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別化新聞廣播的三種模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2006年,中國內地第一家純新聞型別化電臺——東廣新聞資訊頻率在上海誕生,為新聞電臺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嶄新的理念和模式。之後,型別化新聞臺在中國風生水起,很多有實力的電臺開始了進一步的探索。本文就三家影響力較大的型別化新聞臺的模式進行研究分析。(注:本文分析的均為6:00—23:00時段節目,除特別標明外。)
型別化電臺,又名格式化電臺,國際上稱為Format Radio。與它相對的概念是欄目化電臺,或稱堆砌欄目的電臺(Block Programming Radio)。聽眾對型別化電臺的頻率內容定位和品牌有明確的認知,收聽毋須節目表,隨時開機收聽所需內容。而欄目化的頻率,則需依照節目表收聽,其播出的內容並非為聽眾所需的全部內容。
一、東廣新聞臺:標準時鍾滾動構架,20分鐘一輪盤
2006年元旦,東廣新聞臺全新改版,推出15個小時的大容量滾動新聞。除了考慮聽眾傳統收聽習慣,保留了早間6:00—9:00的早新聞板塊之外,每天上午9點《東廣早新聞》結束後,開始每20分鐘一個單元、全天45次、持續到深夜零點的滾動新聞,隨時報告最新的新聞資訊,提供即時氣象、要聞、綜合新聞、體育、財經、生活諮詢和交通路況資訊。
在中國內地型別化新聞臺的節目設定上,東廣新聞臺是最徹底的型別化新聞臺,它參照了國外最典型的型別化電臺的架構——時鐘滾動架構。在改版之前,東廣主創曾經遠赴紐約學習美國最典型的型別化新聞電臺——1010WINS的理念和運作方式。這個臺的節目構成為每20分鐘一個組合體,新聞都是提要式的,每條長度不超過40秒。它的廣告詞是:“給我們20分鐘,我們給你整個世界。”在它的節目裡,每20分鐘就有一條重要的頭條新聞,每小時播6次交通路況,每4分鐘有1次天氣預報,每小時有2次專家對天氣形勢的分析,每小時還有1次專家對體育的點評。這種格式已經運作了30多年。聽眾不管什麼時候開啟收音機,都能聽到他所喜歡的內容。
東廣新聞臺的架構幾乎照搬了1010WINS的模式,每個小時分三節,一節20分鐘,每節的模板都是一模一樣的,照著這個架構滾動下去。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結構簡單清楚,聽眾容易獲取到新聞和資訊,架構具有高度開放性,可以隨時插播突發新聞和重大事件,實現第一時間的報道權。這種模式的挑戰在於對資訊量的要求極高,在新聞量不足的情況下重複率過高,聽眾不容易持續收聽。
二、江蘇新聞廣播:30分鐘重新整理,新聞輪盤+談話
2007年1月,江蘇新聞廣播全新誕生,成為全國第一家省級型別化新聞臺。江蘇新聞廣播在構架上採取了30分鐘一輪的滾動格式。除了早間6:00—10:00早間板塊節目、晚間17:30—20:00晚間板塊之外,其他時段全部是滾動板塊,每30分鐘裡面,由12分鐘資訊+18分鐘延伸節目構成。每次12分鐘的資訊模板是固定的,每時段由提要、天氣、頭條、省內、國內、國際、文體、生活提醒和城市天氣預告組成,18分鐘的延伸節目則沒有固定模式,主要以談話為主,有評論、新聞故事、重點事件關注,採用了專家評析、熱線電話等多種手段,重在評論、深度剖析和背景分析。
江蘇新聞廣播採用了比較典型的格式化構架,以早晚新聞板塊加上全天整半點的滾動新聞,輔以評論、深度觀察、新聞背景等延伸內容,組成縝密、充實的新聞節目格局。這是更加適合國情的型別化新聞臺的構架,早、晚板塊新聞滿足了傳統收聽習慣,每30分鐘滾動重新整理的即時資訊,滿足聽眾對資訊的需求,開放度高,突發事件可以隨時插播和跟進,實現“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理念。隨之而來的延伸節目針對重點事件和熱點話題進行深度解讀,滿足受眾對於資訊深度挖掘的渴求。這種模式的挑戰是要同時做好新聞和評論,對採編播人員的專業要求更高,另一個問題是構架存在復播,比如所有的滾動資訊都是直播,而下午和晚間時段的延伸節目有復播,復播時段對於突發事件的靈敏度會打折扣。
三、中國之聲:早、中、晚板塊+輪盤
中國之聲是全天24小時不間斷直播的中國新聞廣播的第一品牌。它是中國廣播界龍頭老大,改版備受業界關注。歷經多次改版,中國之聲已呈現出專業的新聞臺形象,部分採用了格式化的模式。除了晚間8:00—8:30之間的《小喇叭》節目和總體風格格格不入之外,節目總體幾乎都是新聞節目,其中中國之聲的板塊節目更佔分量,早間6:00—9:00三個小時的大容量板塊節目,中午1小時的板塊節目,晚間18:30—21:00還有一個半小時的板塊和專題節目,其他時段有六檔《央廣新聞》,均為新聞輪盤,這個六檔《央廣新聞》採用了格式化模式。
中國之聲採用的模式更加豐富和雜糅,更加符合泱泱大臺的風格。型別化並非結構越純越好,還是要看具體情況。中國之聲的改版非常成功,板塊節目豐富有深度有策劃,新聞輪盤重時效和連線,評論員隊伍資源也是地方臺望塵莫及的。中國之聲在節目流程中給評論員留了很多空間,運用評論員彌補了很多采編播人員專業素質的不足,提供了及時的資訊,還提供了觀點。中國之聲存在的遺憾是暫時無法解決的,畢竟有些非新聞專題節目還是需要播出平臺。中國之聲這種模式的挑戰,同樣對採編播要求極高。
對改版成功的新聞臺,我們期待型別化新聞臺從單純的新聞播出平臺升級成為更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播出更多的深度報道,展現更加多元的評論,更積極地參與公共議題的設定,更勇敢地承擔媒體的社會責任。
播音員在音樂專題中的二度創作
教育電視的憂患與生存之道
型別化電臺,又名格式化電臺,國際上稱為Format Radio。與它相對的概念是欄目化電臺,或稱堆砌欄目的電臺(Block Programming Radio)。聽眾對型別化電臺的頻率內容定位和品牌有明確的認知,收聽毋須節目表,隨時開機收聽所需內容。而欄目化的頻率,則需依照節目表收聽,其播出的內容並非為聽眾所需的全部內容。
一、東廣新聞臺:標準時鍾滾動構架,20分鐘一輪盤
2006年元旦,東廣新聞臺全新改版,推出15個小時的大容量滾動新聞。除了考慮聽眾傳統收聽習慣,保留了早間6:00—9:00的早新聞板塊之外,每天上午9點《東廣早新聞》結束後,開始每20分鐘一個單元、全天45次、持續到深夜零點的滾動新聞,隨時報告最新的新聞資訊,提供即時氣象、要聞、綜合新聞、體育、財經、生活諮詢和交通路況資訊。
在中國內地型別化新聞臺的節目設定上,東廣新聞臺是最徹底的型別化新聞臺,它參照了國外最典型的型別化電臺的架構——時鐘滾動架構。在改版之前,東廣主創曾經遠赴紐約學習美國最典型的型別化新聞電臺——1010WINS的理念和運作方式。這個臺的節目構成為每20分鐘一個組合體,新聞都是提要式的,每條長度不超過40秒。它的廣告詞是:“給我們20分鐘,我們給你整個世界。”在它的節目裡,每20分鐘就有一條重要的頭條新聞,每小時播6次交通路況,每4分鐘有1次天氣預報,每小時有2次專家對天氣形勢的分析,每小時還有1次專家對體育的點評。這種格式已經運作了30多年。聽眾不管什麼時候開啟收音機,都能聽到他所喜歡的內容。
東廣新聞臺的架構幾乎照搬了1010WINS的模式,每個小時分三節,一節20分鐘,每節的模板都是一模一樣的,照著這個架構滾動下去。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結構簡單清楚,聽眾容易獲取到新聞和資訊,架構具有高度開放性,可以隨時插播突發新聞和重大事件,實現第一時間的報道權。這種模式的挑戰在於對資訊量的要求極高,在新聞量不足的情況下重複率過高,聽眾不容易持續收聽。
二、江蘇新聞廣播:30分鐘重新整理,新聞輪盤+談話
2007年1月,江蘇新聞廣播全新誕生,成為全國第一家省級型別化新聞臺。江蘇新聞廣播在構架上採取了30分鐘一輪的滾動格式。除了早間6:00—10:00早間板塊節目、晚間17:30—20:00晚間板塊之外,其他時段全部是滾動板塊,每30分鐘裡面,由12分鐘資訊+18分鐘延伸節目構成。每次12分鐘的資訊模板是固定的,每時段由提要、天氣、頭條、省內、國內、國際、文體、生活提醒和城市天氣預告組成,18分鐘的延伸節目則沒有固定模式,主要以談話為主,有評論、新聞故事、重點事件關注,採用了專家評析、熱線電話等多種手段,重在評論、深度剖析和背景分析。
江蘇新聞廣播採用了比較典型的格式化構架,以早晚新聞板塊加上全天整半點的滾動新聞,輔以評論、深度觀察、新聞背景等延伸內容,組成縝密、充實的新聞節目格局。這是更加適合國情的型別化新聞臺的構架,早、晚板塊新聞滿足了傳統收聽習慣,每30分鐘滾動重新整理的即時資訊,滿足聽眾對資訊的需求,開放度高,突發事件可以隨時插播和跟進,實現“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理念。隨之而來的延伸節目針對重點事件和熱點話題進行深度解讀,滿足受眾對於資訊深度挖掘的渴求。這種模式的挑戰是要同時做好新聞和評論,對採編播人員的專業要求更高,另一個問題是構架存在復播,比如所有的滾動資訊都是直播,而下午和晚間時段的延伸節目有復播,復播時段對於突發事件的靈敏度會打折扣。
三、中國之聲:早、中、晚板塊+輪盤
中國之聲是全天24小時不間斷直播的中國新聞廣播的第一品牌。它是中國廣播界龍頭老大,改版備受業界關注。歷經多次改版,中國之聲已呈現出專業的新聞臺形象,部分採用了格式化的模式。除了晚間8:00—8:30之間的《小喇叭》節目和總體風格格格不入之外,節目總體幾乎都是新聞節目,其中中國之聲的板塊節目更佔分量,早間6:00—9:00三個小時的大容量板塊節目,中午1小時的板塊節目,晚間18:30—21:00還有一個半小時的板塊和專題節目,其他時段有六檔《央廣新聞》,均為新聞輪盤,這個六檔《央廣新聞》採用了格式化模式。
中國之聲採用的模式更加豐富和雜糅,更加符合泱泱大臺的風格。型別化並非結構越純越好,還是要看具體情況。中國之聲的改版非常成功,板塊節目豐富有深度有策劃,新聞輪盤重時效和連線,評論員隊伍資源也是地方臺望塵莫及的。中國之聲在節目流程中給評論員留了很多空間,運用評論員彌補了很多采編播人員專業素質的不足,提供了及時的資訊,還提供了觀點。中國之聲存在的遺憾是暫時無法解決的,畢竟有些非新聞專題節目還是需要播出平臺。中國之聲這種模式的挑戰,同樣對採編播要求極高。
對改版成功的新聞臺,我們期待型別化新聞臺從單純的新聞播出平臺升級成為更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播出更多的深度報道,展現更加多元的評論,更積極地參與公共議題的設定,更勇敢地承擔媒體的社會責任。
教育電視的憂患與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