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精彩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論語》的前四篇,都是來講解孔子學問之道,而論語公冶長篇不同於前四篇,加入了具體事例,師徒之間的討論,使語錄體充滿生機。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篇一

  《論語》的前四篇,都是來講解孔子學問之道,對其思想核心“仁”的理論闡釋,而本篇不同於前四篇,加入了具體事例,師徒之間的討論,使語錄體充滿生機。

  孔子的學問之道,多以用為主,而不是侃侃而談,紙上談兵,文中事例對於學生都是有著教育意義的。

  本篇中包含有孔子嫁女,孔子對於弟-子、他人的評價,來對於德行的肯定與批判,在對和對弟-子的交談中,也吐露出孔子心中的最終理想。

  從孔子嫁女中,可見孔子對人人才的認定,不在於外在,而在於內在是否有德。雖然隻言片語中很難看到孔子所選女婿全貌,但從孔子的標準來看,此人應該是品德高尚之人。

  孔子對於眾弟-子及他人的評價中,或有讚揚,或有批評,比如孔子肯定冉雍的仁德,而否定浮華的言語;漆彫開對於仕的謙虛,孔子欣慰不已;孔子對於子路忠誠的肯定,對於其好勇的否定;對於申棖慾望過多的批判等等,都是從弟-子為人處事的現實中肯定他所弘揚的“仁”,也說明了 “仁”的標準是多麼嚴苛,非常人之所及。

  孔子在和弟-子顏淵、子路一起談論志向時,孔子的主要目的還是考察他二人的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子路之志,合乎義——有財富而與人共之;顔淵之志,合乎善;孔子的志向最接近於“仁德”。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者使其安逸,朋友相互信任,少年能夠得到關懷。”這便是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的不同常人之處。在當世有高尚地位的他,仍然懷著一顆謙恭的心,言傳身教,來教導學生,引導學生,他的人格魅力永遠影響著每一代人。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篇二

  我讀的是《公冶長篇》,《公冶長篇》共有28篇。

  其中還包括著些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圬不可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等。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圬不可也: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麼了,糞土一樣的牆壁不能再粉刷了。比如:一個人他整天悠哉樂哉,無所事事,別人再怎麼說他,也是無濟於事。

  聽其言而觀其行: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判斷一個人要用正確的方法,就是按照“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句話。

  這是一個 應試教育的時代,很多學生和讀者看《論語》都是帶著很強的功利性,有的是為了迎合教育改革浪潮的趨勢而讀的,有的是為了將來展現自己的知識淵博而讀,有的是為了安居樂業,修身養性而讀。。。不管當代人是出於怎樣的初衷來讀《論語》,既然它在穿越時空隧道時能經過焚書坑儒及清代的文-字-獄,從而成為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就足以證明了《論語》在當代仍然具有可讀性和必讀性。

  《論語》這本書分有20篇,其中,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公冶長篇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長。這裡簡單地陳述下本人《論語之里仁》的讀後感。

  我讀《論語之里仁》印象較深的詞句有: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白話解:孔子說:「古人不隨便說話,因為恐怕說了不能做到,是一件可恥的事。」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白話解:孔子說:「君子對自己想要說的話,相當慎重,顯露出有點遲鈍的樣子,做起事來卻十分勤快敏捷。」我是個心直口快的人,經常愛和別人開玩笑。我自己可能平時沒太注意,以為看玩笑能活躍氣氛,增進友誼。同時不經意間我也經常隨便應允某人的要求請求,事後又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我常常責備自己這個不好的習慣,卻不知常說話不算數的惡果將給人不信任感,是種非君子的可恥行為!從此刻起,一定改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白話解:孔子說:「服侍父母,如父母有過錯時,應當委婉勸諫,父母不接受時,應當照常保持恭敬的心,不可以違逆不孝,等待機會再行勸諫,雖然如此憂心操勞,內心一點怨恨也沒有。這點沒做到還是我性格的原因,我是個直腸子的人,有什麼說什麼。記得高考報志願時,我打算去北方,或者離家遠有雪的地方。但是父母堅決不同意。她們的理由是北方不但在環境,飲食,語言方面的不同,而且一個人出門在外無依無靠,使他們不放心。叛逆的我和他們吵起來,還以不吃飯抗拒,不搭理父母。。。現在想想當時挺傻的,餓的是自己,又鬧得父母愁眉不展,身心煩躁。如果我等到父母心平氣和時再和他們交談,認真地做規劃,在家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動他們,也許現在的我早就如願以償地站在北方的雪地裡看飄雪,打雪仗。。。。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白話解甲:孔子說:「如果能在早上聽聞『人生大道』,就算是晚上死了,也了無遺憾!」這是一種對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裡,很多人即使明白了人生大道或者從錯誤中醒悟了,但是趨於愛面子的壞毛病,還是不肯低頭認錯。甚至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從而離真善美越來越遠。。。

  論語八佾讀後感篇三

  《論語》八佾篇,通篇都與禮儀相關,讀起來似乎與現在相隔甚遠,且以現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頑固,而難以變通。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禮儀的重要性。雖然隨著時間之變遷很多禮儀已經被忘卻所產生的內涵,而變成形式,但是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切需要禮儀進行規矩,社會才會秩序井然。創新固然好,所有社會的進步都是需要不斷地創新進行完成的。似乎看來禮儀也就是形式,與創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創新能被社會所認可必須是符合常規,符合道德,也不能違背禮儀之內涵。

  需要說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禮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禮,它的意義是非常廣泛的,它超越了現在法律所涵蓋的範圍,它規範了人與人之間的準則,如父子之間,君臣之間,朋友之間,長幼之間等,同時也規範了國家運作的種種制度。

  本篇中林放問禮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說的禮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瑣的儀式,禮的外表則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產物。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正朔是天子頒佈的,昭示著天下還有國君,告朔是諸侯履行的,昭示著天下還有親人,這是禮制最重要的部分。雖然現在只剩下餼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還是能夠去昭示禮儀的內涵,讓人們想起此種禮儀的內涵,對世人還是有啟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為形式而去進行敷衍,應該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內涵。這種只存在形式的禮,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於社會的規範。

  因而在學習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們所學所做的內涵,要在形式中新增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內涵。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之交友
論語詮解讀後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相關知識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精彩範文
論語讀後感精選範文
紅樓夢讀後感精選範文兩篇
紅樓夢讀後感精選範文兩篇
草房子讀後感精選範文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精選範文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範文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精選範文
昆蟲記讀後感精選範文
紅樓夢讀後感精選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