效應下不斷夯實他們的翻譯功底,這裡就需要從加強譯者的茶文化知識儲備上下功夫。事實上,這裡的知識儲備並不一定要建立起長期的知識積累過程,而是可以藉助當前的大資料網路來做好翻譯前的功課。

  3.2對《茶經》的英譯職能的思考

  這裡所要思考的問題在前面的論述中已經多次提及,即對《茶經》進行英譯的目的是什麼。這裡的目的可以歸為:第一,向英美人士傳遞中國茶文化資訊;第二,作為教科書的形式對外進行茶文化教學。事實上,本文在開篇之處就將對《茶經》的英譯定位於第一個職能之下。這也就意味著,在對其進行英譯時應融入當時的人文元素,以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概括。這樣一來,不僅能增強《茶經》英譯版的可讀性,也提升了該作品的思想性。

  3.3對茶文化對外交流預期的思考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待人接物之學,也涉及到人生哲學之道,它完全與國人的生活特徵與思維習慣相融合,從而它也只有在中國文化圈中能被完全理解。因此,我們不能指望英美人士能通過《茶經》來全面獲取中國茶文化的元素,這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在潤色部分應著力於關乎古代中國文化傳統的內容,這樣有助於英美人士進行閱讀。

  4茶文化英譯策略設計

  根據上文所述,茶文化英譯策略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設計:

  4.1形成適應大資料時代下的自主學習能力

  許多譯者並沒有意識到建立自學組織系統的重要性,而這在大資料時代下則是至關重要的職業能力。針對《茶經》的英譯而言,需要譯者具備一定的文獻搜尋能力和茶文化知識儲備。然而,這不可能通過長期的系統性學習而獲得,只能依靠大資料平臺和譯者的自學能力來支撐。因此,譯者在英譯《茶經》之前,可以通過百度百科來從總括層面瞭解《茶經》的體例,以及藉助知識共享平臺來獲取前人對《茶經》內容的解構資訊。

  4.2清晰界定翻譯物件在文化傳播中的職能

  當前在對外推廣茶文化時,可供使用的手段十分豐富,如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文化旅遊專案,以及以飲茶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文化遊專案。為此,《茶經》在這裡儘管也起到傳播我國茶文化的作用,但其也具有自身職能的侷限性,當然也同時擁有自身職能的比較優勢。根據筆者的調研可知,英譯版的《茶經》可以作為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文化禮物***贈送給英美人士,這種具有可收藏的文化載體便是《茶經》的比較優勢。因此,在英譯上應突出它的文化底蘊。

  4.3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增強英譯可讀性

  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充實英譯版《茶經》的內容,另一方面則是增強《茶經》的可讀性。對於後者而言,應引起譯者的重視。英美人士一般將《茶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來進行看待,這就要求譯者在英譯時需要使之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形成融合。前面已經提到,《茶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所以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時需要突出飲茶和茶道等兩個環節。

  4.4建立起直譯與意譯融會貫通的英譯風格

  這裡則主要指向了譯者的英譯能力了,筆者認為,需要建立起直譯與意義融會貫通的英譯風格。首先,英語本身就具有開放性的特徵,面對《茶經》中的諸多專用術語在難以進行意譯的情況下,則需要採取直譯的方式,甚至可以考慮用漢語拼音來應對。這樣一來,實則就提升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地位。最後,還需要從語言順應論中來進行英譯的技術把握,語言順應論***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或作為一種語言順應理論的語用學***prag-maticsasa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是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國際語用學會祕書長JefVerschueren創立的一種語言學理論。在他看來,語言使用是語言發揮功能的過程,以達到交際意圖的過程。這裡,順應就體現為語言的使用環境和語言結構選擇之間的相互適應。英美國家在歷史上深受古希臘哲學的影響,進而其國民在思維習慣上呈現出直線型、理性、量化、細化等特徵。因此,在對《茶經》的英譯中還需要注意到這一點。

  5小結

  本文認為,由唐代陸羽所編著的《茶經》開創了歷史,其被稱為歷史上第一次對茶葉種植、飲茶、茶道原理做出了系統性論述,從中可以觀之中國茶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蘊。但若在英譯中只是直觀的進行轉譯,將使得英美人士難以理解《茶經》中的諸多文化資訊。通過問題討論後認為,英譯策略應圍繞著:形成適應大資料時代下的自主學習能力、清晰界定翻譯物件在文化傳播中的職能、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增強英譯可讀性、建立起直譯與意譯融會貫通的英譯風格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鄭淑明.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在科技英語漢譯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翻譯,2011***4***:21-22.

  [2]袁勁柳.英語翻譯中跨文化視角轉換與翻譯技巧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1***:45-46.

  [3]寧雅靜.英語翻譯中跨文化視角轉換及翻譯技巧研究[J].學園,2013***29***:33-34.

  [4]毛春華.轉換生成語法視角下的英語教學探析[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1***:51-52.

  2

  紅樓夢與古代茶文化研究

  摘要:《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名著,在多方位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化,尤其是對茶文化的描寫,引起後人對古代茶文化的思考。《紅樓夢》絕不負“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的說法。曹雪芹通過自身對茶文化的熟悉,在書中對茶文化著墨之多實屬罕見,在通過不同角度講訴茶文化的同時,塑造了與之相關的故事人物,使整個故事感情豐沛、形象飽滿。本文主要探討了《紅樓夢》中底蘊深厚的古代茶文化。

  關鍵詞:《紅樓夢》;茶文化;古代

  我國是茶的故鄉,茶葉與絲綢、瓷器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貿易產品。在清代,傳統的茶文化開始向平民文化中發展,最終形成茶文化為主的主流文化。

  1客來敬茶

  中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度,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千百年來,茶在我國曆史上有著特殊地位,“客來敬茶”已經成為古代人們生活中茶文化的重要濃縮。由我國古代四書五經中將《禮》單獨列為五經之一,就不難看出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程度,即便是看似簡單的“客來敬茶”也蘊藏著豐富的禮俗文化。在古代社會,嚴格的封建階級制度將人劃分為不同的社會等級,來客的身份、地位等都可能不盡相同,因此,上茶時所上的茶品、茶具精緻程度以及上茶者和陪客飲茶者的身份,都體現著主人對來訪者的尊重程度。一般情況下,如果到訪者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一般,那麼只需要一般質量的茶葉和茶具,盡到待客之禮就可以了。而一旦客人具有較為特殊的身份或社會地位,那麼從茶葉、茶具、茶點、陪客者等方面都要斟酌、細緻,在符合禮節的同時務必讓對方感受到熱情和尊敬。中國古代茶文化發展到清朝時期,“客來敬茶”這一文化習俗得到普及發展,尤其是清朝末期,國內茶館林立,茶館已經成為人們談事、休息的主要場所,而中國古代的封建文化也在這一時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通過清代著作《紅樓夢》不難看出,其作者曹雪芹絕對是一位茶道高手,對中國傳承悠久的茶文化了解頗深。在《紅樓夢》中,曹雪芹用了許多筆墨對茶文化進行了詳盡描寫,且文辭細膩、文采斐然,從日常生活、茶俗茶禮、宴飲、待客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文字展示。例如書中重要角色劉姥姥在拜訪周瑞家的時候,主人只是用一般禮儀招待劉姥姥,茶具、茶葉都較為普通,由小丫頭沏茶且沒有配茶點。但是,一旦來訪的客人身份特殊、地位崇高,就必須在各個方面做到周到細緻,以體現出對到訪者的歡迎和尊重。例如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親自獻茶賈母老君眉,對於茶具書中寫道:“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捧與賈母。”描寫中不但點出了名貴茶具,而且道出了茶具的外觀造型、質地以及生產地址。尤其故事發展到元妃省親中“茶三獻”,更是將待客禮數上升到皇家規格。待客茶品、器具質量都是按照訪客身份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高低來決定的,所以不論是茶葉還是茶具,其品種和質量都是不可以隨意選用的。

  2饋贈茶禮

  隨著茶文化風氣的普及發展,茶園增多,種類繁多、質量上乘的茶葉逐漸生產出來,隨著茶與人們生活的慢慢融合,高品質茶品慢慢成為贈禮的一種。不論是官方還是在民間,茶葉都是一種重要禮品。在古代茶文化中,茶酒饋贈親友是一歷史悠久的傳統。追溯歷史,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茶葉就已經成為皇室御用貢品,而在定親、祭祀祖先以及通家之好等日常事務中都有茶的出現,人們都將茶作為一種主要贈禮。隨著茶俗茶禮的衍生髮展,與之伴生的茶具也成為贈禮的一種大眾選擇,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最終也形成一種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裡,茶具的製作材料經歷了最初的金、銀、玉到後來的陶瓷器,特別是隨著製作工藝的成熟完善,以紫砂壺為代表的茶具慢慢開始佔領主要地位,並且其價格不斷上升,附帶很大的收藏價值,因此,相互贈送茶具不僅是一種交好往來方式,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以茶禮相贈,已達到交好目的在《紅樓夢》中也多有提到。比如在書中第二十五回中王熙鳳的以茶贈友情節,文中描寫鳳姐與探望寶玉的眾姐妹相遇,見到黛玉在場鳳姐道:“前兒我打發了丫頭送了兩瓶茶葉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謝多謝。”鳳姐兒又道:“你嚐了可還好不好?”沒有說完,寶玉便說道:“論理可倒罷了,只是我說不大甚好,也不知別人嘗著怎麼樣。”寶釵道:“味倒輕,只是顏色不大好些。”鳳姐道:“那是暹羅進貢來的。我嘗著也沒什麼趣兒,還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著好,不知你們的脾胃是怎樣?”寶玉道:“你果然愛吃,把我這個也拿了去吃罷。”鳳姐笑道:“你要愛吃,我那裡還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發丫頭取去了。”鳳姐道:“不用取去,我打發人送來就是了。我明兒還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發人送來。”之後王熙鳳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古代有定親茶這一說法,吃了對方的茶就等於接受了與對方的婚約。在之後的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各種茶具、茶品經常出現在作者筆下,在賈府這個富貴之家,茶具珍貴如王夫人正室中茗碗瓶花俱備、賈母花廳擺放的乘有舊窯什錦小茶杯的洋漆茶盤,以及其他茶爐、茶碾、茶筅、茶盂、茶格子、茶奩等。在《紅樓夢》情節中,賈元春就曾以茶筅作為禮品贈予賈府眾姐妹。

  3養生保健佳品

  茶,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飲品,可查閱的最早文獻是《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文化起源於周,興於唐,盛於宋,直到明清時期發展到極致。據相關統計,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寫到茶的地方共有二百七十三處,茶不僅是一種藝術傳承、一份美學積澱,也是中國民族對養生學的探索和追求。經過千百年的探索,人們對茶的功效已經深入瞭解和掌握,茶不但有藥用價值,後人還發現了茶的養生功效,例如飲茶有助於美容養顏、健胃消食、解酒醒惱等。在古代典籍中,唐代著作《茶經》在茶的功用方面進行了記錄,而且作者陸羽被後世人尊稱為茶聖。截至明代《茶普》進一步詳細介紹了飲茶的養生功效。因此不難看出,古人一直在努力探索、總結茶在養生方面的效用。那麼在茶文化發展到極致的清代,飲茶的養生功效又有怎樣的挖掘?在文化瑰寶《紅樓夢》中我們可以有所瞭解。《紅樓夢》中提到很多茶品,尤其是作為鐘鳴鼎食之家,賈府飲用的茶自然是品質上乘的茶,我國的茶葉種類不勝列舉,在書中提到的茶葉名品不但有普洱茶、老君眉、龍井茶、六安茶等古代貢茶,還有暹羅國進貢的暹羅茶以及杏仁茶、楓露茶、千紅一窟等茶品。首先,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種,最初其產地隸屬雲南普洱府,因此被命名為普洱茶。關於普洱茶的養生作用,在《本草綱目》中提到有良好的醒酒作用,同時也有消食化痰和清胃生津的功效。在《紅樓夢》書中第六十三回,賈府巡夜的林之孝家就建議寶玉沏普洱茶飲用,以避免寶玉“因吃了面怕停住食”。其次,老君眉。賈母帶著劉姥姥參觀大觀園時,行到找翠庵,妙玉親自奉上老君眉。關於老君眉,在後世還沒有確定其品名和產地。一種說法是產自洞庭湖君山的銀針茶,鑑於其滿布毫毛且形如長眉而得名“老君眉”。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認為書中提到的老君眉是一種產於福建武夷山的一種烏龍茶,帶有健胃消食和解膩的飲用功效。再次,龍井茶,即產自杭州聞名於世的西湖龍井,是宋時起貢茶的一種。龍井茶蘊含的維生素豐富,既能夠延緩衰老又能避免人體水分消減,同時,飲用龍井茶還可以緩解疲勞、提高思維能力。龍井茶在《紅樓夢》第八十三回中,寶玉到瀟湘館探望黛玉,黛玉吩咐紫鵑為寶玉沏一碗龍井茶。最後,六安茶,與老君眉出自同一章回,即“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奉茶,賈母以為是六安茶,便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六安茶產地是安徽六安,又稱“六安瓜片”,與龍井一樣同屬綠茶,作為清朝貢茶,有清心明目、通竅散風以及提神消乏的功用。

  4美學藝術

  長久以來,茶文化風靡數千年,在歷史長河中湧現許許多多與茶有關的文學藝術作品。《紅樓夢》作為一部描寫古代貴族生活的鴻篇鉅著,有茶俗文化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對聯、以茶賦詩等風雅的情節。自古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雅士人生七大雅“琴、棋、書、畫、詩、酒、茶”,我國古代茶文化真正做到了雅俗並蓄。從古至今,許多文人雅士都藉助茶助興清思,留下許多佳作,其中對於茶的傳世之作也數不勝數,例如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趙樸初:“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以及“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在《紅樓夢》中,賈府作為名門貴胄,在飲茶和茶具方面的雅是極為講究的,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妙玉的茶具都是專門刻畫的,這一章回描寫得成窯五彩小蓋鍾、“斝瓟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小茶盤、脫胎填白蓋碗等許多製作技藝精湛的精美茶具,在向讀者展示這些器具精緻的同時,也使故事中的人物躍然紙上,生動形象。由此可見,雪芹先生對我國古代茶文化有著深刻的瞭解。《紅樓夢》描繪的賈府這一封建大家庭的茶道文化十分的恢弘大氣,這部著作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清代時期茶文化的盛行,從庶民到文人雅士全都喜歡喝茶,進而造成了茶葉和茶具需求量的增大,也為茶與茶具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

  結語

  茶,發展到現今,已經穿越千年,無論是從文字記載還是茶藝方面考證,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茶之故鄉。縱觀歷史,我國古代茶文化貫穿於朝堂鄉野,在古代詩歌、音樂、宗教、繪畫藝術等藝術領域都有其元素,隨著清朝文學主流小說的興起,茶文化也到達極盛時期。茶,既存在於市井小民的生活中,也顯現於文人騷客的墨寶裡。《紅樓夢》中,曹雪芹對茶文化的瞭解和匠心獨運的情節構思,在另一個角度上揭示了古代茶文化對社會的全方位影響和滲透。

  參考文獻

  [1]王姍姍,蔡碧凡,蘇祝成.《紅樓夢》中的茶文化評述[J].農業考古,2014***2***:142-147.

  [2]白建輝,白子良.解讀中國茶文化與《紅樓夢》[J].福建茶葉,2016***1***:231-232.

  [3]呂雲濤.略論《紅樓夢》中的中國茶文化[J].蘭臺世界,2013***4***:115-116.

  [4]陳思欣.紅樓品茗滿紙香———淺談《紅樓夢》與中國茶文化[J].廣東茶業,2013***3***:30-33.

 

中國古代茶文化圖片
中國古代茶文化歷史上的名人的簡介
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哲學的論文
中國古代建築的論文參考範文
中國古代吏治史論文
中國古代舞蹈史論文
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論文
中國古代茶文化論文
中國古代茶文化圖片
中國古代茶文化歷史上的名人的簡介
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