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學課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從哲學門創立至今,北大哲學系已有百年曆史。哲學之於中國不只是一門學科,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引入了一種新的思考維度。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讀完了<北大哲學課>的第一章"諸子百家"後,很受啟發。

  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史,起至周公的"禮以分,樂以和",終至韓非子的"宋人酤酒,惡犬酒酸",其中包含了古代哲學諸子百家的演變史。從以"禮"為儒家奠下基礎的周公,到唯物主義的管仲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富神祕色彩的老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儒家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習於孔子孫子的亞聖之孟子,與儒家相抗衡的墨家的墨子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兼愛主義的莊子庖丁解牛,莊子主張"合同異"的好朋友惠施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為大同異,與"合同異"相對的"離堅白"的公孫龍白馬非馬,病人非人,陰陽家的鄒衍五行生勝,擺脫了天命論的儒家"神童"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至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法之為道,前苦而長利;仁之為道,前樂而後窮,反映了古代學者因愛國之心切而創立的各個治國安邦之道。

  以下就說說我印象最深的幾位思想家:

  1. 管仲約723 B.C所說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與美國20世紀中馬斯洛說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差了近3000年,得到的結論–滿足基本需求再追求更高層次 - 卻是很接近的!管仲是以君主治國的角度看問題而Maslow是以僱主管理員工的角度看問題。不否認Maslow的理論相對來說還是有很多優勢,譬如,更結構化,作為現在社會理論也意味著更易於付諸實踐,但是相隔2700年的管仲與馬斯洛所言相似之處仍然驚人。

  2. 老子,是自幼以來感覺最玄的一位。更糟的是,新加坡常常出現那種"街頭道教",加上後人描述老子時常常賦予一種神祕玄虛色彩,所以我對老子的印象一直都是一個江湖騙子的感覺。所以始終不明白為何一提起<道德經>爸爸總是呈現一副通常只留給毛主席的敬畏的表情。現在懂了。孔子向老子請教"禮"後就把老子比喻成一條龍,以表神聖和尊敬。<道德經>也續成為戰國時期其時諸子所共仰的著作。雖然讀起來還是特別地難懂、似是而非,但是老子的"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讓我覺得非常有道理。老子認為繁多社會問題都是因執政者私慾的沿伸而造成的即"有為",像戰爭、增收納稅等,就有很多近代例子證明了老子的上述觀點。

  3. 曾子,是<論語>裡常見的一個人物,<孝經>的主角。本來不覺得他有什麼特別,就是<論語>戲碼頻繁,但知道他是24孝裡"齧指痛心"的主角,加上"君子成人之美"是出自他口中之後,我對他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齧指痛心"說的是曾子幼時因田地裡鋤瓜不慎剷斷了瓜根被他爸爸用棍子打到在地,接著他爬起來後竟問他爸爸"你有木有累壞自己?"然後還彈琴唱歌表示身體安康,於是就有了孔子以瞽瞍和舜的故事為批評:從前瞽瞍有個兒子叫舜,瞽瞍因不滿舜犯事,提起棍子而打之,小棰舜則待過,大杖則逃走,若委身以待暴恐,萬一被父親打死了,豈不是讓父親犯了謀殺罪,為此而不孝?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這就是所謂的愚孝吧。

  4. 墨子主張以能力與賢得去判斷一個人是否可用,顛覆了多數當權者"任人唯親"的做法。與儒家不同,墨家注重事物的前因後果,不在乎當事人的動機。對比儒家,墨家思想似乎與現代社會更具相應性,尤其現代社會層次的結構不像在君主統治時那麼貴賤分明。少了君臣之"禮",貴族與平民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更仔細地,誰有了金錢,誰就是新的貴族。比方說"馬爾他騎士"、"俄羅斯爵位"、"馬來西亞datuk"等封號都可以用金錢購得。對此,只要人與人之間依然存在著私慾,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即"一同天下之義",與現代共產主義相同,顯然是永遠不會實現的。

  5. 荀子的思想比墨子更接近現代社會思想,尤其是"人定勝天"等否認天命論的說法。這與孔子的天命論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有著巨大的區別。與墨子不同,荀子認為"禮"在調節社會上覆雜的人際關係是至關重要的。他認為"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人人都得遵之,無一例外。此外,荀子的"不積跬步,無以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生動有趣,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讀畢,很明顯的,當時的君王僱用的思想家首先必須符合他們本身的觀點。與眾相同的是,君王們都對興邦延後有著濃郁的興趣。因此,毫無科學根據的陰陽學與代表人物陰陽學家鄒衍以輕鬆易懂、神祕誘人的學說吸引了眾君王的目光,以致有生之年名利雙收。然,中國之所以有漢、唐、清等盛世,歷史上必須首先歸功於助嬴政一統天下、文字、言語、貨幣的法家,其次才是指引漢武帝、唐太宗、康乾等實施仁政的儒家。經幾千年的改朝換代,至清政府打下蒙古高原與東北地域,中國領土才能在丟失外蒙與臺灣後仍如此遼闊壯大。

  範文2

  《北大哲學課》共有八篇組成,它們的主題依次為:“認識自己”、“以平常心坦然處世”、“讓心中充滿陽光”、“人生的價值在於拼搏”、“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培養美好的品性”、“給心靈留下一片自由的空間”、“享受當下的美好人生”。北京大學是一所屹立百年的高等學府,自1898年京師大學堂建立以來,她見證了中國近百年風雲變幻的歷史。北大的哲學精神和人文氣質不是物質的留傳,而是一種靈魂的塑造和遠播。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傳承和發揚著北大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內涵,也彰顯著自身與眾不同的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它們廣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與莊嚴無畏的思想,像一盞盞明燈,點亮我們的心靈,也照亮我們未來的道路。他們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勤奮、寬容、克己,等等。當然最重要的是北大人經過幾年、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思考而歸納出的人生哲理。

  讀了《北大哲學課》後,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三篇《讓心中充滿陽光》。本篇共分三章:“不抱怨地生活”、“知足才能常樂”、“保持陽光心態”。書中引用羅曼·羅蘭的話“只有將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文章中指出,人生在世,並不是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徒勞有功的。當一個人開始抱怨的時候,他想到的只是自己如何的不幸,造成如今的悲慘結果,越想越傷心,越想越生氣,當這種情緒不斷蔓延的時候,就再也沒有餘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比如抱怨生活條件不佳,不僅不能對改善生活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影響到為自己創造更好條件的機會和時間。怨天尤人不如改變心態。苦難永遠不會因為人的暴躁而消失,當我們苦悶的時候,可以嘗試著放鬆自己的心情,暗示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上。充滿信心,昂首挺胸地迎接生活的挑戰這是打勝仗的前提條件。

  只要我們換個視角,就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不要抱怨,因為人生沒有絕對的公平。要在我們能力範圍內,儘可能的做我們應該做的事。別把抱怨當成習慣。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空,從空曠中走來,向空曠中走去,最後的結果是四大皆空。所以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也沒有什麼放不下的物。況且,人生的歡樂那麼少,時間那麼短,人生的苦難那麼深,該憂愁的事那麼多,又何苦把自己捆綁在世俗的小事中?要知道浮華過後的樸素才是真正的甘甜。在逆境中的抱怨,等於遺棄幸運。我們應該悅納生活中的不順心。學會知足,珍惜擁有,才會得到更多。保持陽光的心態。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失意或悲傷的事情時,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對一些事念念不忘,不但於事無補,還會佔據快樂的時光。只有讓它們徹底遠離我們的心靈,我們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樂趣,才能走出陰影,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中。這樣,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人生的旅途原來是可以輕鬆的、自由的、愉快的。

  心中充滿陽光,人生如茶,沸水一沏,茶香四溢。心中充滿陽光,人生如棋。人的一生都在同命運下棋,不是你操縱命運,便是命運操縱你,戰勝命運要有耐心,要有信心,你必須竭盡全力給自己創造機會。也許你的命運之棋步步皆輸,你也無須悲觀,堅持著走下去,哪怕只剩一門炮,你仍有機會打它的悶宮。心中充滿陽光,人生如旅行。人生如一次長長的旅行,旅行中有坦途也有彎路,你得以平靜的心態面對每一天,挑戰自我,執著向前,一如既往地朝著目的地走下去。當你到達終點站顧卻來徑時,才發現人生的旅途有喜有憂,有笑有淚,甚至得少失多,而這一切已構成了你生命旅程的全部。心中充滿陽光,人生如一本書。人生是一本難寫的書,你就是再富有情感,也難以料想未來的墨跡留於何處。可你不寫不行,於是你的每一天都是一篇文章,而且體裁各異,一頁頁驀然將你的生命包圍,鑄成了你的生活。聰明者會在每一頁寫出不朽的詩文,怠惰者卻把太好的青春賬簿塗抹一通,一無所獲。不必強求別人的賞識,最重要的是寫下無憾的人生。心中充滿陽光,人生可用尺量。這把尺在自己心中,心靜則尺平,心明則尺準。這把尺度量著人生的軌跡和一言一行。量人時不要失之過嚴,量己時不要疏於過寬。“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持平這把尺子,必有堂堂正正的人生。

  讓自己的心中充滿陽光,沒有一個心靈黑暗的人會走到未來。我們不要去相信幸運,幸運只是上帝流離的眼神,只會留給寵兒們。可我們不是,我們只是自己,當我們心中充滿陽光時,我們會變得不可戰勝、光芒萬丈。 讓心中充滿陽光,充滿希望,充滿快樂,人站在同一地方,太陽是有起有落的。但在人的心中,只要你願意,心中的太陽是永遠不會損落的。心中的太陽不損落,心中就會永遠充滿著陽光,永遠充滿著希望,永遠充滿著快樂。在人的一生中,有順境,也有逆境。有成就,也有挫折。有經濟好的時候,也有經濟困頓的時候。在對立的兩個方面中,因人對其的態度不同,則發展方向不同。如果你認為生活總是充滿希望的,你就會振作精神,繼續前進。如果你認為生活就是這樣一個黑暗的世界,你就會走向絕望,裹足不前。

  讓心中始終充滿陽光,對生活充滿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只要心中充滿陽光 ,即使我們遇到太多的坎坷,我們的人生也會樂觀向上,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只要心中充滿陽光,即使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我們也會想到更多讓人開心的事,快樂過好每一天。只要心中充滿陽光,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我們會更多地發現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只要心中充滿陽光,即使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我們的心靈也會得到淨化,我們的心胸會不斷開闊,寬容地對待每一個人。只要心中充滿陽光,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

  總之,讀《北大哲學課》使我受益匪淺,書中擷取了許多北大先哲的精彩言論、真實的人生經歷,並結合大量生動深刻的故事,詳盡地闡述了北大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體現了北大人身上所具有的獨特智慧、博大、厚重與堅強。閱讀本書,如同聆聽大師們的諄諄教誨,汲取其人生經驗和智慧,學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真有讀她千遍也不厭的感覺,讓我懂得心中要充滿陽光。出世做人,入世做事。簡簡單單、踏踏實實、平平淡淡、快快樂樂……

  範文3

  寒假前,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會議,我很震撼!從那裡我看到了鄭州中學人才濟濟,藏龍臥虎,一位位發言的教師無論是在業務能力上還是班級管理上都是那麼的優秀和出色。更可貴的是從他們身上看到一種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我,善於突破自我的決心和勇氣。我應該努力向他們學習,力爭做一個高校長所倡導的忠誠、進取、創新、和諧的有夢想的鄭中人。最後學校領導還安排我們寒假期間的讀書活動。這正好也是我寒假想做的事情,我正打算充實自己的腦袋,那就要多讀書和讀好書。為了擴充自己的專業知識,更為了建立與國際部教學相適應的中方課程體系,我特地選了一本與自己本專業相關的劉玉民編著的《北大哲學課》來讀。下面,我就簡單的談談自己從此書中獲得的些許體會吧。

  首先談一下我對《北大哲學課》這本書的整體感受。北大曆經滄桑,以其“相容幷包”的風範,將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會貫通,同時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養出了一大批學者,他們對於人生有著獨特的經驗和智慧。此書匯聚了中外哲學大師的思想精華,穿插北大人的生命體悟,不僅是一本哲學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導現代人生活的著作。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書是非常可讀的一本書。

  每本書前面的序言是我必須認真讀的。這本書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代序的。在序言中,馮友蘭先闡釋哲學的含義,他認為哲學就是對於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他還說哲學家必須進行哲學化,就要對於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後有系統地表達他的思想。生活當中的我們雖然不是哲學家,但我們也必須經常反思我們自己。記得在論語中曾讀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他在哲學的功用上強調,哲學是為人類提供獲得更高價值的更為直接的途徑。我記得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是實現人生自我價值的需要。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哲學的探討和學習以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作為政治老師,為此應該好好在這方面下大氣力做好功課,並把這些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未來工作能產生積極影響的哲學思想深入淺出的分享給學生。這也正是我選此書來讀的原因。

  這本書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關於莊子思想的內容。“萬物與我唯一”的莊子以超越貧困的人生,向人們詮釋了真正的自由在於順其自然,展現了他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淨無為的性格特徵。而活在世間的人們大多是不自由的,歸根究底,就是被名利所累。他還提出了人們要想掙脫外界物質條件和自身肉體的束縛,到達精神上絕對自由的境界,其辦法是“坐忘”——徹底地忘掉一切。這也給活在現世的人們指引了一個出路。其實我明白他也不是讓我們什麼也不做,而是讓我們勇敢的開啟名利那把枷鎖,修養身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跟我們眼下所倡導的要做一個有夢想的人的理念不謀而合。”莊周夢蝶”的典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莊子在夢中變成了一隻快樂的蝴蝶,夢醒之後莊子開始懷疑到底是自己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自己。他就是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很難講清楚的但每個人心間都存在著的一個問題,其實莊子只不過借夢和覺來比喻死和生,使人們更多的去思考和感悟人生。

  戰國時期有兩個很著名的辯客,一個是力倡“白馬非馬”的的公孫龍,另一個是主張事實勝於雄辯的鄒衍。一次鄒衍路過趙國,平原君想讓他和公孫龍辯論辯論,看看誰更厲害,誰知鄒衍並不買賬,直接對平原君說,“所謂的辯論,就是區別不同的型別,不想損害;排列不同的概念,不想混淆;闡明自己的觀點,讓別人理解,而不是越辯越迷惘。像這樣的辯論是可以參與的,辯論中勝出的一方能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挫敗的一方也可以繼續追求真理。但用花言巧語來偷換概念,用繁文縟節來做論據,甚至用互相詆譭來吸引別人的辯論,只求咄咄逼人、糾纏不休,讓別人不認輸不罷休,這不僅妨礙了治學的根本道理,還有傷君子風度,我鄒衍是絕不會參與的。”這就是著名的“鄒衍不辨”。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學說,其合理性看到了特殊和一般的差別,但由於他過分誇大這種差別性,而看不見概念反映事物的同一性,這一命題也就成了形而上學詭辯論的代表。我特欣賞公孫龍上面的一番話。生活當中,有些事情,事實勝於雄辯,何必浪費時間和精力與睜著眼睛說瞎話的人徒費口舌呢?這就是說人有的時候只需要保持沉默就行了。但在我們的文化裡,缺失一個面對自己內心沉默的向度,沉默意味我面對自己的內心,我把自己擺平,而我們沒有辦法應對我們內心的沉默。

  這也正是印證了一位評論家一句話,中國人,每個人都不知道幹什麼,但都特關心別人幹什麼。瞭解別人,窺視別人,進入別人的欲求是很旺盛的。像鄒衍這種學術自由也好,個人觀點自由也好,在中國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我們每天不都能在網路上觀看到一場場抹黑別人、洗清自己的喋喋不休的論戰嗎?精力旺盛的人們,停下來吧,該歇歇了,我們只要能夠學會應對自己的內心就好,你不是潘金蓮,你也無需滿世界向別人證明自己的清白。我們也無需抱怨,無需訴求。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時候,整個社會、整個國家將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這本書中有太多的大智慧、大道理,需要自己慢慢地、細細地、反覆地咀嚼和體會,這樣才能更好的提升自我。哲學是一門追求智慧的學問,它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那麼,讓我們一起品讀哲學吧!

不瘋魔不哲學的讀後感
辦公室哲學的書
相關知識
北大哲學課讀後感
不瘋魔不哲學的讀後感
關於藝術哲學的讀後感
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讀後感
成功哲學書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稻盛和夫哲學的讀後感範文
馮友蘭人生哲學的讀後感
我的大學的讀後感範文
課文學弈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