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養石蛙石蛙的繁殖
石蛙,標準名棘胸蛙,是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一種動物。而石蛙要怎麼養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石蛙的飼養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石蛙的飼養方法
石蛙養殖看似簡單,實際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養者吃盡苦頭。南方諸省在石蛙人工飼養方面做過不少嘗試,但是真正成功並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的比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長條件比較特殊,對環境要求較高,如果沒有把其生長規律弄清楚,很難養殖成功。下面列出一些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規律和經驗。
石蛙屬於流水生活型。常棲於山區水流較緩的小溪內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內,溪的兩岸植被豐富。它們很少離開水域,體色常與它們的居住環境相適應。第二性徵向著強烈地擁抱方式發展,雄性體大,前肢極為粗壯,婚刺也極發達,這些特點與繁殖特性有很大的關係,產卵時,雌雄必須將卵產在流水所衝擊的溪邊,交配時雄性強有力地擁抱著雌性,並藉助於腹部的棘加強雄性的固著力,使它們不為水流所衝散。石蛙具內聲囊,發聲低濁而大,雄性叫聲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聲相應。石蛙有群居和夜間覓食的習性,往往幾隻或幾十只堆在一起共棲一處,在安靜適宜的環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覓食,夜間是活動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時活動較弱、平穩,在繁殖盛期,活動頻繁,具有鳴叫和抱對等行為。 石蛙喜食活動的動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動的食物,在自然狀態下,石蛙的食性廣泛,除昆蟲、蜈蚣、蜘蛛、馬陸、蝸牛、螺、蜆、蚯蚓、蝦外還捕食蟹、雜魚、泥鰍、幼蛇和小型鳥類。不同地區的石蛙,由於環境所能提供的餌料不同食性亦有差異。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為其體重的9%,有時達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時取食溪邊水草或水底的水綿,它們使用角齒啃食,把柔軟的植物組織啃下來食用。蝌蚪所啃食種類有植物性的小環藻、絲藻、水綿、苔蘚、矽藻、甲藻、金魚藻及植物碎屑;動物性有草履蟲、纖毛蟲、水蚤、輪蟲等。有人還發現石蛙蝌蚪以颳起水中石塊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葉或溪中的動物屍體為食。有時還齧食死亡的同類。
石蛙是變溫動物,沒有調節體溫和保溫能力,其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變化,石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8~26℃,最適溫度24~25℃,春秋兩季是其活動最頻繁、攝食量最大、生長最迅速的季節,4~6月、 8~9月是繁殖後代的最好時期,當水溫超過30℃,攝食活動減少。當水溫降至12℃,蛙代謝很弱,進入冬眠,冬眠時,蛙雙眼緊閉,不食不動,靠脂肪體來維持生命活動,對外界刺激不作出反應,冬眠期若水溫上升到適宜的溫度,蛙就會再出現活動。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溫在31℃左右,不同季節有所變化。石蛙亦能忍受長期的0℃環境,但水不能結冰,冰封缺氧導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產於水流平緩淺水處,附著在石塊、水生植物體上,卵外的膠質膜遇水膨脹變厚,粘性強,相連成索狀或葡萄串狀,有時長達20釐米左右。卵的直徑一般為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根據水溫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內的大石逢內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適宜的環境中,一般經50~78天的生長,變態成幼蛙。
石蛙的繁殖要點
石蛙是國家保護動物,又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人工養殖石蛙既對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又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人工繁殖是成功養殖石蛙的關鍵。現將其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種蛙池與孵化池的準備
種蛙池、孵化池應建在陰暗、安靜、水質良好的地方,面積以 2~3平方米為宜。池內應徹底消毒洗淨後放入清潔水,水深保持在20釐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塊和新鮮水草。
***2***配種和產卵
石蛙通常在4月、氣溫20℃以上開始交配、產卵,種蛙雌雄比例為1:1,密度為每平方米15~20只。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之後抱對,母蛙在清晨4~7時產卵。卵塊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塊、池壁上。產卵後1小時內不能攪動,以免損傷破碎,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
每日早晨觀察、檢查種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8時後輕輕撈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盤上。在孵化過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動,確保乾淨,水溫控制在15~30℃之間,pH值為6~8,一池一窩***500~1000粒卵***。一般在產卵半小時後受精卵胚珠黑點變大,7天胚胎呈條狀,9天蝌蚪基本形成,15天后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達85%以上。
***4***蝌蚪飼養
蝌蚪生長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初期***1~10日齡*** 蝌蚪破膜後頭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漸長大,開始覓食後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為主要餌料。
②生長前期***10~20日齡***小蝌蚪出生10天后,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較弱,應投入高蛋白流汁餌料,如蛋黃、豆漿等。每日定時投餌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只蛋黃,以後逐漸增加。
③生長中期***20~55日齡***隨著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斷增強,為促進消化器官儘快發育,適應兩棲類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學特性,20日齡後,要逐漸減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飼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類性飼料,如薯類的莖葉、瓜類的果葉、米飯和鮮嫩水草等,並應每天清除池內飼料殘渣,確保池水不受汙染。
④生長後期***55~75日齡***也叫變態期。蝌蚪55日齡後進入變態期,分別長出後肢、前肢、縮尾。這個時期在管理上要特別細心、周到,必須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以造就適應於蝌蚪變態所需的生態環境。
***5***幼蛙飼養
剛變態的幼蛙體小、抵抗力弱,要加強管理,應投小蠅蛆、小黃粉蟲、小蛆蝴等活動性飼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視採食情況而 定,隨著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飼量,做到略有剩餘。投食臺每天早上要清洗乾淨,經常消毒,以免剩餘食物變質汙染池水。在以後的時間裡,要視幼蛙大小分級飼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100~300只。蛙池上口加紗蓋,防止逃逸和鼠害。
石蛙的用途
石蛙因為肉味鮮美,生長速度快而且個大,是主要的食用蛙類之一。中醫認為石蛙的肉味甘鹹平,入肺胃腎經,有健脾消積、滋補強壯的功效,用它來治療消化不良、食少虛弱等症狀。
石蛙的營養成份及藥用保健價值和食用歷史
***1***石蛙的營養成份和藥用保健價值
石蛙是我國傳統食譜中營養成份和藥用保健價值最高的食用蛙類,富含高蛋白、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本草綱目》中提出石蛙“治小兒癆瘦、疳疾最良”;《中國藥用動物志》載“石蛙有滋陰強壯,清涼解毒,補陰虧,驅癆瘦,化瘡毒和兼補病後虛弱諸功效,其蝌蚪能烏髮,卵子有明目之功效”。據中科院權威部門化驗結果顯示,石蛙體內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高,穀氨酸含量達11.9%。現代科學研究還發現,石蛙皮、肉中含有能使離體子宮收縮的緩激肽。可見,石蛙的營養價值和藥用保健價值是其它動物所不能替代的,必將為人們不斷認識與青睞。
***2***石蛙的食用歷史
在我國,食用石蛙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被興譽為“藥用化瘡,食之長壽”的石蛙,是古代皇宮御筵中的名貴山珍,也是士大夫階層餐桌上的彌珍野味和饋贈佳品。尋常百姓家的宴席上若有一道石蛙佳餚,足以彰顯主人的闊氣,賓客也以此為榮幸,被贊為“難得一嘗石蛙宴”。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食物結構雖有變化,但石蛙以其肉質鮮嫩、味道鮮美和獨具的營養成份與藥用保健價值,仍被人們長期推崇,長盛不衰。
石蛙的繁殖
怎麼養水貂水貂的生存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