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的名勝古蹟有哪些
揭陽是粵東古邑,見諸史載已有2200多年。市域內旅遊資源豐富,情韻獨持的園田風光,風格迥異的寺廟古蹟,現在,隨小編來看看揭陽的一些名勝古蹟吧!
揭陽的名勝古蹟:惠來西來寺
西來寺位於廣東省惠來縣西三十五里龍溪西畔溪西鎮上村,是入潮古道。《惠來縣誌》記載,唐大顛和尚得法於石頭希遷禪師,在元和年間入潮,經過龍溪溪西鄉的時候,恰遇鄉民天旱祝禱雨,大顛和尚即發心求雨,如若無雨則自梵。精誠所至,剋期雨至,村民都稱大顛為“-”。後立祖師堂,世代奉祀。明嘉靖四年邑候楊孟訓募建僧舍,塑大顛聖像,稱祖師庵,香火旺盛。清順治丁丑年,竭石鎮守將陳萬權增建前亭;康賾丙申年,邑候佟世後重修寺宇;乾隆壬戌年,知縣楊宗秉、遊府馬錫寧又增築牆垣;戊戌年龍江守府陳登奎、楊昌再修。己亥年邑貢生蔡士池撰《重建龍江西祖師廟序》,記修建因緣。歷代文人吟詩撰聯,為數甚多。寺內並有乾隆十七年《縣主張太爺禁示牌》,記載了貢生蔡振聲、蔡士江父子營建西來橋等善舉。
西來寺正殿為大顛祖堂,旁有聯曰:“大師龍溪萬古尊嚴成-,顛歌鶴舞千秋聖誕祝遐齡。”東側為大雄寶殿及客堂,西側為歷代祖師堂及僧寮。
揭陽的名勝古蹟:榕石永福寺
榕石永福寺,位於廣東揭陽惠城北郊半公里處榕山,古稱“榕石庵,”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崇禎十七年***1644***和清康熙九年、乾隆五十五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修建,***至1999年重建一新,規模巨集大,並改稱“榕石永福寺”。1987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登記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是惠來名勝之一。
“古榕報石”,有古榕抱石而生,榕則虯枝勁幹,石則苔痕斑駁,木石結緣,蔚為奇觀。石上曾有一祠奉祀九子母神,明代又於其旁建榕石庵。據今倖存於寺內、清乾隆六年***1741***方世濱《員門碑記》所載,明萬曆八年,縣太學方秉臣,因向倚榕石而建的“九子母***一胎生九子***祠”,求子有驗,遂將榕山之糧地捐獻,當年便建立榕石庵。又據清《惠來縣誌》記載:“榕石庵在縣城一里處,崇禎十七年知縣沈煌建,寇亂頹圯,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揭陽的名勝古蹟:寶龍寺
普寧市大南山鎮益嶺村西南側,“佛仔坐鬥”之幽境的寶龍寺,創自清末宣統年間,***以來重修,巨集偉壯觀。它距流沙市區5公里,流***沙***前***埔***公路寺前貫穿而過,交通便利,成為禮佛、遊歷的熱點。1994年11月獲登記開放。
寺始建於宣統年間***1909—1911***由鄭真亮大師***後人尊稱為師公***倡建,並修行於此,他自稱為“汕頭裡洋外人”故也被稱為“汕頭公”,是位虔誠有為、德高望重的佛教居士。
該寺後因時局變遷,僧眾星散。又因歲月滄桑及人為因素,原寺內建築物僅存殘牆斷瓦。改革開放後,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居士陳漢輝於***春,得到有關部門批准,作為古剎重興人,集資復建寶龍寺。該寺建築面積約3千平方米,闢山築宇,氣勢恢巨集,坐東北向西南,已建成了天王殿、師公殿、大雄寶殿、鐘樓、鼓樓、觀音閣、地藏閣、功德堂、客堂、芳名長廊、300多平方米放生池及其露天滴水觀音***高約3米,泥塑***、4層半共1300平方米的綜合大樓***1997年六月初八竣工***、涼亭、長3公里水泥公路***1997年竣工***。***2001年農曆八月又在西側峻工300餘平方米蓮池海會堂***等等。
揭陽的名勝古蹟:培風塔
位於普寧洪陽鎮後坑村,因古時該處屬烏犁鄉,俗稱“烏犁塔”。清乾隆 七年***1742年***建。是用三合土築成的風水塔,裡面有奇特的內轉石階可登上各層,逐層有窗可眺望。塔簷以紅磚疊澀出簷。第七層裡面有藻井,塔頂由大葫蘆及其上三輪仰蓮承託一個千餘斤重的生鐵鑄小葫蘆組成, 別具一格。培風塔造型古雅,雄偉壯觀,二百多年來巍然屹立,為“普寧八景”之“培風寶塔”。
塔通高36米,七層,平面八角形,磚土混合結構,塔身則系三合土夯築而成,在國內諸塔中,實屬罕見。塔基邊長9.8米,塔座高1.65米,築九級臺階而上痤臺,塔座上下有欄杆,欄杆望柱上刻一對石雁、一對石獅,造型生動。塔身第一層下外圍邊長3.9 米,周邊長輩31.2 米,塔身高31.7 米。塔內各層空心,第一層塔牆厚2.55 米,每面邊長1.5米,塔身逐層依次縮小至最高第七層,每面邊長僅0.71米。塔座僅闢一門入塔腔,塔門向西,門闊1.3 米,高2.77米,拱頂,石門框上陽刻:七級高擎雄插漢,千峰環拱壯抉與。塔腔有內轉石階可登上各層,內轉石階共120級。第一、二層以上每層開四個門***窗***,相鄰各層四門***窗***相互交錯,既美觀,又能在各層室內向外眺望四面八方。塔簷以紅磚疊澀出簷。最高層***第七層***塔腔內建有藻井,外面有走廊,走廊上每個角有一石柱,柱上以瓦和三合土做成卷草花紋,造型石雅優美。塔剎為鐵鑄相輪寶瓶狀。
揭陽的名勝古蹟:永昌古廟
永昌古廟位於棉湖鎮北爺門,是由玄天古廟、雲湖庵和雲境庵組成的廟群,佔地面積1321平方米。古廟建於宋代,廟供奉北極真武玄天上帝,庵供奉娑婆三聖。壁嵌成片清代精工立體石浮雕60幅,天盤倒吊藻井裡外三層通花金漆木雕,構刻精緻,小巧玲瓏,乃省內稀有的木雕精品。該廟是處千年古蹟,又稱“北闕佛光”。
門內正中是玄帝古廟,又稱北爺廟、佛祖廟或永昌古廟,左側為天后宮,又稱媽祖宮。此二座宮廟均重修於清光緒癸末年***1883年***,面積不大,但小巧玲瓏,且各有千秋。佛祖廟內面楹柱的木雕甚為細緻,外面的石牆經過磨洗,光滑閃亮。此廟現已重修,屋脊飾以五彩嵌瓷,其中珍禽異獸,栩栩如生。媽祖宮則以石雕的精細,吸引遊客。
永昌門外,左邊有古色古香“流芳”亭,內壁有“挹爽迎暉”四字。亭外欄杆,擺設盆花,下臨湖波,相映成趣。右邊有一古榕,蒼勁茂密,遮天蔽日,清幽絕俗。
從永昌門至湖對面,有一條奇特的“之”字橋,十灣八曲,以灰舂成實橋。百米長橋,僅有三個橋洞。橋臨下游一側,豎一排石柱,柱上有石眼,原是古時連線橋索之用***古時橋常被淹,鐵索作為過往行人之路標,確保安全***。橋雖彎曲,但從第一個石眼往最後的一個石眼望去,剛好對準古廟正中,舊傳即可見佛燈,成為“北爺佛燈”小景。這可見設計者之匠心。
成都導遊詞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