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周遊列國的典故講了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孔子事蹟大概傳頌最多的就是他周遊列國吧。那麼到底講述了一段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正當吳楚、吳越爭鬥激烈的時候,中原的諸侯國內部也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公元前年,魯國的國君魯昭公被大夫季孫意如驅逐。季孫意如另立昭公庶出的兒子宋為國君。這就是魯定公。從此,魯定公就只成了魯國的一個象徵性的國君,魯國的權力就分別到了三家大夫的手中。

  這就是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但是,這三家大夫在各自為政的過程中,慢慢地又被自己的家臣竊取了實權。其中,以季孫氏家的問題最為嚴重。這時季孫意如已死,他的兒子季孫斯繼承了權力,並任魯國的相國。季孫斯的家臣陽虎,乘機攫取了季孫氏的實權,並且企圖滅掉季孫、孟孫、叔孫三族,自己取而代之。

  公元前年,陽虎起兵叛亂,季孫斯逃到了孟孫氏無忌的封地。孟孫無忌有個老師叫孔丘,他早已料到了這次事變,並且事先對孟孫無忌作了警告。因此,孟孫氏預先調兵遣將,將士兵偽裝成搞建築的工匠,埋伏在自己封地的四周,待陽虎趕來捉拿季孫斯時,孟孫無忌的伏兵一擁而上,將陽虎打敗了。

  孟孫無忌的老師孔丘,字仲尼,魯國人。生於公元前年。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邑***今山東鄒城東南***大夫。但在孔丘幼年時父親就死了,因此家中生活很貧苦。母親顏徵在把他撫養成人。他好學不倦,學問很深,並且收了不少學生、弟子。不久,這些學生、弟子遍及各諸侯國,孔丘也很快地就在諸侯國中出了名。孔丘主張各諸侯在治理國家方面要用“德治”,要“舉賢才”,同時還應該“正名”,即國君、大夫、百姓、父親、兒子都應各守自己的本分,不得“僭***jiàn***越”。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說,“仁”的意思就是說做人要有道德觀念,要愛人;“禮”就是要人重視內心修養,並用它來約束自己。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無類”,即不分人出身的門第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自己收教的學生,就各種出身的人都有,實踐了他“有教無類”的觀點。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些都成為以後人們在治學方面的寶貴經驗和格言。

  當時一些諸侯國的國君想聘用孔丘。但是,他的一些觀點顯然觸犯了那些掌握著諸侯國大權的大夫們的利益。比如關於“正名”的觀點,正打中了大夫們的奪權割據、篡奪諸侯權力的要害,他們怎麼可能讓國君採用孔丘的政治主張呢?

  孔丘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家任用他,只好又回到了魯國。孔丘五十歲那一年,正碰上陽虎叛亂。

  由於孔丘提醒孟孫無忌,制止了陽虎的叛亂,孟孫無忌向相國季孫斯推薦,孔丘當上了魯國的司空。

  公元前年的一天,魯定公讓孔丘當相禮,陪定公一起去夾谷***今山東萊蕪***與齊景公會盟。由於孔丘的周密籌劃和臨危不懼的機警應對,使齊國企圖借合盟的機會羞辱和***魯定公的陰謀徹底破產。

  魯定公回國後,升孔丘為大司寇***主管司法的長官***,以表彰他在夾谷會盟時為魯國立下的功勞。孔丘乘機施展了自己的抱負,他一面協助魯定公平息了季孫斯的家臣公山不狃***niǔ***的叛亂,一面幫助相國季孫斯治理魯國。三個月之後,魯國的面貌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齊景公聽說魯國在孔丘的治理下正在起變化,就緊張起來了。大夫黎彌給景公出了個主意:選一批漂亮的美女和樂工送給魯定公,讓他縱情聲色,疏遠孔丘。這一招果然靈驗。從此,魯定公就日夜享樂,不理朝政了。

  孔丘見魯定公實在沒出息,就帶領一些學生再次到各國遊歷。他先後從衛國、宋國、鄭國又到了陳國。當他準備從陳國到蔡國去的時候,楚昭王知道了,派人去請他。陳、蔡兩國的大夫怕孔丘被楚國重用後會對他們不利,就在路上派兵截住了孔丘,將他圍困了三天三夜。孔丘受了三天驚嚇,餓了三天肚子,到第四天上,楚國的救兵到了,才脫離了困境,到了楚國。但楚昭王的大臣們也不能容納孔丘,他最後只好又輾轉回到了魯國。

  孔丘回到魯國後,年紀也大了。他終於放棄了從政的念頭,專心致志地著書立說和教授學生。古代的許多文化典籍,如《周易》、《尚書》、《詩經》、《禮》、《樂》,他都進行過系統的整理;他的言行,由他後來的弟子記錄下來,編成《論語》;他教的學生、弟子,號稱三千人,其中有名氣有成績的,就有七十二人。最難能可貴的,他還用編年體的形式,根據魯國史官的記載,整理編纂成了《春秋》一書。這部書記載了從公元前年***魯隱公元年***到公元前年***魯哀公十四年***的我國曆史上共年中的重大事件。這個時期,人們就通稱它為春秋時期。孔丘於公元前年去世。按照後人對中國歷史階段的劃分,我國古代春秋時期是從公元前***周平王元年***開始,到公元前年***周敬王四十四年***結束。也就是說,就在孔丘去世後四年,我國的社會歷史,就進入戰國時期了。

  孔丘的學說,後來就發展成了我國文化史上的儒家學派。孔丘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由於孔丘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貢獻,以後人們尊稱他為孔子。

  孔子在教育思想上的成就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郭子儀單騎退敵兵的典故講了什麼
伍子胥過昭關的典故講了什麼
相關知識
孔丘周遊列國的典故講了什麼
孔子周遊列國的典故
蘇秦合縱聯六國的典故講了什麼
李後主亡國的典故講了什麼
李斯諫逐客的典故講了什麼
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典故講了什麼
沉魚落雁的典故講了什麼
梅妻鶴子的典故講了什麼
諸葛亮拜師的典故講了什麼
盤庚遷殷的典故講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