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創業致富養殖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創業是就業來源,創業不但為創業者本人解決就業問題,同時為社會提供大量工作崗位,具有緩解就業壓力的極大潛力。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養鹿能手高培德

  養殖梅花鹿賺錢嗎?近日,筆者來到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灌區紅旗農場六分廠的巨集德梅花鹿業養殖場,200多隻梅花鹿體態秀美、角姿英俊,十分惹人喜愛。說起這些小鹿,那可都是巨集德梅花鹿業養殖場老闆高培德的“寶貝”,每天他都會早早地來場裡看這些“寶貝”。

  聽見說話聲,“躲”在室內的幾隻梅花鹿立刻從地上站起來,緊緊挨在一起。高培德說,雖然梅花鹿已經馴養了多年,但還是很怕人。在養殖區內,筆者看到,養殖區是相互隔開的,梅花鹿所在的房間約有200平方米,分為休息區和活動區,每個“套房”裡都養著十幾只梅花鹿,而這樣的“套房”有十幾個。

  雖然擁有多年的養鹿經驗,但是一入門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價格***。高培德對筆者說:“剛開始養殖的時候,一隻母鹿產一隻小鹿才一百到二百元,鹿茸那時候才四百多元一斤,這樣算下來,養一隻鹿就得賠個五六百元錢,一賠就是六七年,但是既然選擇養殖梅花鹿賺錢的道路,我沒想過放棄,就算賠錢我也養,多大困難我也得堅持。”

  堅持不是盲目的幹挺,而是在觀望中依靠科學養殖,並將思想付諸行動。為了摸索梅花鹿的飼養習性,高培德總是早起晚睡,每天細心照料鹿群,不但向縣裡畜牧水產局的技術專家請教,還專門請了一位飼養員指導飼養。幾年下來,高培德在養殖上總結了很多經驗,通過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不僅挺過了價格低谷期,還壯大了自己的養殖規模。

  從小規模飼養幾隻,慢慢發展到十幾只,如今已養殖梅花鹿230只。前幾年,高培德在紅旗總廠租了地,建起了一個4000多平方米的欄舍和管理用房,辦起了家庭養殖場。現在他的鹿茸基本上是客商上門收購,時常供不應求。經過幾年的艱辛和摸爬滾打,高培德已經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梅花鹿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梅花鹿養殖賺錢能手。

  農民日報:北鹿南養好賺錢

  “別看梅花鹿個頭很大,但膽很小,警惕性很高,一有動靜就會亂跑。”7月6日上午,走進四川省仁壽縣滿井鎮鑫雅鹿場,“鹿老闆”範蝶就囑咐筆者,雖然是人工馴養的梅花鹿,但還是很怕人,進去後不要鬧出大動靜。

  2006年範蝶辭掉了醫藥公司的採購工作,帶著自己多年攢下來的積蓄,在朋友的引薦下,來到中國梅花鹿之鄉,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承包了30畝地,先引進80頭梅花鹿,開始自己的養鹿之路。

  在遠離家鄉的東北養殖梅花鹿,範蝶放不下家裡的老人和孩子,一年總要往家裡跑幾趟。通過一番考察後,他萌發了把梅花鹿遷到仁壽飼養的念頭。2012年9月,範蝶將10頭梅花鹿從東北運回了仁壽,進行試養。

  “梅花鹿比較好養,對吃喝都不挑剔。主要飼料是青草以及玉米、麩皮、米糠等。”範蝶介紹:“在老家養鹿也有很多好處,空氣好、水源好,特別是水草豐富,加上四川境內少有鹿場。”引進梅花鹿後,範蝶就一天都沒有消停過,每天需準備足夠的無汙染青飼料;清理場內的衛生;特別是鹿病的防治和繁殖,在一年多的養殖過程中,他慢慢地摸索出在仁壽本地養鹿的經驗,去年他又從東北運回了90頭梅花鹿。

  “在南方飼養梅花鹿飼草豐富,飼料成本低,由於氣候的原因,鹿子的長勢要比北方高出近一半,在北方鹿茸一年只能收割一季,在南方可以收割兩季。”範蝶自信地介紹:“一頭3年齡的公鹿,通過產鹿茸、鹿血一年有3000多元的純收入,一頭母鹿一年下一次仔,飼養半年就有2000多元的純收入。今年上半年,我的90多頭梅花鹿取鹿茸,產量很不錯。按照市場價格來算,鹿茸每公斤6000-10000元、鹿茸血每公斤2000-3000元,這將是一筆可觀的收入,養殖梅花鹿還是挺賺錢的。”

  2:90後不做大學教師回鄉養牛創業年賺百萬

  2月11日下午,賀根到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的“賀根牛肉”專櫃來送貨,售貨的大姐告訴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錯,賣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時分,在一陣鞭炮聲中,23歲的湖北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民生養牛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賀根,從團羅田縣委書記胡晶手中,接過了中共羅田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授予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帶頭人”獲獎證書和500元獎金。

  2011年6月,在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賀根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回鄉養牛創業。2012年,他被推舉參加“感動荊楚十大人物”評選,入選理由是:放下大學教鞭,回鄉執起牛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一個多月前,在黃岡師範學院大禮堂舉行黃岡青年“創天下”俱樂部成立大會上,本土的“大學生創業英雄”、“90後大學生牛倌”賀根第一個登臺演講。

  現場互動環節,一個男生問他:“你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賀根的回答出人意料:“農村創業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不是專案、不是政府的政策資助,而是農村沒有年輕人!”

  這是他的切身感受。

  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後”大學生賀根,是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的畢業生。大二時,賀根在學校的數控銑床技能競賽中奪得亞軍。幹過班長、學生會副主席。剛剛入黨的賀根,很快通過了學校的層層挑選,破格成為了該校的外聘教師。然而,在老師和同學的驚呼聲中,他懷著對未來生活的遐想、輝煌事業的憧憬和燦爛人生的構想,賀根擺脫當地世俗觀念的束縛,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擾下,他毅然的放棄了大學教師這份穩定的工作,果斷選擇回到農村,回到羅田白蓮河鄉覆鍾地村的老家,在山溝裡專門養起了黃牛。

  2011年11月份賀根開始建造牛舍、購買土黃牛,添置養牛必備的車輛和用具。每天早晨5點半,賀根準時起床。伺候一百多頭牛“過個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漢高校的大學生到賀根家中體驗,5個同學喂完60多頭牛,用時1小時26分。平時,賀根一個人完成這個工作,也就兩個小時。

  喂完牛,匆匆扒幾口飯,賀根開著剛買回來的二手小貨車出門,去26公里外的縣城河道割草。一天下來,賀根和同伴兩個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還得一擔擔從河道里挑出來。50多公斤重的擔子壓在肩上,賀根體驗到了鑽心般的疼痛。

  摸黑趕回家,還得給牛喂水,整理牛舍,準備第二天飼料……忙完這一切,深夜11點多,覆鍾地村已看不到農戶的燈光。

  賀根的雙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長滿了老繭,雙臂、雙腿滿是***割傷的血印。最讓他受不了的,還有來自四周的“負面輿論”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這些都沒能擋住賀根堅持做“大別山黃牛”養殖專案的決心。

  每天各種繁重的體力活,賀根都獨自承擔。一個月下來,他的體重減了7公斤。

  第一批黃牛出欄,銷路成了問題。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賀根開著農用車沿街叫賣。牛肉很快賣完了,不過他回家算了賬,一頭牛除去成本,大概賺了兩三千元。賀根意識到,必須擴大養殖規模,以降低成本。

  在賀根帶動下,村裡一些在外務工的村民也回鄉養牛。2012年4月,賀根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年出欄黃牛780頭  ,產值600萬元。經過發展,合作社社員從5名發展到如今的117名,養殖規模已達1200頭。賀根還開門店銷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黃岡開了5家門店,今年,他的黃牛肉還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養殖規模也由開始的14頭土黃牛發展到個人存欄120頭、農戶存欄80頭;合作社的社員從5戶發展到63戶,2013年的產值超過600萬元。

  從這時起,賀根原本一年賺個20萬元小富即安的“小夢想”變成了投身現代養殖業的“大夢想”——創辦農業合作社,建立“大別山黃牛”養殖基地,做與牛相關的系列深加工產品。

  可是,事業做大做強要靠人才、靠團隊,而覆鍾地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農門”的老同學,一聽要合夥養牛,都沒多大興趣。雖然有幾個從電視節目中看到賀根的故事後慕名而來的青年,可幹了幾天也都離開了。理由很簡單,吃不了這份苦,也受不了這份寂寞。

  今年春節,賀根一天也沒有休息。從小年起到除夕,賀根根據訂單先後宰殺了37頭牛,因肉新鮮且品質好,拿到市場上很快就銷售一空。節後在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新開張的“賀根牛肉”專櫃,當日就賣出牛肉100多斤。

  事業的發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尋找“創業合夥人”的想法愈加強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賀根,將這樣一條簡訊息發到了自己的QQ空間:“有沒有願意回農村創業的兄弟?”

  資訊發出後,在賀根的QQ空間,這幾天不斷有年輕人和他探討如何一起創業。

  賀根的兩位高中同學——長江大學畢業的王河兵和張謙最近以股份參與的方式加入了賀根的團隊,王河冰甚至為此放棄了縣林業局的正式崗位。而用什麼辦法來尋找“創業合夥人”、留住“創業合夥人”,也成為賀根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新問題,“一般的勸說恐怕吸引力還不夠,應該考慮通過市場的方式、利益共同體的機制把大家聯為一體”。

  賀根說自己命裡註定就是屬於農村的,在他眼裡,除了有綠水青山,農村更有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綜合發展專案可行性報告》中,他把理想寫了進去:公司將形成大別山黃牛養殖、研發、加工、銷售於一體,業態上形成良性互補的綠色生態產業鏈。發展目標是:將本專案打造成“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產業化第一品牌”“國家級大別山土黃牛養殖示範基地”“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生態綠色農業產業樣板工程”“大別山農林觀光休閒度假第一站”。

  事實上,這些構想已經開始付諸行動。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庫旁,投資七八十萬元建設的三間高標準的牛舍已經落成,分別作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後還要在這裡種樹、養魚。賀根還計劃今年將“賀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黃石、武漢去。

  3:打工仔養雞創業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歲外出打工,從事餐飲服務行業,雖說辛苦,但也不至於風吹日晒。打工時,他認為打工不能長久,遂產生創業想法。在廣東某雞場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來最難吃,但吃得最飽的一頓飯。儘管條件艱苦,一想到自己的選擇,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創業十年來,他帶領上百戶村民搞烏骨雞養殖,村民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烏骨雞批發的抗風險能力低時,他開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抗風險能力,讓村民持續增收。”目前,他已經在成都“探路”,未來兩年將基本實現品牌化的道路。

  說起創業,他總是顯得很熱血,他有說不完的話,有訴不完的情。在他看來,創業是一件能讓他激動的事情。他說,創業不僅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還能帶動周邊的鄉親致富,這就是令他熱血沸騰的事情。

  他就是高縣慶符鎮百通村村民李叢江。

  打工少年與雞結緣

  2001年,16歲的李叢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溫江一家農家樂從事餐飲服務。農家樂的生意不錯,一道名為“叫花雞”的招牌菜點單率很高,“雞的價值原來這麼高?”這個印象逐漸進入了李叢江的腦海。兩年後,他又到廣東清遠從事餐飲服務。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後能做什麼。”李叢江說,他和身邊的務工人員交流發現,只要家鄉有機會,他們都願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後自己能做什麼。不到20歲的李叢江心想,那些四十多歲務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只有選擇一條未知的路。

  許是機緣巧合,許是命運安排。李叢江想到的第一個專案是養豬,他有一個同事是清遠當地人,同事的親戚養豬的效益還不錯。某天,兩人跑到書店,選購兩本養殖的書籍,一本是養豬,一本是養雞。“沒想到養豬那本書沒看進去,倒把養雞的書看進去了。”李叢江說,書後就熱血沸騰,書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會很快成功的。

  說幹就幹,三天後李叢江就辦理了辭職,在親戚的介紹下去一家養雞場打工。廣東是我國肉雞養殖的主產區  ,而當地的清遠雞更是聞名全國的雞種,深受港澳消費者的歡迎。這些資訊對於李叢江而言,無疑是興奮的。但是,他的興奮很快被舟車勞頓消磨了。

  “從清遠縣過去,要坐三個多小時的車,再轉車。”李叢江說,到了養殖場老闆的家裡,他吃了一頓目前為止,最難以下嚥,卻吃得最飽的飯。原來,那裡飲食條件很差,在李叢江看來,那是在老家連豬也許都會嫌棄的伙食。

  “我差點眼淚就流出來了,但是強忍住了。”李叢江說,他一想到這是自己的選擇,就咬牙堅持了下來,儘管飯菜難以下嚥,他也強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為自己即將開始的艱苦生活打基礎。飯後,李叢江被帶到養殖場,開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鄉帶領村民致富

  2005年,李叢江回到家鄉,看到自己家鄉已有了幾家小型的養殖場,但他們都是在自己房屋內飼養,飼養方式還比較傳統。於是,他的創業路開始了,他用了2500元養了100只雞,雖然都成活了,卻因為品種的原因沒有賺到錢。“其實在打工期間,很多實用的技術並沒有學到。”李叢江說,雖然當時老闆對他能吃苦、善學習的精神很滿意,但是很多技術並沒有交給他,擔心他學成後就另立門戶了。幾年雞場的打工生涯,對於李叢江而言,就是開闊了眼見,對養雞的基本套路,以及雞場建設有了一定了解。

  經過選品種的失敗後,李叢江仔細分析發現,雖目前沒有掙到錢,但實際上幹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給自己加油打氣。第二批,他購買了500只當地的烏骨雞,進行竹林飼養,深受城裡人喜愛。四個月後,果然賺到了6000多元,這比當時在外地打工要強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對養雞的信心。

  李叢江有個特點,善於思考接下來如何走。當養雞掙到錢後,他就在想,如果只養殖五六斤的大雞,肯定會因為它的養殖週期長***5個月***積壓資金多而週轉不過來,怎樣才能擺脫這個瓶頸呢?他從信用社貸款了5000元,只能暫時解決資金的困難,但是,這對以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從發展思路上想方法。

  後來,他調查發現,很多農民想養雞,苦於孵化技術不到位,而導致養雞的成活率不高。於是他想,何不把剛孵出的小雞養大點,然後賣給想養雞的農戶呢?這樣時間又短,見效又快,資金週轉也快,風險又小,而且還可以帶動農戶養雞的積極性,從而帶動該村的經濟發展。

  金漁村村主任李興友說,李叢江創辦養殖場獲得成功後,周圍村民漸漸上門來請教技術。他都耐心地將養雞技術傳授給村民,對缺乏養殖資金的村民主動提供脫溫雞苗,並精心指導飼養技術,幫助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路。來自落潤鄉的養殖戶潘廳洪說,李叢江不僅賣小雞苗給他,還教他怎麼喂,年初他買了100只小雞,前幾天把成品雞賣了,賺了好幾千元。“今天來多買點雞苗,喂到過年的時候準能賣個好價錢。”

  “探路者”欲造品牌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李叢江以自己近十年的養殖技術經驗為基礎,帶頭成立了高縣三合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承包了位於慶符鎮金魚村150畝茶山作為養殖基地,年出商品雞2萬隻,帶領其他合作社成員出欄3萬餘隻,實現銷售額400餘萬元,商品雞主要銷售成都、重慶、昆明等地方。

  “雖然每年的出欄量在遞增,價錢上不去的話,抗風險能力就低。”李叢江說,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發銷售,量大價低,雖然銷量一直很好,但是李叢江擔心的是變化莫測的市場因素,一旦市場有變,村民們就掙不到錢了。

  2013年,李叢江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糧辛生態鳥骨雞專賣店”並註冊了“糧辛土雞”商標。他的想法是,通過自己在成都市場的發展進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條品牌路線。以往批發價18元/斤左右的烏骨雞,在成都的售價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這邊的市民還是很接受這個價格,銷量不錯。”李叢江說,2014年在成都的總銷售額約80萬元。

  “我前期作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讓他們掙更多的錢了。”李叢江說,現在他要多條腿走路,一來是繼續搞批發銷售,二來則是做好品牌營銷,爭取在兩年之內讓“糧辛土雞”的品牌在成都打響,他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將他的養雞事業不斷做大做強。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村民來進行土雞養殖,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看過的人還:

自主創業養殖故事
小本創業養殖故事
相關知識
小本創業致富養殖故事
小本創業致富好點子
小本創業致富專案
小本創業致富專案推薦
小本創業致富的好專案有什麼
現在小本創業致富的好專案有什麼
小本創業致富好專案
小本創業致富掙錢專案
小本創業致富的好專案有哪些
小本創業致富好專案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