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青春的奮鬥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既然不得不做出選擇,那就請面帶微笑態度嚴肅沒有所謂的沿襲正道或逐步偏離。***就讓執念一路衝鋒陷陣,因為我們的去向,從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張海迪的成長故事

  1955年,張海迪出生在山東濟南。在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還不到6歲,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媽媽抱著玲玲,坐在醫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醫生的檢查。看完病後,玲玲感覺到媽媽的雙腿在抖動,卻不知是為什麼。

  玲玲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玲玲,現在只能整天臥在床上。

  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揹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幸好,聽說了玲玲的不幸後,過去的小夥伴們常常來看她,給她講學校裡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紅色的三層樓房,每當她坐在視窗,向外看著那些過往小孩的身影,心裡是多麼羨慕啊!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而玲玲只能呆在家裡,她也想去學校讀書啊!

  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麼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麼忘了呢!心裡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於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

  儘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麼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裡,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舒拉的故事》。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裡,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夥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1970年4月,張海迪跟著下放的父母,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山東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卻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

  剛到莘縣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雲像大棉花一樣。不久,一群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跑過來,圍到張海迪身邊,搶著問道:玲玲姐,你是城裡來的吧?你的臉怎麼這麼白啊!你的腿怎麼了?望著孩子們的笑臉,張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僅僅才過了半個月,張海迪就同鄉親們相處得十分融洽了。鄉鄰們爭著搶著往玲玲家送地瓜、鹹菜等東西,還為她做了一張木輪椅。孩子們都願意推張海迪出去散步。這個男孩子說:玲玲姐,我推你!那個男孩子搶過來說:我推,我推!經過幾番爭執後,由孩子們輪流推著,來到了田野裡。

  為了回報這些樸素的愛,張海迪也想為大家做點什麼。於是,她開始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習一本本醫學書,還讓父親給她買來體溫計、聽診器和鍼灸用的銀針,成了一名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的鄉村醫生。

  在莘縣生活期間,張海迪為群眾治病一萬餘多人次,鍼灸技術也在當地出了名,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由於經常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她的肋間神經總會感到劇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彎曲成了S型,但是,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報他們的愛,張海迪始終堅持著。

  知識是一筆財富。忍著病痛,刻苦學習的張海迪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財富。憑著這筆財富,她終於自學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蹟;1983年2月,張海迪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還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範等稱號。

  1983年起,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等英文作品,創作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其中,《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1993年4月,通過發憤苦學,張海迪獲得了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97年,張海迪被日本NHK選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她的事蹟,從此傳向世界。

  在這些榮譽面前,張海迪並沒有停止追求。雖然在輪椅上生活了漫長的44年,但在這44年來,她從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終艱難地向上著,絕不放棄每一分鐘的努力,也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當我們讀著張海迪寫出的那一本本散發著油墨香的書時,就能看到一顆健康的靈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長達44年的愛。與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張海迪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更加頑強,更加勤奮。對張海迪來說,知識是一種財富,但自強卻是更珍貴的財富,有了它,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愛心灑遍人間。

  一個在黑暗與孤寂中成長的女子像一朵美麗的奇葩,用她那獨特的清香為光明世界的人們開啟遮掩雙目的屏障,讓迷失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懂得生命的真正意義。

  篇二:將笑柄變成了奇蹟

  1895年,漢***出生於荷蘭鹿特丹市一個熱衷於藝術收藏的富裕家庭,父親更是把收藏看作自己的命根子。但命運往往就是這樣捉弄人,在一次孤注一擲的古董收購中,父親看走了眼,用全部家當抵押貸款收藏的一件古董竟然是一件高仿的贗品。最後,活在別人嘲笑中的父親鬱鬱而終。閉眼前,他緊緊抓住漢***的手:“真正好的藏品往往在民間,收藏不要光看價錢。希望你能走我沒有走完的路,為我的失誤洗刷恥辱。” 漢***眼中含著淚水,重重地點頭。

  在學校,家道中落、穿戴破舊的漢***受到了同學的嘲笑和欺侮。但漢***也有自己的快樂時光,那就是在書中徜徉,看畫家的畫作和自傳。慢慢地,漢***迷上了畫家文森特·凡·高的作品。凡·高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前面。凡·高生前賣出的作品只有《紅色葡萄園》一幅,而且價格非常便宜,僅為當時的400法郎***摺合一美元***而已。在凡·高死後不久,社會上就開始評定他是一流畫家。可惜的是,凡·高本人卻在還未獲得正確評價之前,就自己拉上了人生的帷幕,在強烈的自我懷疑中用***結束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而他自殺前19天所創作的絕筆之作《麥田》,在1913年拍出了1200萬的驚人高價。

  漢***產生一個強烈的願望:窮己一生,一定要收藏一幅凡·高的真跡。他的這種想法遭到了朋友的一致反對,有人說讓他從父親的失敗中警醒,有人說他沒有一雙“天眼”,拿什麼鑑定滄海一粟的真品?但漢***並沒有退縮,他眼前浮現的是父親去世前看他的期待眼神。

  漢***專買未署名、無鑑定書的作品,憑直覺認為收藏品是真跡,結果幾乎都是假畫。但漢***並沒有氣餒,在別人的嘲笑中,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路。1975年,漢***在鄉下發現了一名叫《布呂特芬風車磨坊》的品相併不佳的畫作,然後以6500法郎購得這幅畫。他堅稱這是凡·高作品,但藝術界都認為他患了癲癇,又在幻想。有人說:“凡·高的作品這麼便宜?” 有人說:“漢***又開始發瘋了!” 漢***笑著說:“我沒有瘋,你們只看到了商品的價格,而我看到了藝術的價值。”

  1985年,漢***去世前,微笑著握住兒子範加爾的手:“我一生的願望達成了。我要去上帝那兒告訴凡·高,我珍藏了他的作品。好好儲存這幅畫,有一天它會得到這個世界的認可。” 範加爾含著淚,重重地點頭。

  漢***收藏的《布呂特芬風車磨坊》,在35年後的2010年3月,由權高望重的凡達西博物館館長柯寧宣佈,經過上百次的高科技鑑定,證實這幅畫“毫無疑問”是凡·高1888年的作品。雖然畫中人物眾多,與凡·高的典型畫風不符,然而磨坊十分突出,明亮的色彩大膽揮灑在畫布上,用的是凡·高常用的顏料,也和當時凡·高的幾幅作品風格類似。經查證,1888年2月,凡·高和朋友高更到法國南部阿爾寫生作畫,長達一年之久。南方強烈的陽光和陽光照射下的田野、花朵、河流、農舍與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於是就有了這幅與眾不同的作品《布呂特芬風車磨坊》。

  最後,經過專家組評估,這幅畫的價值至少1億美元。聽到這個訊息,漢***的兒子範加爾激動地流下淚水——為父親生前在滿世界嘲諷中的自信和堅持。在父親的墓前,範加爾把這個訊息讓清風傳給父親。

  一幅被世人嘲笑長達35年之久的“贗品”,如今終於鹹魚大翻身。2010年4月一個月,該畫在荷蘭各大美術館展出,觀者如潮。凡·高在世短短37年,留下約900幅畫作,而這幅“風車磨坊”是從1995年以來首度被鑑定為真跡的作品。

  35年之後,漢***將笑柄變成了奇蹟。

  篇三: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勝於自信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還是不對。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

  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一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後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現了錯誤,但終因隨聲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而被淘汰。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有大智慧的銷售小故事
哲理勵志語文作文素材精選
相關知識
名人青春的奮鬥故事
名人青春的奮鬥故事精選
名人少年的奮鬥故事精選
列舉名人青春的勵志故事
名人少年的奮鬥故事
關於奮鬥青春的勵志故事
古代名人的奮鬥故事
成功名人的奮鬥故事3個
有關奮鬥青春的勵志故事
名人的奮鬥故事_關於名人努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