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教育不公平現象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9日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我國高等教育不公平現象及原因》

  摘 要:列舉了目前我國由於區域、階層差距及政策等原因,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種種不公平現象。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出現不公平現象的教育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原因,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視,大力推進教育公平。

  關鍵詞:高等教育;不公平;現象;原因

  中圖分類號:G46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2***23-0144-02

  一、引言

  教育公平主要體現為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方面。教育權利平等是指公民不論民族、性別、出身和宗教信仰等,都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機會均等是指先天條件相同的個體,應獲得相等的教育待遇和機會。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延伸。雖然我國立法上已實現了教育權利平等,但由於區域、階層差距及政策等原因,我國並未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因此,在未實現教育均等的情況下,即使從立法上實現了教育權利平等,也無法體現教育公平,反映在高等教育領域也同樣如此。

  二、我國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現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其整體水平和入學率都有了極大提高。但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問題也凸顯出來,並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區域差距

  高等教育的區域不公平現象主要表現為高校分佈、投入、入學率和錄取率等方面。在經濟發達地區不僅集中了大部分的“985大學”和“211大學”等重點大學,而且非重點高校的數量也不少。據統計,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高校數佔全國高校總數的47.8%,而西部欠發達地區僅擁有全國高校的18.9%。與之相對應的,生活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由於其地域的優勢,所擁有的高校錄取率和入學率遠遠高於經濟欠發達地區,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遠遠大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經濟發達地區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掠奪,導致最優質的教育設施、師資力量、管理等高等教育資源向經濟發達地區的重點高校流動和集中,從而無形中拉大了高校之間的差距,擴大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2.城鄉差距和階層差距

  由於我國曆史、經濟、文化和政策因素的影響,農村學生接受教育資源、教育資訊遠遠少於城市學生,農村教育設施、教育質量和條件遠遠比城市差,農村學生學習成績遠遠比城市學生差,而在參加高考時,同樣的考題和錄取分數顯然對農村學生是不公平的。歷年的高考招生情況就能說明城鄉學生入學率的差距和高等教育對城鄉學生產生的這種不公平現象。例如近年來考入北大、清華的農村大學生只佔15%左右,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均低於30%。但是農村人口占據了我國人口的絕大部分,顯然農村學生入學率以及入學的人數遠遠低於城市學生。雖然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但真正的“大眾”即農村學生和弱勢群體的絕大部分卻仍處於高等教育的邊緣,這就意味著城鄉出生不同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不同的。

  3.高校收費制度的不公平

  2003 年,我國高等教育開始邁入了大眾化教育的階段,由國家投資培養大學生完全轉變為學生自費上大學。但學費過高和學費漲得過快的問題也引發了高等教育不公平現象的產生。例如,從1995年到2005年,大學生人均學費從800元左右上漲到5 000~6 000元左右,再加上基本生活費和其他的開支,每個大學生平均每年費用在萬元以上。而許多大學,特別是重點大學的收費標準,還遠高於每年一萬元這個標準。據統計,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年平均純收入為9 422元,農民年平均純收入為2936元。按此計算,四年的大學學費至少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純收入。面對如此沉重的學費負擔,城鎮居民可能會選擇降低生活成本和生活品質去培養一個大學生,而貧困家庭的子女因為交不起學費只有兩種選擇: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或者選擇農林、地礦、石油、師範等一些收費相對較低的高校或專業就讀,這種收費制度的不公平使考生在分數面前喪失了平等和公平。

  三、我國產生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教育公平不僅是一個教育領域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僅受到教育內部因素的影響,也受到教育系統外部因素的制約。

  ***一***教育系統外部原因

  1.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我國政府曾提出,在20世紀末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但據統計,至2000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為2.187%;2003年,這一比例達到了3.128%,但仍然未達到4%的目標。到2004年,這一比例卻下降為2.179%。而世界上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的平均水平是5%,可以說我國是世界上教育投入佔GDP比例極低的少數國家之一。顯然這種教育低投入水平既與我國高等教育的需求不相適應,也與我國GDP的增長不成比例。目前我國教育機會不均等,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教育投入不足有直接的關係。

  2.教育資源供不應求,公平與效率難以兼顧

  教育既有效率的功能,又有公平的功能。教育作為一種生產人力資本的經濟活動,其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同時,教育又是一項需要大量經費投入的培養人的活動,在投入為一定的情況下,存在教育資源分配的效率問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教育效率應當優先。但從教育本身的屬性和社會功能來看,教育公平應該放在首位。但由於我國教育資源有限,教育供給遠遠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教育文化需求,教育資源供不應求,從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公平問題產生。

  3.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主要由國家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但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差距,各地方財政對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和經濟支援能力極不平衡,造成各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也極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的財政為當地高校提供大量的教育投入,幫助高校改善教育設施、教學條件和環境,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高校與經濟形成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反之,經濟不發達地區,由於當地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夠,導致高校的教育資源有限,教學條件和環境相對較差,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阻礙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低質量反過來又制約和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高校與經濟形成相互制約的惡性迴圈。

  4.城鄉發展水平的差距

  目前國家和地方財政對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的設施、師資力量、條件和環境與城市有很大的差距,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要遠遠落後於城市,大部分農村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差,在競爭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中處於劣勢,大部分農村孩子都在高考中落榜。加之“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地區又開始盛行,有些農村家長甚至認為讀書又費時又費錢,孩子讀完高中反正考不上大學,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掙錢。因此,很多農村孩子往往在初中甚至小學階段就輟學在家或外出打工。據統計,有80%左右的農村適齡孩子都沒能參加高考,導致農村孩子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大降低,城鄉基礎教育發展的這種不公平直接延續到了高等教育。

  5.家庭狀況、文化背景的影響

  一些家庭的經濟困難也成了阻礙實現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費用過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孩子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很多農村家庭和貧困家庭對高等教育的費用望而生畏,因難以維持子女正常的學費和學習開支,而使子女被迫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父母的文化素質也是家庭背景中的重要因素,不同家庭出身的學生學業成功機會不均等。據調查,全日制大學中家長學歷在大學畢業以上的佔56.9%,而家長學歷為初中及以下的僅佔11.8%。

  ***二***教育系統內部原因

  1.管理制度的不合理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對各類高校進行管理時,將高校劃分為幾個不同的等級,如“重點大學”和“非重點大學”。國家財政在對高等教育進行教育經費投入的時候,往往會考慮到這種人為的等級劃分,對那些“重點大學”會投入更多的教育經費,教育政策也有所傾斜。從而“重點大學”在師資力量、教學設施、教學環境、教學質量等多方面都遠遠強於“非重點大學”,學生接受“重點大學”和“非重點大學”的教育質量大為不同,導致其就業機會大不一樣,甚至未來的成功機率也相差懸殊,這就造成了等級不同的高校這種競爭的不公平性。因此,學生家長總是想方設法讓其子女進入“重點大學”,導致了“資源尋租”、“擇校熱”,甚至“賣考分”等有損教育公平行為的產生,人為地製造了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不公平。

  2.招生制度不合理

  我國高校的招生制度是實行分省統一錄取制度,由各省根據所分配的名額及考生志願,以高考分數作為標準從高到低錄取。但各省的招生名額並不是依據考生人數或當地常駐人口數按比例來分配的,而是依據“高校向其所在地省市錄取較多名額”和“優先照顧城市考生”的原則分配的。這種傾斜的高考招生制度,使高校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其考生低分數線,卻高錄取率,而高考大省、生源大省的考生高分數線,卻低錄取率,這就導致了考生在入學機會和選擇高校上的不公平,這顯然有悖於考試公平和教育公平原則。

  3.教育腐敗加劇不公平

  目前由於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有限,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時,由於在高等教育的部分領域中實行了市場化和產業化運作方式,高校的自主權、招生權和管理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國家和社會對高校的制約和監督制度不夠完善,導致了一些高校和教育部門產生了追求經濟利益的腐敗行為,如在高校招生中實施“保送生”、“特長生”和“優秀學生幹部”等加分制度時,由於缺乏嚴格有效的監督管理,一些高校和強權人物通過特權或權錢交易攫取短缺的高等教育資源,這些腐敗行為加劇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導致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高等教育不公平現象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注的問題之一,這種現象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日漸凸顯,與我國提出的進入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極不相稱。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和受教育程度直接影響國家的文明程序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無論從現實還是長遠來看,高等教育不公平現象已到了亟須解決的地步。

  參考文獻:

  [1] 陳陽.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問題審視及對策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2***:27-29.

  [2] 劉雯.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探析[J].中國市場,2007,***31***:763-764.

  [3] 曾琴.淺析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公平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7***.

  [4] 殷紅霞.城鄉家庭相對成本視角下的教育公平問題[J].教育科學,2006,***4***:1-4.

  [5] 夏心軍.對教育公平的再認識[J].教育學報,2005,***3***:59-63.

  [6] 汪立瓊.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評[J].江蘇高教,2006,***2***:21-23.

  [7] 劉曉.構建以公平為目標的教育政策[J].教育與職業,2005,***13***:4-7.

  篇二

  《教育不公平現象研究及對策》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本文試圖從教育資源配置、教師待遇、學生受教育權利不公平等方面展開,對教育不公平問題進行探討,並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教育公平;學生權利;教師待遇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一個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在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促進教育公平是一項具有全域性性、戰略性的任務,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追求的堅定不移的目標。當今社會,教育雖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教育不公平現象也湧現出來。

  1對教育公平的認識

  英國的埃維茨認為:教育公平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涵義:第一,每一個人,不論其先天獲得的潛在能力如何,都應當享受均等的教育資源,所有的學校都應該標化。第二,每一個兒童,不論其生活社會背景如何,對智力商數相同的兒童採取同樣的教育態度。第三,對於他們不利兒童不僅要採取相同的教育態度,而且要採取“積極差別待遇措施”。筆者認為,教育公平就是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平等的享受一切教育待遇。教育公平在現代化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我國現代社會教育的不公平現象

  2.1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

  當前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要明顯優於經濟落後地區,在一些山區,還有很多失學兒童。在師資上,資源配置不合理,許多優秀的老師不願意呆在落後學校,都想著辦法往待遇高的學校調,導致了好學校的優秀老師流失,而普通學校的老師根本就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雖然現在國家出臺了“教師輪流制”政策,但這種“名校”熱還依然存在。按理說每個學生都享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權利,可在社會上有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之分,重點學校是國家重點培養的物件,教學質量也是最優秀的,這就導致了很多富人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重點大學,“走後門”、拉關係、送禮等。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導致了很多的學生只願意留在東部,西部很多的學校都招不滿學生。

  2.2教師待遇不公平

  教師的待遇,由於各個地區的經濟差異,造成了各個地區老師工資待遇的差異,農村地區的教師工資明顯要低於城市的老師,儘管他們教書的內容是一樣的,付出的勞動也是一樣的。現在實施了績效考核制度,雖然保障了老師利益的公平,但是也出現了另外一些不公平。例如老師同樣的付出,但是因為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導致了整個班級的成績不優秀,那麼老師的工資也會不一樣,這其實是不公平的。

  2.3學生受教育權利不平等

  每個學生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但是由於每個學生的社會生活背景不同,導致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利的不平等。由於貧富懸殊,有錢有勢人家的孩子受教育的質量明顯要高於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在我國的偏遠的山區,有很多的適齡兒童還失學在家,女孩子根本就不接受教育,其實每個孩子都應該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

  3教育不公平現象的原因

  3.1收入水平差異導致教育失衡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教育不公平現象屬於上層建築,所以經濟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受教育的好壞。一個經濟好的家庭,給孩子提供的必然是最優秀的教育,他們會把孩子送往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好的學校;而收入一般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入普通的學校就讀,貧困的家庭甚至都沒有能力供孩子上學。例如進入私立學校的費用是非常昂貴的,但是孩子在那裡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夠比別的同齡孩子更早得學會獨立生活,學會外語,接觸更多的知識。其實這在無形之中就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3.2觀念偏差導致教育不公平

  當今社會,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化教育,“讀書無用論”成了人們的口頭談,人們更多的認為只有重點大學出來的孩子才能真正的成才,才能真正的“功成名就”,這就導致了國家對重點大學的投入過多,師資強、設施好,而地方的院校就設施一般,師資一般,畢竟在重點大學上學的孩子只是所有大學生的1/3,這樣的教育也是不公平的。

  3.3教育“腐敗現象”導致教育不公平

  教育本應該是一片淨土,但是近幾年來,學校已經不知不覺的染上了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教育腐敗現象隨處可見。例如:前幾天在江蘇衛視上的一則新聞,一家長為了能讓孩子進入名校,花30萬買了學校的特招名額。在學校裡,有的老師為了獲得額外利益,在學生幹部、三好學生方面都可以走特殊的形式。這樣的教育不公平現象是隨處可見的。在考研上、報送上,老師們首先考慮的都是和自己有利益關係的人或自己的親人。

  4解決教育不公平現象的一些措施

  4.1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我國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快於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在這樣有限的教育資源配置中,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例如在我國財政教育經費的撥款中,高校的撥款增長最快,其次是高中,義務教育最少。我們有必要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支援力度,尤其是加大對義務教育和弱勢群體的專項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增加經常性專項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力量,由國家遵循公平原則,對教育資源統籌規劃,合理配置,逐漸的縮小中西部地區的差異,使中西部地區的孩子、老師都能享受公平的待遇。

  4.2完善教育政策法規,保障公民教育權益

  目前的教育政策法規雖然對於公民受教育的權利給予了保證,但是這些法律尚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當務之急是完善有關教育法律體系,加強程式性規範,增強可操作性。必須儘快解決這些與教育公平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構建適合國情的教育法律體系。另外應加強執法力度,適當增加對侵犯公民受教育權的司法干預。

  4.3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構建和諧的校園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只有為人師表,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師要充分的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對於他們在學習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給予及時的幫助,這樣才有助於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思想就看他所受到的教育思想,如果教師的素質高,在校園裡沒有不公平現象,教師給學生灌輸的是健康的思想,那麼這樣就能減少甚至有可能徹底杜絕不公平的現象的發生,校園和諧了,那麼勢必會帶動整個社會的和諧。

  總之,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支柱,教育公平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只要我們沿著正確方向一步步前進,要著眼於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定信念,不畏艱難,從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問題一定會得到妥善解決的。

  參考文獻

  [1]王珊.教育公平問題淺談[J].現代閱讀,2010.8***8***.

  [2]嚴從根.近五年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展研究新進展[J].江蘇教育研究.

  [3]李永成.教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公平面臨問題及對策[J].新論視窗.中學教學.
 

小學三好學生的事蹟範文
義務教育探討論文
相關知識
試析教育不公平現象的論文
社會不公平現象論文
淺析教育現象的論文
與教育公平相關的論文
論現代教育與網路發展的論文
教育心理學相關的論文
教育學原理課程的論文
教育學基礎相關的論文
教育學原理方面的論文
探討教育與經濟關係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