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心理健康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紀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心理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全面發展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是促進大學生有效成長的心理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探究》

  摘 要: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紀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作者結合心理教育及體育的發展現狀,採用理論研究的方法,對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研究,為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心理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界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一個基本概念。21世紀知識更新迅速、資訊傳遞快捷、競爭日趨激烈,除了對人的知識結構、創新能力有較高要求外,更要求人具有積極的自我概念,應對挫折的承受力,強烈的競爭意識,與人共事的合作能力,以及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情感的能力,等等,這些都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同時對體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體育教學的功能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體育心理教育理論界對體育心理素質教育、體育心理素質的內涵和特徵等問題已達成了一些共識。學者們認識到體育心理素質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發展的體系,體育心理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全面發展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是促進大學生有效成長的心理教育。

  一、健康、亞健康及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定義

  健康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醫學模式的演變,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斷提高、完善。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憲章上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1990年,WHO在有關檔案中對健康的定義加以補充,認為健康應包括四個方面: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由此可見,伴隨社會的進步、醫學的發展,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斷地拓寬。從單純的軀體健康,逐步擴充套件到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及道德健康,即理想的健康狀況不僅僅是免於疾病的困擾,還要充滿活力,與他人維持良好的社會關係,處於健全、美好的狀態。

  ***二***亞健康的定義

  所謂亞健康,通俗地說,多指無臨床症狀和體徵,或者有病症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資訊,機體處於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的低質與心理失衡狀態。一般來說,亞健康狀態由四大要素構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勞和虛弱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或疾病前狀態,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狀態,以及與年齡不相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狀態。

  ***三***心理健康的定義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特別是在人格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中,美國心理學家傑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義最為著名,他提倡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對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很有教益。其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1.自我認知的態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對自我作出客觀的分析,對自己的體驗、感情、能力和欲求等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認知。

  2.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態絕對不會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萬念俱灰的,他會努力去實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自強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會成長起來,去追求人生真正的價值。

  3.統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處理內心的各種能量,使之不產生矛盾和對立,保持均衡心態。他對於人生有一種統一的認知態度,當產生心理壓力和慾求不滿時,有較高的抗壓力與堅韌的忍耐力。

  4.自我調控能力。對於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對的穩定,並具有自我判斷和決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從於他人,善於調節自我的情緒和能力,果斷地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5.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能正確地認知現實世界,判斷現實。

  6.積極地改善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受環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順應環境,適應環境,並積極地變革環境,使之更適應人的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熱愛人類,適當地工作和遊戲,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並有效率地處理、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係,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維持,即不僅能獲得確保自我***感和安心感,而且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

  二、體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體育教學過程是發現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過程。

  體育教學過程是進行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傳授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情感上獲得成功感的愉悅體驗。情緒是心理健康的具體反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和身體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情、意志等的外在表現,是其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教師在此過程中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

  ***二***體育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過程。

  體育教學通常在室外進行,學生不僅要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而且要承受一定的負荷。採用體育競賽,運用學生共同認可方式和規則,以相互間身體對抗的形式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競賽活動,在伴隨成功與失敗的情感體驗後,學生會感受生命存在的價值,培養團結協作與開拓進取的精神,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奮勇拼搏,塑造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良好品質。

  ***三***體育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良好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

  體育活動是一項群體活動,學生通過體育活動,相互交往、相互保護、相互協作,能促進自身的社會化。從社會文化的視角來看,體育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社會交往的過程,許多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就是一種社會生活的模擬,在這過程中,學生能獲得勝利與挫折、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群體與個體、合理與不合理等種種體驗。

  ***四***體育教學過程是使學生消除精神緊張、培養自信心的過程。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地控制學生運動強度,儘可能多地安排學生進行有氧運動。實驗研究證明:有氧代謝運動能逆轉精神緊張、憂鬱症等惡性症狀,使自信心增強,使焦慮和壓抑等情緒障礙得以緩解。有氧代謝運動影響情緒平衡用生理學方法來解釋有兩個方面:一是緩解情緒緊張。在運動中,機體的代謝增強,有助於消除體內積蓄的腎上腺素和其他代謝產物,使儲存在肝、脾的血液大量進入迴圈,有利於腦的血液供應。二是內啡呔效應。內啡呔是在有氧代謝運動中由腦垂體腺分泌的一種***類激素,它的鎮痛作用比***強200倍。據研究,許多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能經常保持飽滿的精神和生活信心,與內啡呔效應有關。生理學上的這種解釋與1980年美國學者迪什曼***RK. DISHMAN***所做心理實驗的結果是一致的。他發現進行體育活動***慢跑、游泳、自行車、力量訓練等***對於抑鬱症的治癒率達85%,於焦慮症的治癒率達60%,對於化學藥有依賴性的治癒率達45%。

  三、心理健康教育對體育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轉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態度、情感、意志,推動他們進行各種體育學習活動,激發他們自覺進行體育運動和養成終身體育運動的習慣。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改善在體育教育中出現的各種不良心理狀態,排除心理困擾,糾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礙,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品質,確保體育運動的正常、順利進行。

  四、大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的宗旨

  根據新的學校體育教育的總目標,參考學生心理品質培養的整體要求,結合體育對學生的心理效能,確定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總的宗旨是通過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促進學生心理生活的健康和諧,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完善與充實,達成普遍意義上生活質量的提高,真正實現體育“心靈”與“軀體”本質功能互為一體的教育與養成作用。具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

  培養學生積極、合理、健康的自我認知,提高知覺和反應的敏感性,提高自信心;提高社會的交往與溝通能力,培養和諧、理性的人際關係;培養有社會意義的競爭、合作、團隊、領導、生態等意識和觀念,提高學生健康的社會健康心理能力;塑造優良的意志品質和耐挫力,提高學生的意志力;培養健康的學習心理,發展學生理性和穩定的情緒,提高情緒的自控力;培養學生持續的進取精神,發掘生活體育潛能,培養自我心理療治調適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旨在培養和健全學生自尊自信、忍耐堅強、開拓進取、沉著果敢、勤奮踏實、公正誠實、體諒友善、互助合作、責任心強、善於思考、樂觀、理智等品質,促進個性完善與人格健全,預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質。教育途徑有:寓於嚴密的體育組織教學之中;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部分來抓,與體育德育教育觸為一體;結合體育教材特點;發揮體育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作用;通過學生自我心理活動與體驗來教育、培養。方法有說服法、鍛鍊體系競賽法、課堂教法。

  五、體育與心理教育的綜合運用

  ***一***體育心理諮詢。

  諮詢的形式有會見、電話、書信等多種。有的學生存在生活中的困惑、成長過程中的煩惱,或者來自家庭中父母不和所帶來的痛苦,這些深層次心理問題難以在心理課、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得以解決,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在運動中體會成功和失敗的酸甜苦辣,在運動中減輕心理負擔,同時也可以求助於體育心理諮詢。體育心理學教師應本著為學生保密、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做學生的密友,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二***體育心理檔案。

  在學生剛入學時施行一些心理測試,如情緒穩定性測試,性格測試、自我概念測試等。通過這些測試,瞭解學生的基本狀況及個體差異,為學生設立心理檔案,並根據測試結果將學生中情緒不穩定、性格存在偏頗、過於抑鬱、自我概念極低的學生篩選出來,進行特別的輔導,使他們儘快迴歸正常行列。

  ***三***心理協作小組。

  由學生自發組成,在課餘時間交流和閱讀心理學科普書籍,就各自感興趣的話題在電話或網路上溝通。一致存在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求助於體育心理學教師。組內成員以幫助與被幫助的方式進行疏導,交談的話題不設邊界,自由、廣泛而富有開放性,以學生自己的方式關注和解決自身問題。

  ***四***體育心理資詢室。

  體育教學部門成立專門的體育心理諮詢室,接受學生的心理諮詢,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心理知識,強化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心理輔導站。

  建立體育教研室與心理輔導中心聯接體系,用運動方法和語言暗示疏導學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輔導站,並對部分學生***心理障礙明顯者***建立個人運動處方,“對症下藥”。

  ***六***改進教學方法。

  將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入體育教學,使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體育教學內容方面安排適當的課時,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實踐和理論的相關教學。

  六、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心理素質教育是以發展學生健全個性心理素質為目標的教育。當代的大學教育,個性化心理素質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體育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對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身心健康、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適合當代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要,它對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體育心理素質教育還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意義,它是一種超越了的學校體育教育,是一種面向社會的教育。我們希望體育心理素質教育能夠像基本的健康教育或基本的素質教育一樣,在我們當代的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隆瑞,粱向陽.體育社會學報.人民體育出版社.

  [2]皮連生.教學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習季瀏,朱學雷.體育社會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網路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論文
相關知識
體育與心理健康論文
幼教教育與心理健康論文
淺析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論文
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有關挫折與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論文
情緒與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論文
論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論文
網路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