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大愛散文
父母的愛。一段回憶,讓人永遠溫馨;一段里程,令人永遠難忘;一些瑣事,使人永遠感動。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父母大愛的散文。
:大愛無形
在書本上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很窮的家庭,兒子養不起年邁的母親,他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決定要把母親背上山,然後親自從山上丟下去。知兒莫過於父母,母親看穿了兒子的心思。傍晚的時候,兒子對母親說:“我揹你到山上去走走”,母親吃力地爬到他的背上,兒子一路想著爬上去再高點才丟下去,走著走著,卻發現母親偷偷的在後面灑豆子,便狠狠地說:“你幹嘛要撒豆子呢?”看著生氣的兒子,母親無奈地回答到:“傻兒子,我是擔心一會兒你一個人下山會迷路的”。聽了母親的話,兒子淚流滿面的轉身按原路返回。
這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給我們深刻的道理:無論你是多麼的富有或是多麼的貧窮,無論你身邊沒有一個朋友或是朋友滿天下,到頭來只有我們的父母才是最關心呵護我們的人。父母的愛不因歲月的流走而改變,也不因名利地位的高低而轉變,它永遠是那樣的簡單實在,亙古綿長。
默默裡算著,我的生命已經在歲月的長河間劃下三十多個深深的痕跡,也不知道是什麼緣由,最近從老家上墳回來,工作間隙總是毛糙不安,胡思亂想,看書看不下,喝茶品不出味道,想寫點東西也總覺得筆尖堅硬生澀,無從入手。自己覺得很累,但閉上雙眼躺下時,頭腦裡依然飛賓士騁,逝去多年的父親總出現在眼前。這或許就是讓我心思不定的緣故罷。
想起逝去的父親,為了這個家一生操勞,卻沒享過一天的清福而匆匆離世。而我,一個自幼就在外漂泊求學、工作,和父親相處的日子加起來也不到十年的時間。所以和父親之間的關心愛護彼此也不懂得如何去表達,時常也就是“在外要注意身體”“有什麼事打個電話回來”“工作要認真”之類淡淡的幾句尋常話語。
父親生前對我的要求確實很嚴格,對我確實是用心良苦。記得七歲的時候就讓我離開家去學校讀書,同鄉的小孩都能在父母身邊讀書,而我就只能住在寄宿制學校裡獨立的生活學習,每次放假,也只能在家小住幾日然後就要“發配“到外婆家協助農活,送水送飯或是幫著放牛之類的農活。依稀里記得,我的童年也應該是這樣走過的。年幼的心曾一度埋怨過,但每當看到父親嚴厲的目光時,一切只能順從,可如今想想,真的還要感謝父親的一片苦心,用一種無形的愛培養了我一顆堅強、獨立自主的心。在工作的歲月裡 , 我猶如一莖水中漂泊的浮萍, 在陌生的土地上一次次的努力過、奮鬥過 , 可是失敗卻總像一把把鋼刀一次次地刺入我的心窩,而我在異地他鄉堅強地輾轉著。
畢竟,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生命總有盡頭日。2008年的七月,年邁八十的父親因嚴重的腦血栓癱病不起,父親在世最後的十五天裡,我請了假,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守在父親的身邊儘自己的一片孝心,陪著他走完他艱難的一生。一個簡單的葬禮之後不由得含淚寫下了《我的父親》一文,簡單的文字,淡淡的哀思,足以表達對父親的哀悼與懷念。
有人常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確實,很多的父親不懂得表達內心深處對子女的愛,但是他們的愛是默默的,無聲無息的大愛。“真水無味,大愛無形”,如今初為人父,我才真真正正的理解其中的真諦,想起父親,心裡有著太多的歉疚,內心深處總感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蒼涼,這份深深的父愛我又該如何去回報呢?我又能為逝去的做些什麼呢?
其實,我自己心裡也很清楚能做些什麼,畢竟那是父親一生都未完成的心願,這方面的事情,對於我還真的無從入手。
按照老家的習俗,人死後都要土葬,過了三四年後屍體全部腐化只剩下骨骸時,就要刨墳將骨骸放到金壇裡,然後請來地理先生找個風水好的地方,再請來道士做法式安葬,這樣才算是對祖先們盡完孝道。所以,父親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請地理先生爬山涉水,為的是能找到好的墳地,讓我的爺爺奶奶入土安葬,只可惜未能實現而自己的生命已到盡頭,彌留之際還惦記著。
如今父親去世已經四年多的時間,按照習俗也應該在今年清明節時將骨骸放入金壇了,可是老人們又說今年是閏年不宜刨墳,總之都是遲早的事情。我知道,我肩上的擔子不輕,從未有過的沉重。對於我,一個長期在外工作的人,對地理方面一竅不通的人,我能做些什麼呢?總不能又留給下一代人去做吧?
我也知道,父親要安葬爺爺奶奶,那是盡孝道,是愛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榜樣,將無形的父愛給予傳承。而我如今能做的就應該將我無形的愛無私的愛去關心呵護我的兒子和身邊所有的親人朋友。
:大愛無垠
我的養父像蠟燭,燃燒著自己,他的光亮雖然很微弱,卻一直溫暖著我的心靈。他像一座燈塔,永遠指引著我的人生方向。謝謝您,爸爸,我永遠愛您!
——電視劇《養父》
在網上40集電視連續劇《養父》,這部戲講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烤鴨大廚樓志軍***張國立飾***幫助自己收養的三個孩子尋找親生父母的現代感人故事,是一部以博愛之心解讀人間溫情的電視作品。看後很受感動,跟著劇情不知哭了多少次!
向來對電視劇不太感興趣的我,之所以被這部戲吸引,一是因為我本人就是在養父的呵護和關愛下長大的。所以,對片名“養父”這兩個字比較敏感。養父,在詞典上的解釋為:有撫養關係的非生身之父。父親,在任何時候沒有任何懸念,而多了一個“養”字,意義就不同了。在我們中國有句老話說“養恩大於生恩”,養父,具體的含義就在這個“養”字上。這些年來,每當有描寫養父母與養子女間情感故事的影視,我會看一些,從中尋找自己的影子,從中感悟戲中的真情,從中學會感恩、寬容,學會理智的對待一切生活中的事。
看過電視劇《搭錯車》,李雪健飾演的啞巴養父讓很多人流淚;電影《和你在一起》,劉佩琦飾演的樸實的養父,讓多少人為之感動;根據電視劇《搭錯車》改編的《讓愛重來》,李立群飾演的一位樂觀的養父,讓我在他的樂觀中懂得了如何對待人生;電影《流星語》中,張國榮飾演的散漫養父,讓我再次懂得了養父的艱辛;電影《紙風箏》中,馬曉偉飾演的英俊的養父,感動著熒屏外的你我;電影《鴿子迷奇遇》中,張豐毅飾演的倔強的養父,讓我看到了非血緣之親的父女之間的幸福;電影《帶軲轆的搖籃》,王學圻飾演的一位無私的養父,讓我知道了什麼是人間真愛……
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生下來三個小時被生身父母遺棄,而被養父母撿回家當成親生女兒來養的。生活在養父母家裡,我一直稱之為父母,雖然早在自己六歲時就知道了父母非我親生父母,卻不願意捅破這層窗戶紙,怕父母傷心。在母親去世前,母親對我說了我不是她親生的事情。去年父親去世時又告訴我這事,我只是點頭,卻不作聲。有好朋友曾經問我:“你寫了那麼多關於父親的文字,寫的都是你的養父,為什麼不寫你的生父?”我告訴他說:“文字,是心語傾訴,跟著感覺走,對生父我沒有感覺,寫不出來……”
血濃於水,親生父母對於孩子確實有著無法迴避的恩情。但在我的心裡一直認為“養恩大於生恩”,所以對養父母付出一切,是我的本分、責任、義務。生,只有生產生育符合條件,而這只是純粹的生理學意義上的分娩的過程。而養,具有撫養、培養、養育等多個義項,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學內涵。生育是動詞,生的動作是包含在養的過程之中的,養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如果把生比作一棵樹,那麼養就是這棵樹所在的叢林。叢林自然是大於獨木的,養之恩當然大於生之恩。評劇《劉雲打母》中唱道:“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娘懷兒兩個月嘔吐噁心……娘懷兒十月滿,做孃的好似重病纏身”唱出了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而撫養孩子所付出的辛苦何止是十個月呢?
生是創造生命,生的目的在於賦予社會屬性,為這個世界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固然重要,但只有通過養這一過程才能實現它的意義。養是養育和培養,養的目的在於使生得到延續,使生存在意義。親生父母的的無情拋棄是多少無辜的生命,失去了他們本應擁有的幸福與溫暖。如今的我,已過了人生大半,對於電視中的情感跟著流淚,而對生活中的現實,卻多了一些悟性。生之恩及父母賦予我們生命的恩情,而養之恩則包括了父母和社會養育我們的恩情。很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我也不否認這份恩情,但我更感謝父母的養育。生只給了我們肉體,而養賦予我人格。
《養父》這部感人的戲,讓我又一次於自己的身世中走了一個來回。最終還是告訴我要懂得感恩,寬容理智的對待一切生活中的事,畫一個“善的圓”,雖然感覺有些幼稚,但是理智的想想,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人生如同一部由無數個細節組成的紀錄片,正是因為這些細節,我們才體會到人生的酸甜苦辣,關注和回味細節其實也就是記錄成長、品味人生的過程。就現在而言,養父憶經辭世一年多,而我還是忘不了我的父親。正如《養父》劇終時小語寫的作文一樣:我的養父像蠟燭,燃燒著自己,他的光亮雖然很微弱,卻一直溫暖著我的心靈。他像一座燈塔,永遠指引著我的人生方向。謝謝您,爸爸,我永遠愛您!
《養父》這部電視劇很感人,親情的力量經常會讓我淚流滿面,發自內心的難以割捨。看到三個孩子分別回到親生父母家裡的時候,雖然經濟條件比養父家要好的多,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但孩子心裡那個結,是解不開的。也許局外人不理解,但我理解,因為自己親身經歷了。試想:一張親子鑑定宣告一對完全陌生的夫婦是自己的血緣雙親,能夠馬上撲過去情真意切的叫一聲爸爸媽媽嗎?不能。當時我第一次回家的時候,面對眼前的親生父母沒有叫出“爸媽”兩個字來,感覺這兩個天天出自口中的非常熟悉的字是那麼的陌生。以至於我生父去世的時候,沒有聽到我叫一聲“爸”,這也許是我人生中的一種遺憾吧!
看罷《養父》,我一直在張國立扮演的養父樓志軍身上尋找著我養父的影子,邊看養父的影子就在我的腦海裡一幕幕地浮現。看著溫情感人的《養父》,隨著劇中人哭了又哭。在落淚的同時,我感受到了養父的偉大!也感受到了一幕愛滿天下、情動萬家的情感劇,讓人感覺到了大愛無垠,真愛無須浪漫。養父,在我的心裡,遠去的,是記憶中熟悉的背影;不變的,是像冊中永恆的微笑;留下的,是生命中那分刻骨銘心的父愛……
父母愛孩子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