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十課驚弓之鳥教學建議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十課《驚弓之鳥》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使天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十課《驚弓之鳥》教學建議,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十課《驚弓之鳥》教學建議
1、課文中“驚弓之鳥”的“鳥”,指的是一隻大雁。考慮到一些學生可能對大雁不太熟悉,老師可以適當準備一些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也可以課前佈置學生去了解有關大雁的知識,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預習課文時,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自學生字詞,“射箭能手”“信不過”“大吃一驚”“悲慘”“癒合”“孤單失群”等詞語,可以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理解意思。課文最後一段是更羸說的話,很具說理性,是本課的重點,要多讀幾遍。鼓勵學生提出不懂問題,上課時和同學探討。
2、“驚弓之鳥”是個成語,含義比較深刻,教學時不要過早解釋成語的意思,先讓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然後再引導學生領會“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3、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有些詞語的理解可以採用擴充套件的方法。如,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說有著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說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戶曉,以至下文說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獵,這樣一步步地加深學生對更羸的瞭解。有些詞語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更羸並不取箭”這句話,通過一個“並”字,起到了轉折和強調了“不取箭”的作用。還有,“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裡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
4、根據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教材在這方面加強了訓練。更羸無須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因此,教材在更羸說這句話的旁邊提出了“真有這樣奇怪的事情嗎?”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帶著疑問閱讀下去。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探究,如,更羸為什麼不用箭也能射雁?更羸依據什麼判斷出這是一隻受傷的大雁?在一起打獵的人為什麼沒想到這個辦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討論,並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5、加強朗讀指導。課文內容基本都是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的,課後練習也提出了“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要引導好學生讀好人物對話的語氣,注意體會人物的情緒變化。在練習朗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說說該怎樣朗讀,為什麼這樣朗讀?從而領會有關詞語的含義和說話人的內心思想活動。比如,更羸“指著大雁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更羸的話中用了“只要……就”,表達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讀時語氣要肯定。又如,“更羸說:‘請讓我試一下。’”可以看出更羸雖有把握,但態度謙和,所以這句話應該用謙虛的語氣來讀。“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裡,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為事情的發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更羸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事實著實令魏王“大吃一驚”。從“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的懷疑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的驚訝,便很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引導學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驚”的句子與前面對更羸的話表示懷疑的句子作比較,以理解“大吃一驚”的意思,進而體會魏王對更羸的話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課文最後更羸道破天機,應當說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在逐步對內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時,再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加以評議,溝通從認識到理解的橋樑。
6、要通過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進行理解語言文字和正確思維方法的訓練。可以先讓學生弄清楚更羸一共說了幾句話,哪些講的是他看到的、聽到的,哪些講的是他的分析,使學生把更羸說的這段話讀懂。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一個突出的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得出的結論。課文後面學習夥伴以感嘆的話語說:“更羸的判斷真準確呀!”,這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後的真實感受,也是落實課程標準“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的一個表現,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討論更羸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從課文的前後聯絡中可以發現,更羸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根據的,正確的,更羸的本事不在於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使學生體會到更羸比一般人高出一籌的是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並且果斷地作出判斷。要讓學習夥伴的話成為全班同學共同的心聲,從更羸正確的思想方法中受到啟迪。
7、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課文講述的道理的基礎上,可以回扣課題,說說“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以及延伸的意義。聯絡日常生活,說說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者讀過的故事裡所知道的類似的人。鼓勵學生課後把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
8、本課在字音方面應注意:“更”是多音字,在課文裡讀 gēng,不要讀成 gèng。弦,讀 xián,不要讀成 xuán,筆畫是8畫。“愈”讀“yù”,不要讀成“yuè”;“慘”是平舌音,不是翹舌音。字形上要注意:“弓”是獨體字,筆畫是3畫;“魏”是17畫,第14畫是從“田”字裡面通下來一撇,第16畫是“撇折”;“雁”字,“廠”字裡邊是兩個單人旁。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十課《驚弓之鳥》教學札記
《驚弓之鳥》教師這樣開課”這件事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就連動物報小雁子也給我發了一封報道:本報訊,昨天我一同胞飛過魏國,被該國射手更羸一箭射死,死者的母親已經告上法庭,狀告更羸殺害野生動物,法院已受理此案,將擇日開庭審理。”
然後教師故意很嚴肅地說大雁國已經對更羸治罪,責成我這個法官把更羸抓住,判處死刑。學生情不自禁叫起來:不行。看來教師從課文特點出發,從孩子年齡特點出發,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情境,孩子們都願意到課文中給更羸找證據開脫罪證,孩子們在這種強烈的閱讀需求中的的確確讀進課文中去了。
但是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孩子們都這麼一致認為更羸沒有罪呢?是對更羸喜愛的感情驅使?是教師語言的暗示?這兩者都是可能的原因。但不應該沒有一個孩子有不同看法呀,課堂上這樣同一的聲音讓我感到困惑和不安。我問老師:怎麼沒有一個孩子會認為更羸有罪呢?老師笑了,說:有,小組討論時,有孩子提出,被同學按下去了。哦,原來如此。孩子們和老師真是“心心相印”啊,知道老師需要什麼樣的聲音,就發出什麼樣的聲音,真會“配合”老師啊。我提出這個問題時,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個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創設這個情境讓孩子讀書。我卻始終難以釋懷:教師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更好地讀書,讀得有趣味,讀得主動。如果為了這個目的,犧牲掉孩子們獨立的人格培養,我以為是因小失大。我想之所以有孩子會按下其他同學的發言,說明孩子們已經不是全身心真正投入學習,而是在配合親愛的老師在表演。孩子們這樣做肯定也是以前積累下來的習慣。可見,我們的課堂還沒有真正轉變觀念,還是在為老師的教服務。沒有充分尊重學生,張揚學生的個性,哪怕那樣的課堂會失控,會難以操作,但是孩子們是在用自己的心說話,敞開心扉說自己想說的話,沒有任何顧忌。
↓↓↓點選下一頁檢視三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驚弓之鳥》教學設計↓↓↓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九課寓言兩則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