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記中故事有哪些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關於史記中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史記中故事:俠士郭解
郭解是積縣人,他父親就是一名俠士,因為行俠仗義,在漢文帝的時候被殺害了。郭解繼承了父親的俠義之風,他身材矮小,精明強悍。郭解小的時候殘忍狠毒,每當心中憤慨的時候就要殺人,因此被他殺死的人很多。然而他又極其講義氣,為了替朋友報仇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還藏匿犯下重罪的亡命之徒。那個時候,郭解犯法的行為不可勝數,但是他運氣很好,每到危險的時候都能蓬囚化吉。等到郭解年長的時候,反思自己的行為,常常覺得不堪回首。於是他痛改前非,對別人以德報怨,他經常營救別人,卻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也不要求對方的報答。但是郭解殘忍狠毒的本性依舊沒有改變,還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行凶殺人。
當時的少年們對郭解非常仰慕,常常替郭解殺死他的仇家,而不讓郭解知道。
郭解姐姐的兒子一次和別人喝酒,要求對方乾杯。對方酒量小,拒絕了他。而他依仗郭解的勢力,強行給對方灌酒。對方勃然大怒,拔刀殺死了他後逃跑了。過了好幾天,凶手也沒有抓到。郭解姐姐非常生氣,她想憑藉弟弟的義氣和勢力,竟然抓不到殺害兒子的凶手,這件事不能善罷甘休。於是她把兒子的屍體放置在街道上,想借此來羞辱郭解,促使他去緝拿凶手。郭解果然集中力量追緝凶手,不久就捉住了。那個凶手把自己殺人的原因如實告訴了郭解。郭解認為是他的外甥對人無禮,殺死他是應該的。於是釋放了區!手,埋葬了外甥。人們聽到這個訊息以後,競相稱讚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仰慕他了。
人們都非常敬畏郭解,只有一個人在路遇郭解的時候,總是用傲慢的眼神看著他。郭解覺得這個人很特殊,就派人詢問他的姓名。他的一個門客以為郭解怨恨那個人對他無禮,就自告奮勇要殺了他。郭解阻止他說:“我居住在這裡,竟然得不到別人的尊敬,那是因為我的道德還不夠高尚,不能怪別人,你們不能殺他。”郭解不僅沒有殺那個人,反而暗中囑託尉史免除那個人勞役。以後好幾次面臨服役的時候,縣裡的官吏都沒有找那個對郭解無禮的人。他覺得非常奇怪,經過詢問了解到原因後,他就袒露著身體去向郭解謝罪。人們聽到這訊息以後,更加仰慕郭解了。
洛陽城中有兩家人相互結仇,城裡幾十位有名望的人為他們調解,但是雙方都不聽從。郭解的門客聽說了,就請郭解出面調解。郭解在晚上悄悄去會見結仇的人家,兩家人出於對郭解的仰慕準備和好。郭解叮囑他們說:“洛陽那麼多英雄豪傑為你們調解,你們都沒有聽從,而現在卻聽從了我的勸說,這樣的話,洛陽豪傑們的臉上就無光了。你們暫時不要立即和解,等到洛陽豪傑們再次為你們調解的時候,你們再聽從他們。”說完,郭解就趁著夜色離開了,為的是不讓別人知道他參與了這件事情。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要把各地區的富人集中遷徙到茂陵居住,郭解家境貧窮,本來不符合遷居的標準,但是遷徙人家的名單裡面卻有他的名字。衛青如實地告訴漢武帝郭解不符合遷徙的標準。漢武帝卻不相信,他說:“一個普通的百姓竟然能夠讓大來替他說話,可見他根本就不貧窮。”郭解被遷徙到了茂陵。原來,積縣人楊季主的兒子擔任縣椽,他希望郭解能離開這裡,所以把郭解的名字填寫在名單上。知道真相以後,郭解哥哥的兒子就殺死了楊縣橡。
郭解遷居茂陵以後,關中的英雄豪傑們都爭先恐後地和他結交。郭解怨恨楊季主的兒子,於是殺死了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發郭解,郭解的仰慕者在宮門下殺死了告狀的人。漢武帝知道以後,對郭解的肆無忌憚非常憤怒,下令緝拿郭解。於是,郭解開始逃亡。他每逃到一個地方,都把實情告訴留宿他的人家,人們不僅不向官府告發他,反而更加禮貌地招待他。很久以後,官府才緝拿到郭解,並且調查出郭解很多嚴重的罪狀。一次,積縣的一個儒生當著郭解的門客面說郭解的壞話。那個門客非常生氣,殺死了這個儒生,還割下了他的舌頭。官吏讓郭解交出囚手,但是郭解也不知道凶手是誰。官吏也不願意治郭解的罪,於是報告漢武帝說郭解沒有犯罪。御史大夫公孫弘對皇帝道:“郭解只是一個普通百姓,但是他憑藉欺詐的方式使別人為他犯罪,這樣的罪行比他自己殺人還要嚴重得多!您一定要嚴厲處罰他啊!”漢武帝聽從了他的建議,下令處死了郭解,還誅滅了他的家族。
關於史記中故事: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澈的瞭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的。
關於史記中故事:飛鳥盡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
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剷除。兩位大夫為什麼不讓吳國儲存下來,替自己留點餘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范蠡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鏤”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司馬遷寫的史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