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隻松鼠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那隻松鼠》是小學語文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課文以仁愛之心為主線,通過質樸的語言以倒敘的方式,敘述了我與一隻松鼠的故事。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開始教學《那隻松鼠》認為兩節課就綽綽有餘,結果花了兩天時間。文字不深奧,結構也簡單。只是覺得這篇課文對寫作很有指導意義。

  文章的前三段採用了倒敘的方法,這在以前的課文中很少見,提出來讓孩子揣摩揣摩很有必要。

  而文章第三自然段對小松鼠的描寫抓得很到位,緊緊圍繞“活潑伶俐”一詞進行刻畫。而對“我”是如何抓到松鼠的,卻是一筆了之。這一點對學生寫作時“如何抓重點”很有啟發。

  更為重要的是,要孩子們學課文,背課文有何意義?別說學生了,恐怕這一點連很多家長也茫然。於是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要求孩子能夠背誦,然後讓他們和我一起來描述一段“活潑伶俐”的事物。結果呢,仿寫出來的事物都具有這個鮮明的特點,寫作也覺著特容易了。自然地,孩子們也覺得讀課文,背課文有意思了!

  範文2

  《那隻松鼠》是西師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以仁愛之心為主題,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熱愛自然,關愛動物,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教學時應側重於抓住文中關鍵詞句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體會父女熱愛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

  上課伊始,我首先通過談話激趣引入課題,即先在黑板上寫下“松鼠”二字,讓學生加上能修飾“松鼠”的詞語,然後板書“那隻”,隨即設問:究竟是哪隻松鼠給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讓學生帶著疑問,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再根據“逮松鼠——放鬆鼠——惦松鼠”的線索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較為主動,發言也較踴躍,尤其是在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上,我覺得完成得還可以。但在揣摩人物情感變化時做得還不夠,比如:父親捉到松鼠後高興的心情,觸控松鼠時的神態動作。本來學生能上臺模擬表演松鼠“絕望、抗拒、乞求”的神態和動作,這也是一個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的好機會,但學生上臺模擬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未能達到我預期的目的。

  雖然,整節課上下來也有許多亮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時間的把握上。原本在學習完課文之後,我還設計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即讓學生把自己想對文中父女倆說的話作為一次小練筆寫下來,但由於在理解“逮松鼠”、“放鬆鼠”部分所花的時間相對較多了一些,故到下課時,此環節的內容未能得以實現。其次是我對教案還不夠熟悉,準備還不夠充分。在此後的教學中,我還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此提高教學能力。

  範文3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的確,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著獨特的魅力,因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號,它由作者賦與了生命,使語文學習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裡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醜的人性,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語文課堂教學,呼喚著生命的“對話”。這種對話關係是多重性的,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呵護學生的靈性、個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的閱讀過程始終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1、平等對話,啟用思維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營造寬鬆、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得師與生,尤其是學生樂於、善於對話。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對於學生感悟體驗時充滿鼓勵、賞識的話語“你說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還是對於學生遇到困難時誠懇的幫助、引導“你能勇敢地站起來朗讀,真不錯!但是,如果你在讀的時候,能夠把語氣逐漸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師的體態語言“走到小朋友的身邊,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說話先舉手”……無不體現“師生平等對話”的理念。

  學生因老師善意的提醒而樂於接受,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興奮自豪,更因老師一句句充滿讚賞激勵的話語而激動不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態才能保持開放,才能啟用學生的思維,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

  2、巧用“留白”,深入對話

  許多作品都講究“留白”,即在藝術作品的寫作手法上講究言已盡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讓人們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補,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豐富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思考和感知,充分發掘作者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對文字進行補白,那麼就會啟用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發,生命得以點燃。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這篇課文講起來比較難,原因一是文字沒有激情的東西,二是內容離孩子的生活較遠,孩子很難走進人物內心。於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動作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領學生傾聽作者的聲音,傾聽人物的聲音,與作者對話與文字對話。比如在重點體會“但我突然看到了兩道極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對我的蔑視和抗議。”這一處時,我對學生們說“假如你是這隻松鼠,你會想些什麼,會說些什麼?”這樣孩子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打開了情感的閘門,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還原了真實而扣人心絃的真實情景。此時孩子們已真切而深入地體會到了小松鼠的不幸,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自由的可貴。緊接著讓學生按照剛才的方法再來學習“我的身體有點顫抖,手也像觸電般地縮回原處。”的時候,我對學生們說“透過這幾個動作,走進人物的內心,你就更能瞭解這個人物,請大家想象一下這時作者在想什麼。”就這樣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一步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就這樣一句很簡單的句子,經過與文字對話,孩子們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讀得很到位。

  學生如果沒有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聽到文字的聲音,又怎能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發出感動的呼聲?生生間、師生間如果沒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課堂又怎會變得如此精彩,處處洋溢著生命的痕跡?在這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交流,讓學生走進了文字生髮的世界,讓文字走進了學生和老師的心靈深處。

  3、有效“拓展”,延伸對話

  新課標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的,要塑造學生更為豐富的人格,單靠一篇課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在保證用好語文教材的前提下,廣泛開發利用一切語文學習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語文學習的領域。因而,在課堂上適當、適時、適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於課堂的學習。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一開始用各種資料讓學生認識、熟悉松鼠這種動物,在教學進入尾聲時,我提出讓學生試想一下:作者看著它躥上樹梢,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時,心情怎樣?你認為松鼠會恨“我”,還是會感謝“我”呢?假如作者沒有放那隻松鼠,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些有效的適時的拓展,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聆聽作者的心聲、認同作者的心聲的同時,也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使對話得以擴充套件與昇華。

  崔巒老師曾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字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教材的優勢,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對話,讓心靈走進文字;對話,讓課堂更精彩;對話,讓課堂充滿活力!

  
看了的人還看了:

領導調研方案範文
南海上的明珠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那隻松鼠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達爾文和小松鼠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兩隻鳥蛋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兩隻獅子教學反思
數松果教學反思範文
兩隻鳥蛋教學反思兩隻鳥蛋課後反思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
數松果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