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成功的故事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9日

  小學的時候都在課本里認識了李四光,那現在你對李四光又瞭解多少呢?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李四光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四光成功的故事篇1

  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裡。怎麼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臥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裡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幹活。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採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採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穫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後來,李四光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官辦小學堂。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學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成為小學堂一位優等生。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祕。

  幾十年來,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並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李四光成功的故事篇2:李四光貧窮讀書的故事

  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裡,後來都乘著雲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捨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後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願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廟裡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一座破廟裡,設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村的學生餬口。

  18***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裡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髮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陳二爹的誇獎。

  爸爸讓他這麼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矇、早出息”的希望。家裡雖然貧寒,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裡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裡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裡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薰得人的鼻孔裡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薰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開啟自己的書包,卻先看油盞裡的燈芯。媽媽在裡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裡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

  李四光成功的故事篇3:李四光生活節儉

  李四光的家鄉是湖北黃岡回龍鎮下張家灣鄉的一個窮山村。他14歲出國留學,憑的是自己勤奮努力得來的成績。李四光先去日本學造船,後去英國學採礦,最後確定以地質學為終身事業,但也付出了不少實際代價。

  在去日本學造船的船上,因為窮,買不起正式的鋪位,只好白天窩在底艙,晚上在船頂過夜。不想受了風寒,大病一場,又因沒錢醫治,落下一個毛病——不能吃肉,一吃就犯病。

  此後他一生與肉絕緣。去英國留學,寫畢業論文時,腿上長了一個膿瘡,也因為既沒錢又沒時間,耽誤了治療,他索性用刮鬍刀片自己把瘡刮掉,腿上落下一個大疤。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簡單。飲食上不沾葷腥。衣著也很不講究,得過且過,甚至補丁摞補丁。李四光去世後,工作人員想找幾樣遺物留下來,找來找去也沒發現什麼像樣的值得儲存的東西。

  李四光身兼多職,但除了必須出席的會議,他從不在類似晚會、紀念性活動這樣的場合露面。他總覺得年歲越大,時間越緊,要儘可能地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有用的地方。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自1962年遷居於此後,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這裡生活、工作、做學問。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參加的小型會議,常在家裡召開;何長工、劉景範等原地質部負責人也常來家中彙報事情,因而一進大門右手那間面積較大的客廳,實際兼具會議室的功能,四周是書櫥和沙發,中間是一張長條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側陳列著許多第四季冰川沉積物的地質標本,多為當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穫。

  其他傢俱則是那個年代留下來的,一個質感陳舊的皮沙發的扶手已經開裂,露出裡面的棉絮。這幾個沙發,還是李四光1950年回國時,在舊貨市場上買的便宜貨,看來年頭更為久遠。客廳的隔壁是辦公室,尚未恢復原樣,但一張大寫字檯是李四光用過的。

  辦公室一端牆上有一塊玻璃黑板,當年地質隊野外作業回來,向李四光彙報時,他常利用黑板做一些講解或佈置,也曾借這塊黑板給科技人員講授地質力學,這大概是多年執教生涯所養成的習慣。值得一提的是,黑板上寫著“鬥私批修”四個粉筆大字。

  李四光有著很深的國學基礎,不光散文寫得好,舊體詩寫得好,即便是地質學的論文,同樣寫得“有聲有色”。他的音樂造詣也相當深厚,尤好小提琴。他在巴黎寫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李回國後曾請音樂家蕭友梅過目提意見。這首提琴曲寫於1920年,在近八十年之後的北大百年校慶的晚會上,第一次得到公開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馬思聰是中國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說法。這首曲譜和李四光在國外常拉的小提琴,都陳列在紀念館裡。

  李四光夫婦在世時,這幢小樓只他們兩人居住。他們去世後,女兒李林一家搬了過來。李林2002年5月31日過世,丈夫鄒承魯也患病在身。一門三院士,已傳為佳話。

  四十多年前,李四光家的小樓,李家南門外那棵有上千年曆史的銀杏樹,以及明朝大太監劉瑾等歷史人物的墓碑,都是周圍頗為扎眼的標誌。如今高樓林立,李四光故居被夾在當中,小樓因年久失修,多少顯得有些殘舊。

  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遊。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成功女人的勵志故事3個
李時珍成功的背景故事
相關知識
李四光成功的故事精選
李嘉誠成功的故事精選
李嘉誠成功的故事優選
名人堅持不懈取得成功的故事精選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精選
名人讀書走向成功的故事精選
關於樹立明確目標獲得成功的故事精選
關於事業成功的故事精選
關於失敗與成功的故事精選
關於失敗後成功的故事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