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成功的背景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想必大家都知道李時珍這個人吧,那麼,你對他成功的故事瞭解多少呢?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李時珍用藥趣事

  有一天,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先後為兩個病情相同的病人開方,待病人走後,他的學生不解地問老師:"剛才兩個人都是發燒怕冷,為什麼你對那個老人用藥輕,而對那個小孩用藥量反而重呢?"

  李時珍笑了笑說:"那個老人已是風燭殘年,他反覆說自己病重難好,回去後必定會多喝藥汁,藥量輕些反倒合適,而那小孩年幼無知,剛才看他煩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藥時想必哭哭鬧鬧、撒撒潑潑,能喂進多少呢?所以藥量自然要大些。俗話說;“十個病人十個樣”,可不能一樣對待啊!"

  成人藥量大、小兒藥量小,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經過李時珍解釋卻趣得合理,這對那些紙上談兵,不懂權變的醫生倒有些啟迪作用。

  篇2:李時珍修正前人本草之誤

  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識到本草"關係頗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訛、遺漏不可枚數",為了糾偏正誤,他不恥下問,虛心向勞動大眾求教;為了考察藥物的形態、生長、效能,他不惜遠涉千山萬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李時珍對宋代蘇頌《圖經》中的老鴉眼睛草與龍葵龍珠之考證即為一例。李時珍曰:"龍葵、龍珠,一類兩種也,皆處處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為龍葵,生青熟赤者為龍珠,功用亦相彷彿,不甚遼遠。楊慎丹鉛錄,謂龍葵即吳葵,反指本草為誤,引素問、千金四月吳葵華為證。蓋不知千金方言吳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並正之。"李時珍的這一段敘述不僅將龍葵、龍珠作了歸併,辨正了《圖經》老鴉眼睛草與龍葵各立一條之誤,還辨正了楊慎龍葵即吳葵之失。論述透徹、明確,使龍葵、老鴉眼睛草、龍珠、吳葵、蜀羊泉等之間混亂的名稱得以釐正。

  古代本草常將通草與木通相互混淆,或將兩者視為一物。李時珍以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糾正了前人的這一錯誤。《神農本草》之通草,《本草綱目》釋名為五代南唐陳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時珍曰:"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宋本混注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項作了進一步詳釋,"其枝今人謂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經言味辛,別錄言味甘,是兩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長期混亂品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蓴,莖生細點,其葉不對,狀頗類大竹葉而質厚滑,如瑞香葉而長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圓,其大如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生動簡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徵:苓蔓生,葉狀如竹葉,大而質厚。根狀莖細長,每隔一段間距生一肥厚的塊狀結節,這與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葉菝葜***的特徵完全吻合。特別是說"赤白"二種,真實無誤,因其生長環境質地的差別,雖同種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時珍不但對藥物標本及性狀進行研究,而且還將研究結果與古文獻進行比照考證。他說:"按中山徑雲,鼓鐙之山有本草焉,名曰榮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並找到"食之已風"的療效。他還說:"諸醫無從考證,往往指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參考之。但其功用亦頗為相近,蓋亦萆、菝葜之類也。"李時指出古代醫家對此無從考證和相互混淆的藥物加以訂證和區分。

  篇3:李時珍猜謎識浮萍

  有年夏天,一個下雨的午間,李時珍採藥途中來到河邊一條小船上避雨。老漁翁和他的兩個孫子熱情接待了他,也從包裡拿出一壺酒,與主人共酌。漁翁把自己知道的藥物知識都告訴了。

  飯畢,老漁翁微顯醉意,對李時珍說:"這裡還有一種良藥,能治身癢、癬瘡、麻疹,你曉得不?"

  "它長在何處,有何特徵呢?"

  "它長在水上,離我們很近。"

  "願聞其詳。"

  老漁翁捋捋鬍鬚,笑哈哈說:"我出條謎語,你猜猜看。天生靈草無根生,不在山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飄水面。"正猜想著,旁邊漁翁的大孫子也說要出謎,隨口吟道:"有根不帶沙,有葉不開花。最愛隨風飄,江河都是家。"沒等反應,一旁的小孫子也搶口擺頭吟道:"有根不著地,見葉未見花。整日被風逐,親水便落家。"

  聽完,望著水面,思索片刻,忽然眼前一亮,他指著船外那種在風雨中飄飄悠悠,團聚不散的水草,對老漁翁說:"老人家,您祖孫三人的謎語乃同一謎底。就是浮萍。"漁翁點點頭,連同他的孫子,都笑了。

  後來,在《本草綱目》詳細記述了浮萍的形狀與功用,並接著漁翁的謎語詩續寫道:"神仙一味去沉痾,採時須在七月半。選甚癱風與大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鐵鏷頭上也出汗。"

  這只是個傳說。其實,浮萍入藥首載於《本草綱目》,系水生漂浮草本植物紫萍的全草,全國分佈廣泛,夏季撈取,晒乾使用。其性味辛寒,有發汗解表,透疹止癢,利水消腫之功,可治療風熱感冒、發熱無汗、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水腫等病症,是臨床常用的發散風熱藥。

  篇4:李時珍的故事

  明朝中後期,百姓篤信巫術,皇帝也希望通過煉丹求得長生不老,在這樣一個矇昧的環境中,神醫李時珍卻以嚴謹的科學態度,以身試毒,遍嘗本草,著就了傳世經典《本草綱目》。這本書不僅是中醫學必讀書物,更是被達爾文譽為“1596年出版的中國百科全書”,書中在動物學,植物學,以及科學研究方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在他所撰寫的《本草綱目》中,共發現新藥374種,記錄藥方一萬多則。這麼多的藥方,他是如何被發現並保證藥方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的呢?

  李時珍在他長期的從醫,探索研究的生涯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本科學原理的,切實可行的思維方法和實踐方法,他以自己的身體做賭注,嚐遍百草,一次次地試驗草藥的功用。在李時珍之前,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遭七十毒”,這都說明了傳統醫生的職業,是有高度的危險性的,有些藥物是必須拿自己的身體去做實驗的,去嘗試的。作為一個獨具慧眼的人,李時珍還懂得把經史百家,俚諺民謠,稗官野史中零碎的資料,有心地收集起來,分類判別,沙裡淘金,從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這套方法,至今仍對我們有借鑑學習的意義。李時珍就這樣廣泛地收集古藥方,博採眾家之長,《本草綱目》所記錄的中草藥種類之全、數量之廣,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像《本草綱目》一樣,李時珍的科學研究方法是他留給後世的又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值得後人學習。李時珍面對這麼多浩瀚的古籍以及民間祕方,用觀察和實驗,分類和比較,分析與綜合,批判繼承,歷史考證的科學研究方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現在大家都知道曼陀羅花,是一種具有麻醉作用的藥物,它在醫療當中有它的用途。但在古代,由於方言,記載等等原因,中醫藥界不知道哪種花才是曼陀羅花。李時珍為了一探究竟,前往武當山訪問藥農,才重新判定了當地一種叫風茄兒的藥物就是曼陀羅花。為了驗證傳說中對曼陀羅花特性功能的描述是否正確,李時珍就拿自己的身體做了實驗。傳說中曼陀羅花“笑採釀酒飲,令人笑,舞採釀酒飲,令人舞”,經過李時珍的親身試驗,《本草綱目》中記載“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說明了曼陀羅花確實有麻醉作用,並且需要外界的引導,並不像傳說所說的如此之神。李時珍這種不顧自身安危,親自嘗試草藥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更值得我們學習。

  李時珍還與迷信,方士作鬥爭,反對所謂的長生不老和煉丹成仙。古時候迷信認為常服水銀可以成仙,在這些神仙家的眼裡,水銀是最珍貴的藥材,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還派遣徐福東渡,甚至在秦始皇陵中還注滿了水銀。李時珍當然對此不認同,他查閱古籍,查出魏晉時期的人服用水銀致死。神仙家的眼中,飲茶的功效很大,常喝可以輕身換骨。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闓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制水,精血潛虛。李時珍指出茶是一種陰的東西,能降火,有它好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好的一面,血氣較弱的人飲之會傷脾胃。類似這種批判性的意見在《本草綱目》中還記載了許多,不但如此,李時珍對於道教中的一些精華部分還是採取了吸收方法,悟出了醫學的道理。

  總之,李時珍中醫學知識淵博,研究方法科學,心胸視野開闊,身上有許多閃光點,研究李時珍的唐明邦教授對李時珍有崇高的評價,“李時珍對後世的影響,除了醫學、藥學、博物學等方面,還突出地表現在他的堅韌不拔,勇於探索的創造精神;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救死扶傷,與人為善的高尚醫德,這些方面都給人以深刻印象,樹立了學習的典範。《本草綱目》對後世醫學發展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

李四光成功的故事精選
李時珍成功的故事
相關知識
李時珍成功的背景故事
李時珍成功的故事
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精選集
體育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
成功的真實故事
企業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精選
企業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企業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
因為團結合作成功的勵志故事
名人自斷後路成功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