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故事文字版
生活中感動心靈的勵志小故事,一個個平凡普通的成功者的故事,如野花一般芬芳,如月色一樣柔和,如一縷縷春風拂過我們的心田,使我們感動,於細微處滋潤我們的靈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2011年8月7日,61歲的戴安娜·尼亞德將要用60小時,橫渡166公里的佛羅里達海峽。
為保證結果真實,尼亞德沒有穿防寒泳衣。在橫渡過程中,她不能觸碰皮划艇,也不能向後援人員借力。直到尼亞德穿過海岸邊的紅樹林,走上陸地,橫渡才算結束。這片海域常有鯊魚出沒,她卻並未使用防鯊籠防身,有望藉此創下記錄。
漫長的時間,不僅是消耗體力,更有孤獨相隨。尼亞德一邊游泳,一邊思考宇宙本質、永恆、空間和時間等抽象概念,或是唱歌。
尼亞德剛下海時只是微風輕撫,沒想到過兩個小時,海上開始狂風大作。水中風浪的阻力愈發增加,溫度急劇下降。再過一個小時後,右肩膀疼起來,痛感不斷加重。她咬緊牙關,心裡有種決不妥協的信念。
又過了18個小時,哮喘病發作。為了緩解肩痛、便於呼吸,放棄熟悉的自由泳,改用蛙泳。哮喘讓她的呼吸越來越困難,她讓醫生跳入海中,為她戴上呼吸器……
然而,風越來越猛,肩越來越疼,讓她痛苦不堪。與哮喘抗爭了整整11個小時後,大風使尼亞德偏離既定路線,體力幾乎耗盡的她在海中瑟瑟發抖。當地時間8月9日凌晨,與波濤洶湧的佛羅里達海峽搏擊了近30個小時後,尼亞德終因體力不支而登船,放棄橫渡。
當她腳踏海灘,看到美國大陸最南端的標誌物,面對迎接她的記者和“粉絲”,尼亞德掩面而泣。
壯志未酬,但雄心不折,她不僅得到了人們的理解,還贏得了比她想象更為熱烈的歡呼。她那不屈不撓的30個小時,不僅體現了一個老婦人的青春豪情和勇毅精神,也激勵了那些正處於黃金年齡的人們滿懷激情地生活。
篇二
有一位名校碩士畢業的朋友,費盡周章在北京考了公務員,可工資除去房租,吃飯都成問題。為了將來的前途能夠坦蕩一些,他又讀了在職博士。他已經結婚兩年有餘,老婆年紀也不小了,擔心錯過最佳生育期,正在籌劃生孩子。種種情況堆積在一起,讓他倍感壓力。
他吆喝著:“窮死了,窮死了,這樣下去,要下班擺地攤才夠生活。”接著又說:“我想辭職,早知道在北京過得這樣拮据,還不如回沿海老家做點生意。”
最後他歸結為一句話:“唉,讀了這麼多年書,怎麼覺得自己越讀越窮了呢?”
這年頭,一說到工資,總免不了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哀怨之氣。物價高,尤其是房價高,已經讓大部分“80後”成為不得不“啃老”的一代。
人人都嫌自己掙得少,錢不夠花,學歷偏高的人群更是這樣,總覺得拿到手的工資對不起自己將近20年的寒窗苦讀。
對於這個問題,我倒是挺看得開。
一個人若是一直在讀書,沒錢就對了。
學歷和能力也許能幫助我們謀得一份收入還不錯的職位,但畢竟大部分行業都不可能讓我們“發財”,而且凡事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書念得多了,進入的人際圈子也相應提升了層次,導致高學歷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得自己掙的錢太少了。
曾經有人問我:“3年的研究生和3年的工作經驗,哪個更重要。”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顯而易見,研究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和本事去念,而3年的工作經驗,卻是每個工作之後的人早晚會有的。
但是,當你讀了3年研究生步入社會後,以前本科畢業就已經進入工作崗位的人,很可能已經升職加薪,單從“掙錢”這個角度來說,你的起點不一定比他高多少。但你此時的工資,可能會比同期與你進入公司的本科生多那麼一點點。這也算是社會對更高文憑的一種認可和尊重吧。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種階梯是精神和技術層面上的晉升,和金錢並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既然如此,為何都說知識改變命運?
人為什麼要讀書?我是這樣理解的。
第一,建立在基礎教育之上的“讀書”,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中,相對快速地掌握一些僅靠日常經驗不可能掌握的必要生活常識,以及一些解決特定問題的方法。課堂之外的讀書,更是一個人拓展學識、鑽研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提升自己的眼界、開拓自身事業所不可缺少的途徑。一個會讀書的人,能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前人的助力,在精神層次上走得更遠。
如果你要做學問、搞學術研究,那麼這輩子你大概都和書離不開了。如果你去經營生意,讀不讀書本上面的知識,真說不好能有多麼大的影響。因為“經營”本來就是一門實踐才能出真知的學問,再多的紙上談兵也不可能生出金子。
第二,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國家義務教育和高考,實際上讓我們在融入社會之前,有了一個過渡期,同時也是一個分水嶺。
通過高考和高等教育,人們得以在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流動。所以,知識確實能改變命運,卻不能直接帶來金錢。如果你的目的就是想掙錢,那麼你應該早日掌握一門技術,投入掙錢的第一線,而不是念一輩子書。
一個人高尚不高尚,和他的職業沒什麼關係,關鍵看你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
想做學問、搞科研,才應該不停地讀書;若真想掙錢,去經商、創業才是王道,給人打工永遠不可能發財。真要能經營出一個上市公司來,也要有過人的膽識和超出常人的智慧。那一切,跟考了幾張文憑、發表過多少篇論文、讀過多少世界名著可沒有多大的有關係。可有些人本末倒置了,窮還不停地想靠唸書唸到發財,又能有多大的作用。
也許是因為咱們這一代人,從小到大總聽著大人們講“讀書改變命運”的大道理,卻從沒有人告訴我們,讀書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吧。
篇三
蘇格拉底曾經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一個人缺少了夢想這個指路燈,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人生也會變得索然無味。唯有能堅持夢想的人,才能體驗到人生中那份最美好的歷程。
堅持夢想,再多的苦難都不能阻擋前進的步伐。追夢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旅程,追夢的路上會有很多難題與挑戰,只有迎難而進,堅持不放棄,付出的努力才可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堅持夢想,才有機會享受到夢想實現的喜悅。眾所周知,科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枯燥且週期長的辛苦工作。然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其團隊,沉浸於量子世界十餘載,追求小量子裡的大夢想。他們堅持不懈,追求極致,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正是他們夜以繼日的辛勤工作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使他們克服了研究中的種種困難,最終實現了夢想,嚐到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滋味。
堅持夢想,可以讓一個人的意志得到磨鍊,更加堅強。實現夢想對於殘疾人來說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時,追夢的過程也教會了他們頑強地與命運抗爭,使他們擁有了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就在剛剛結束的2015年高考中,來自四川攀枝花的“無臂考生”彭超用雙腳答題,考出了603分的好成績。命運讓他6歲就失去雙臂,可以想象他的生活是多麼艱難,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開始學習用腳來代替手,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與命運抗爭著。為了夢想,他參加高考,花費了比他人更多的汗水,交上了自己滿意的答卷。堅持夢想,每個人都會在追夢的路上受益終身。
堅持夢想需要有一顆為夢想執著追求的心,堅持夢想需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堅持夢想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以苦為樂,把一切磨難當作一種享受,樂觀地看待生活,化夢想為動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夢想,而不是虛度人生。這樣,堅持夢想才不會覺得特別疲憊。
夢是一種慾望,想是一種行動,夢想是夢與想的結晶。懷揣夢想是成功的開始,堅持夢想是成功的通道,實現夢想是成功的結局。
讓我們帶上各自的夢想,一起去享受堅持夢想的快樂旅程!
關於成功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