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漢畫像石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集中出土地,徐州的漢畫像石與南京的六朝石刻、蘇州的明清園林並稱為"江蘇三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參考!

  1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位於雲龍湖東岸,分南館和北館兩個館。南館是新館,靠近雲龍山索道下站,具有現代化的外觀;北館是舊館,外觀仿唐宋建築。漢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上的畫像石刻,南館和北館中展出了數百件漢畫像石,刻畫手法古樸渾厚,內容涉及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現實生活等方方面面,一定會讓人文愛好者大呼“過癮”。

  北館***舊館***展出的主要是清代末年至***的漢畫像石,這些漢畫像石鑲嵌在長廊和7個展室內。其中第一展室的炎、黃帝昇仙圖,第二展室內目前發現的漢畫像石中時代最早的西王母圖象,第三展室的紡織圖,第四展室的迎賓宴飲圖,第五展室的泗水撈鼎圖,第七展室內在歷史課本上出現過的牛耕圖等,都是不容錯過的精品。

  南館***新館***展出的是1900年後新收藏的漢畫像石,分六大部分。“神道天路”展出的是陵墓神道兩邊的石刻,“承天敬祖”展出祠堂石刻,“天工神韻”指具有藝術性、構圖上有創意的漢畫像石,“漢石春秋”展出的漢畫像石內容再現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千秋地宮”展出的是墓地裡的石刻,“碑刻題記”展出的是徐州出土的漢代刻字石碑。

  如果你對漢畫像石感興趣,在藝術館的漢畫商店裡可以買到漢畫像石拓片,以留作紀念,拓片較貴,至少兩、三百元。

  2

  徐州漢畫像石館位於風景秀麗的雲龍山、雲龍湖之間。徐州是中國兩漢文化的發祥地,漢畫像石的集中出土地。漢畫像石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是陳列、徵集、研究漢畫像石專題性博物館,館藏漢畫像石1400餘塊。2001國家發改委批准利用國債資金建設漢畫像石新館。徐州漢畫像石新館和老館比鄰,佔地面積100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關肇業教授主持設計

  。建築依山就勢,由氣勢龐大的主***平臺、序廳、室內天井、主展廳、臨時展廳等部分組成,建築風格古樸莊重、粗獷雄渾,仿漢代建築風格的漢闕作為建築語言符號,蘊含著時空的神祕;強調綠化效果,建築掩映在雲龍山鬱鬱蔥蔥的樹木中。內部設計三處採用大面積的玻璃幕牆,使得建築與山體渾然一體,形成了“建築形式追求與山體的和諧;比例和裝飾上強調徐州兩漢文化雄渾的神韻和意境;細部以簡化的不完整漢闕的形象同老館呼應”的個性風格。

  建成後的新館陳列面積2500平米,陳列展出漢畫像石400餘塊。新館內部設施完善,有中央空調、直升電梯、學術報告廳、視訊放映廳、數字監控等現代化裝置,展品佈置新穎,採用立體擺放、墓室復原,燈飾照明等手段,烘托漢畫像石恢弘的氣勢。

  新館陳列的主題為“大漢王朝——石上史詩”,有“神道天路、祠堂敬祖、天工神韻、漢石春秋、千秋地宮、碑刻題記”六大部分,用館藏精品畫像石,解讀漢文化中所包含的魅力,詮釋兩漢文化的靈魂。文物按照科學分類,由12個小單元展現漢代社會衣、食、住、行、征戰比武、樂舞百戲、神話故事等社會百態,再現一個大氣磅礴的時代,整個展覽充溢著恢弘的史詩氣氛。

  新館同時展出的還有“漢石墨韻——全國漢畫像石精品拓片”,展出山東、河南、陝北、四川等地的畫像石拓片100餘幅。以全國最有代表性的畫像石拓片,支撐“大漢王朝——石上史詩”這一主題。

  新館展出的畫像石主要是1990年以後新收藏的文物精品,老館仍然保留原來的風格,新、老館有機結合,珠聯壁合,共計展出畫像石600餘塊,是全國最大的漢畫像石專題博物館。

  3

  漢代營建墳墓、祠堂和門闕並刻有畫面的石塊稱為畫像石。這樣的墓葬稱為畫像石墓,也稱為畫像石室或石槨。

  漢畫像石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距今近2000年的許多未留姓名的畫家、雕刻家在石塊上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徐州漢畫像石極少部分刻在石祠堂的壁上,絕大多數出自墓室內。目前,我國發現漢畫像石的地域很廣,但發現數量較多而又比較集中的有徐州、魯南、河南南陽地區、四川中部和陝西北部。

  漢畫像石是漢代“生不極養,死乃祟喪”的產物。死者的後代為了盡“孝”道,用青石砌造仿照人間住宅的墓室,還有些墓空前砌有祭奠死者的祠堂,畫像就刻在墓的四壁、頂部和祠堂的壁上。豪門富戶如此,流風所及,黎民百姓爭相效仿。徐州漢畫像石墓的出現除了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有關外,還與當時徐州的自然條件有關。徐州周困多為丘陵地帶, 石材非常豐富。石灰岩質地細膩,硬度適中,便於雕刻。

  徐州的漢畫像石極其豐富,發現也較早。最早注意徐州漢畫像石的是北魏酈道元,他在《水經注》一書中就有有關記載。清代晚期。沛縣古泗水畫像石就已被收存保護在沛縣夏鎮康阜樓下,後來徐海兵備道吳世熊移置徐州道署中儲存,這是徐州漢畫像石收藏保護的開始。但是同治以後,畫像石雖然經常出土,卻無人問津。民國初年。張伯英常常“石刻旁蒐集到冢墓”,收集了一批包括銅山雙溝 ***今屬睢寧縣***牛耕圖在內的畫像石。存於馬市街雜貨鋪。解放後。張伯英的少子張愷慈將這批畫家石及漢畫拓片一併捐獻給徐州市人民政府。

  日本侵華時期,徐州淪陷,日本侵略者不僅掠奪徐州的礦產資源,還搶掠徐州的古代文物,將銅山洪樓的畫像石砸碎準備裝運,還將古泗水畫像石送到車站準備裝車,但被車站徐州裝運工深夜冒著生命危險偷運出站,轉移保護才倖免遭劫。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漢畫像石的收藏和保護。1952年成立了徐州漢畫像石徵集保管組,將散置的建橋樑、 砌廁所、壘豬圈、鋪道路以及井臺上、水溪邊的畫像石收集起來,加以保護。1952年以來。文物工作者還先後科學發掘了徐州市郊十里鋪、銅山縣茅村、新沂市瓦窯、睢寧縣九女墩、邳州燕子埠、占城果園、沛縣棲山、豐縣華山等處完整的漢畫像石墓近20座,漢畫像石的數量已達到1000多塊。是我國漢畫像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徐州漢畫像的題材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反映,有許多是描繪墓主人生前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的畫面。如迎來送住、鐘鳴鼎食、六博對奕、馳逐獰獵、射御比武、飛劍跳丸、馴象弄蛇、魚龍漫衍、吞刀吐火等。其中吐火表演最為驚險,一人手操喇叭狀物,鼓腮吹出熊熊燃燒的火焰,無怪乎張衡《西京賦》形容“吞刀吐火,雲霧杳冥”!

  秦漢時期,徐州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現了男耕女織、捕魚等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場面。徐州為兵家必爭之地,“風俗勁悍”,因此畫像石中比武練力的場面也特別常見。銅山縣洪樓出土的力士圖。畫面上雕刻7個力士:左側第一人持劍執盾;第二人生縛一虎;第三人處於圖中最顯著的位置,怒目凝視,裸露膀臂,弓步蹲身作拔樹狀, 樹上宿鳥驚飛。使人聯想到“魯智深相了一相,先到樹前把直掇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來”的《水淋》第七回魯智深在大相國寺倒拔垂楊柳的故事;第四人手執牛尾巴,黃牛於背上;第五人雙手執鼎耳,弓步蹬地,將鼎翻舉過首,後面的一人抱犢,一有執壺。畫面抓住了力士的瞬間動作,充分表現了力士拔山扛鼎的雄姿,彷彿在力士的體內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另一類是當時人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 龜蛇相交***四神。有傳說中的團土造人,煉石補天,創立天、地、人的始祖女媧,有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搗藥、神獸守鼎、神仙羽人,也有神話中操有不死之藥居崑崙百神之首的西王母,有為東王公 、西王母夫婦看護樹、禽、獸,隨車出行的九頭人面獸——開明獸,也有三足烏、九尾狐、九華燈、靈芝、麒麟等,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神奇浪漫的世界。

  徐州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以剔地淺浮雕和平面線雕為主。根據影象表現手法的需要,又有許多變化,演變為各種雕刻技法。大大豐富了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力。其雕刻技法精湛嫻熟,用刀健勁有力。畫像石的創作雖然以刀作筆,以石為紙。但工匠們對線條的運用卻得心應手。根據不同的需要。或婉轉流暢。或剛直豪放。或粗壯有力,在堅硬的石塊上創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創造了具有永久魅力的藝術珍品。結冰冷的石頭注入了永久的生命力。徐州漢畫像石古拙典雅,質樸自然,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構圖佈局繁密盈滿,人物車馬充天塞地、密不透風,主體畫面以外的空白處還填以祥雲瑞獸、飛鳥祥樹。然而畫面主次分明,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畫面繁而不亂。密而不窒,取得了氣氛熱烈而有條不紊的藝術效果,成為徐州漢畫像石鮮明的藝術特徵之一。

  由於畫像石在雕鑿前是先在石塊平面上繪出畫面。而後雕刻出物像,是繪畫和雕刻兩種藝術的結合。因此,我國的繪畫藝術的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從這裡窺見端倪。例如包含了裝飾圖案畫、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甚至寫意畫、連環畫等。銅山縣洪樓的一塊畫像石,畫面分四格,第一格是主人邀請三人比武,第二格四人向同一方向徐徐行進,第三格是二人持戈戟正在你來我往打得難分難解,第四格是賓主揖手告別。這些畫面無須任何文字說明,可以讓人一看就懂,將此看成連環畫的先河,是毫無牽強之嫌的。

  徐州漢畫像石的另一個特點是多鴻篇鉅製。這和當時這裡是帝鄉,有彭城、下邳兩個封國,皇親國戚、王子候孫聚居於此分不開的。

  徐州漢畫像石的時代主要是東漢,沛縣棲山、豐縣華山發現的畫像石比較早、都是西漢末和新莽時期的。徐州的漢畫像石在東漢末年就逐漸消失了。徐州漢畫像石在國內外有著很大的影響,日本、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學者經常到這裡考察和研究。隨著考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將會有更多的畫像石被髮掘出來。埋藏在地下近 2000 年的藝術珍品將散發出更為燦爛的光彩。

看過" "的還看了: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遊詞
徐州漢兵馬俑導遊詞範文
相關知識
徐州漢畫像石導遊詞
徐州漢兵馬俑導遊詞範文
解讀南陽漢畫像石的檔案學意義論文
貴州百里杜鵑導遊詞
貴州青巖古鎮導遊詞
天津市千像寺導遊詞
湖北武漢晴川閣導遊詞
蘇州盤門景區導遊詞
江蘇揚州瘦西湖的導遊詞
萬州青龍瀑布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