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愛情文章中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中國古代,很多經典的愛情文章,總是每次看都能夠讓我們感動和深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篇1:梁祝化蝶

  這一個美麗、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臺,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臺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臺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鬆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臺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臺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臺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臺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臺許配給家住鄮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臺相會,淚眼相向,悽然而別。

  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令。然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臺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臺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臺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臺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篇【2】: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長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願做比翼齊飛的鳥,在地上願為枝幹相接的樹,永永世世作恩愛夫妻。至此,連理枝、比翼鳥便成為恩愛夫妻、情深誼厚、形影不離的比喻。

  女扮男裝來到杭州遊學的祝英臺途中遇到一同遊學的梁山伯,兩人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終不知祝英臺是女兒身。三年後,祝英臺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再次拜訪她時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紅妝,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臺已許配給馬文才。遭受打擊的梁山伯因過度鬱悶而過世。祝英臺出嫁時,經過樑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臺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臺投入墳中,其後墳中冒出一對彩蝶,雙雙飛去。

  從天上下凡的織女結識正在放牛的牛郎,兩人互生情意,並結為夫婦。婚後兩人生活甜蜜,可是好景不長,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王母娘娘下凡,將織女強行帶回天上,拆散了兩人的美好姻緣。此後兩人只能隔著天河而望,相對哭泣。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初七於鵲橋相會。

  如果真愛是一片海,那麼古人對愛情的執著就在海底的最深處。他們感情內斂含蓄卻又深刻強烈,執著的追求可以驚天地泣鬼神。時光荏苒,讓我們在感恩愛情眷顧的同時,一起追憶那些刻骨銘心的中國愛情故事。

  篇3:生死與共---------董小宛和冒襄

  冒襄***1611—1693***,字闢疆,自號巢民,又號樸巢,江蘇如皋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冒襄生於官僚家庭,其父冒起宗為明崇禎朝大臣,官至僉都御史。冒襄自幼聰明,生性敏慧,儀貌出眾,舉止蘊藉,吐納風流,他早負才名,精於音律,長於書法,詩文俱佳,得晚明文壇領袖董其昌、陳繼儒的賞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明季他又以風節文章領導復社,主盟文壇,名列“明末四公子”之目。卓絕的修養,得天獨厚的際遇,使其享有盛譽。

  才自清明志自高,冒襄有過人的才藝,十歲能作詩文,十四歲刊行詩集,十六歲中秀才。他聰穎勤學,博通經史,下筆千言,但科舉道路都不順利。主要是因為其見解與權貴不合,結果六次參加鄉試,僅兩中副榜。後來“督撫以監軍薦,御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康熙中復以山林隱逸及博學鴻詞薦,亦不就”,冒氏負才使氣,輕財高義,剛毅沉穩,疾惡如仇,眼界甚高,終身沒有涉足官場。

  冒襄溫文爾雅,崇尚名節,才氣橫溢,風流倜儻,與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並稱“明末四公子”。他們年齡相仿,意氣相投,或結伴同遊,或詩酒唱和,或抨擊閹黨,或議論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國家危亡。冒襄雄才大略、英豪氣概領一時之秀,官僚家庭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使他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領導復社、幾社,主持東南文柄,“勵經濟,脩名節,不以功名勢利為念”。一心想施展抱負,建功立業。在南京時經常高朋滿座,詩酒唱和,高談闊論,以天下為己任,大有不可一世之概。這也是明末文化的一大特徵。

  崇禎三年***1630年***他首赴南京鄉試,因病阻場,結識了復社名流張溥、楊廷樞,由此加入復社,並參與領導事宜。後在秦淮大會東林遺孤,參加起草《留都防亂公揭》,抨擊阮大鋮,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阮大鋮之流如過街老鼠。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明亡;隨後,清兵入關,建立大清國。南京的明朝舊臣建立了弘光政權。閹黨餘孽阮大鋮投靠馬士英,當上了南明的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他要報復復社諸君子。冒襄連夜逃往揚州,靠了史可法的蔭庇,才躲過了這場災難。清兵平定全國後,降清的復社成員陳名夏曾從北京寫信給隱居的他,信中轉達了當權人物誇他是“天際朱霞,人中白鶴”,要“特薦”他。但冒襄以痼疾“堅辭”。康熙年間,清廷開“博學鴻儒科”,下詔徵“山林隱逸”。冒襄也屬應徵之列,但他視之如敝履,堅辭不赴。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他以明朝遺民自居,淡泊明志,決不仕清的心態和節操。他曾自述:“鬻宅移居,陋巷獨處,仍手不釋卷,笑傲自娛。每夜燈下寫蠅頭小楷數千,朝易米酒。”表達了他不事二姓的遺民心態,這一點是冒襄一生中最為閃光的地方。

  與此同時,他緬懷亡友,收養東林、復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遺孤。他曾在如皋撫養抗清志士遺孤二十多人,其中包括“明末四公子”陳貞慧的兒子陳其年、方以智的兒子方中通、方中德,安徽戴本孝兄弟,魏大中的孫子魏允楠等,陳其年在如皋冒府生活長達八年之久。他們的生活、交遊費用全出自冒氏。冒襄在秦淮為復社子弟講學,場面可觀,堪稱盛會。冒襄還曾在災年施粥贈藥,接濟災民達九個多月。這既說明冒襄講義氣,重友情,憂國憂民,也說明他擁有豐厚的財富。由於冒氏本人從小養尊處優,缺乏創造財富的本領,父親去世以後,開支不減,家境日漸衰落,以致他晚年靠賣字為生。入清後他不願仕進,終日詩酒自娛,不應鴻博之薦,晚年結廬隱居,是其政治信念的體現。所以他的風節文章在海內深孚重望。他的逝世被世人譽為“東南故老遺民之流風餘韻於是乎歇絕矣”。

  才子佳人結良緣,冒襄不僅是熱血書生,還是風月場上的翩翩公子,據說其人“姿儀天出,神清徹膚……舉凡女子見之,有不樂為貴人婦,願為夫子妾者無數”。可見冒襄魅力無窮。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不勝列舉,而大才子冒襄的情感故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年***,冒襄來到南京參加科舉考試,在閒談中,他聽到方以智、侯方域對董小宛讚不絕口,不禁對這位傳說中的冰清玉潔的“冷美人”大感好奇。董小宛,名白,字青蓮,又名宛君,因父母離異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她容貌秀麗,氣質超塵脫俗。董氏名與字均同於李白,是因仰慕唐代大詩人李白而起的。她與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八人,被時人譽為“金陵八絕”“秦淮八豔”。小宛生於南曲青樓之中,其母陳氏為南曲歌妓,其父董旻為門下清客。小宛自小聰穎,八歲時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學詩、習畫、作戲、操琴,十三四歲的時候,琴樣書畫莫不知曉,詩詞文賦樣樣精通。15歲時做的《彩蝶圖》,上有小宛題詞,並有二方圖章印記,還有近人評價很高的題詩。小宛還自幼愛讀屈原的《離騷》,杜少陵、李義山的詩以及花蕊夫人,王珪宮的詞;並編有記載古代才女事蹟的《奩豔》一書。小宛不但才思敏捷,通詩達詞,精琴工畫,擅長崑曲,而且善於食經茶道,董小宛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大美女。

  風流才子冒襄自然十分渴望結識這樣的佳人,尤其是在科考失意之後,更想舒解心中的鬱悶,於是慕名到秦淮河去尋訪董小宛,可惜她外出了,幾次都沒有見著。直到準備離開金陵的前夕,冒襄由方以智引見,終於得以與董小宛在蘇州半塘相晤。當夜董小宛剛剛參加酒宴歸來,正微帶醉意斜倚在床頭。冒公子只好隔簾相望,稱讚小宛可謂是“香姿玉色,神韻天然”。冒襄自我介紹後,董小宛稱讚說:“早聞四公子大名,心中傾佩已久!冒公子果然是異人!異人!”之後董小宛話語不多,冒襄見她嬌弱不堪,憐惜伊人酒後神倦,坐了不到半個時辰就匆匆離去。就是這半個時辰的交談,卻使董小宛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小宛其實早已經從李香君處聽說了冒襄的才名,和許多秦淮女子一樣,她心中企慕不已。自從那一次見面後,她便開始了對冒襄的期盼和含而不露的追求。雖然董小宛多次向冒襄表示過傾慕,但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後來眾人才知道,風流多情的冒襄早已屬意吳門名妓陳圓圓,並於1641年“訂嫁娶之約”。然而次年冒襄第六次鄉試途經蘇州,重訪陳圓圓時,已是人去樓空,陳圓圓被國丈田弘強買而去,送進了宮中。他遍尋陳圓圓不著,一時心情抑鬱,悵惘無及。於是與朋友一道乘舟夜遊,竟然鬼使神差地又來到了董小宛的門前。

  第二次冒董相會,小宛正在病中,也是斜臥床頭,只是上次帶著淡淡的笑容,這次卻是滿臉的悽愴,一副心力交瘁的樣子。冒襄大有同病相憐之感,滿懷同情地將她寬慰一番。見她病體虛弱,冒襄幾次提出早早歸去,董小宛卻殷勤挽留,兩人直談到深夜才分手告別。小宛告訴冒襄:“我十有八日寢食俱廢,沉沉若夢,驚魂不安。今一見君,便覺神怡氣爽。”沒想到冒公子的神采風姿竟然能起到藥石所不及的作用。

  這次相會董小宛向冒襄表達委身之意,然而董小宛的這一番款款深情,冒公子確是始料不及的。冒襄借酒醉敷衍過去,第二天匆忙告別。小宛無奈之下只好說:“既然公子要走,我都梳好妝了,就一路送送你吧。”這一送,就一連送了二十七天,從滸關走到北固,冒襄也一連回絕了她二十七次。到了金山的時候小宛指江發誓說:“妾此身如江水東下,斷不復返吳門!”這樣幾次三番,相送相追,加深了彼此的瞭解,情感愈來愈濃。《影梅庵憶語》中,冒襄偕董小宛同遊金山、蘇州、杭州,登金山時,“山中游人數千,尾餘兩人,指為神仙”,可謂轟動一時。就在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錢謙益出面給小宛贖身,然後從半塘僱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結成伉儷,他們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九年。夫妻二人時常彈琴和唱,吟詩作對,遊山玩水,真是一對神仙眷侶。

  小宛來到冒家後一洗鉛華,盡心盡力服侍冒襄家人,事事親力親為。冒襄的母親和正妻也都很喜歡她,不但如此,小宛還要負責督導冒襄的兩個兒子讀書,算是兼任家庭教師,董小宛雖然生性溫柔,但看來卻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女性。她到冒家之後,日常瑣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辦,井井有條。可謂是冒襄的賢內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過人的廚藝,據說現在揚州的名小吃“董糖”和“董肉”是小宛發明出來。人們把小宛列為古代十大名廚之一。冒襄自稱在與董小宛共同生活的這九年裡是“折盡一生清福”。

  短暫的幸福寧靜生活很快過去了。甲申之變後清軍南下,冒襄一家不得不輾轉逃難。明亡後冒家生活艱難,冒襄大病了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顧才保住了性命。冒襄患病,都是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顧。他後來回憶道:“此百五十日,姬僅卷一破席,橫陳榻旁。寒則擁抱,熱則披拂,痛則撫摸,或枕其身,或衛其足,或欠身起伏,為之左右翼。”董小宛辛苦侍疾、無微不至,這種勞累的生活,最終吞噬了董小宛年輕的生命。在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一代名妓董小宛病死在水繪園影梅庵家中,年僅二十八歲。冒襄作《影梅庵憶語》二千四百言以哭之,家人和親友都哀悼不勝。

  

經典的近代愛情文章
經典的愛情文章短篇
相關知識
經典的愛情文章中國
古代經典的愛情文章
經典的愛情文章短篇
經典的愛情文章精選集
經典的愛情文章:理智的愛情
經典的愛情文章
文學經典的愛情文章大全
經典的愛情文章精選
經典的愛情文章精選
經典的愛情文藝傷感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