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青春創業成功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創業者,眼睛要看得清目標,腦海要想得到策略,看看那些名人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之道。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35釐米長大饅頭賣1元,8年不漲價,每年賣2000萬元

  只賣1元,8年從不漲價,在一塊美食林立的土地,以及物價飛漲的今天,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如何殺出重圍並且持續盈利?圍繞一個饅頭,完成商業生態,升級商業模式,這樣的產品你可能學不會!

  饅頭的營銷學

  在重慶洋人街,有很多怪事。

  比如,世界最大最牛的廁所,沒有收銀員的小貨攤,以及1元錢的美心饅頭。

  黃昕是洋人街美心饅頭的負責人,在她眼中,饅頭有一種樸實的情結。

  個頭飽滿的美心饅頭,長得像擀麵杖,很多人叫它“擀子饅頭”,每一個有35釐米左右,分量更是普通饅頭的4倍。在遊人如織的洋人街,總會看見排著的長長隊伍,提著一大包饅頭的人們。“跟重慶小面、陳麻花和合川桃片一樣,美心饅頭也成為重慶的美食名片。”在黃昕看來,看見自己的饅頭如此受歡迎,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洋人街的美心“擀子饅頭”

  如今的美心饅頭還是小小的網紅,有一幫簇擁者,在微博上搜索洋人街,幾乎一半的結果會提到它。和饅頭來一張合影,比一比誰的臉小,或者分食饅頭秀恩愛,層出不窮的新鮮玩法,讓普普通通的饅頭有了新的生命。

  美心饅頭的名聲,漸漸地在當地家喻戶曉,洋人街的人氣也因此越來越大,“打的去洋人街買饅頭”成為一時潮流。需求太大也成了一種煩惱,黃昕描述到:“一天賣兩噸麵粉,節假日還要翻倍,有時更是要24小時加工。”

  一個饅頭成就了整個洋人街,但背後的過程卻是艱辛的。

  早在2006年,彼時的洋人街剛剛開業,交通還很不方便,遊客多,商家少,配套服務完全跟不上,甚至連最基本的餐飲都無法提供。

  “解決這個問題,並打響市場,需要一款拳頭產品來引導”。黃昕說,“大眾都能接受的饅頭成了第一選擇。”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太表面,更不能為了做饅頭而做饅頭。於是從2008年開始,洋人街就著力打造“1元錢經濟”,豆花、餈粑、麵包和礦泉水等1元食品可謂五花八門,這些低價美食吸引了大量遊客,每天銷量超過8萬件。

  可饅頭畢竟是北方的主食,南方人吃得少,市場本身不大,“前期經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是黃昕經手以來,最難忘的一段時間。“最初美心饅頭的知名度低,洋人街也是假日經濟,平時人不多。”為了開啟銷路,引導顧客去洋人街消費,黃昕和團隊做了很多努力,有一段時間,他們幾乎跑遍了市區每個人多的地方,每天開車派人做地推宣傳,直到天黑連路燈都關了,才收攤回家。堅持了半年,基本打開了銷路,人們知道重慶有個洋人街,洋人街有個美心饅頭。

  美心饅也漸漸有了自己的品牌,成為一種即食又便於攜帶的旅遊小商品,風靡於洋人街的街頭巷尾。

  “1元饅頭是招牌,是洋人街食品線的引導者,更是洋人街的縮影。”黃昕回答。

  饅頭的經濟學

  依靠“1元策略”,美心饅頭的銷量很好,但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卻浮出水面。

  隨著原材料漲價,饅頭的成本不斷增加,1元的饅頭很快出現虧損。“2008年50元一袋麵粉,一個饅頭還能盈利幾角錢,現在漲到100元一袋,饅頭的成本也達到1.5元。”擺在黃昕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要麼饅頭漲價,要麼分量減少。

  為了此事,美心集團董事長夏明憲專門組織開了一場會議,他甚至拍著桌子說道:“美心饅頭打死也不漲價,不減量!”

  同時,外界也不斷髮出質疑聲。“打死不漲價的饅頭到底能夠撐多久?”“發生通貨膨脹,老闆能頂得住嗎?”

  面對內部和外部的壓力,黃昕意識到,沒有商業化的邏輯,饅頭根本不能持續地走下去。“賣得越多虧得越多,不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有沒有一個辦法,既不用漲價減量,又能持續發展?黃昕慢慢發現,美心饅頭其實帶來了巨大的人流,但是卻沒有好好利用。“把顧客、饅頭和其他食品捆綁在一起,通過饅頭帶來顧客,然後從其他食品上盈利。”黃昕說道,“雖然饅頭賣一個虧一個,但是圍繞饅頭的衍生產品利潤填補了一元饅頭的虧損。”由於銷量大,所以原材料消耗大,因此進貨價格比市場低,再加上美心饅頭周邊,有了酸辣粉、香辣豆乾以及各種伴飲的攤位,已經形成一個食品生態。在粉絲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這招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方法,不僅讓饅頭生存下去,反而賺到更多的錢。

  現在黃昕不擔心饅頭賣得越多虧得越多,反而是1元的饅頭賣斷貨最讓她頭疼。“美心1元饅頭的招牌不能砸,如果1元錢饅頭斷貨了,只賣兩元錢的麵包,顧客會懷疑1元饅頭只是噱頭,我們是欺騙顧客。”

  饅頭賣得好,市場上也紛紛出現山寨品。有商家模仿美心饅頭,外形上如出一轍,價格上也打出“只賣1元”,但是根本上沒有洋人街美心饅頭的生態模式,單一的產品很快承受不了持續的虧損,只好把分量減小一點。“減少了分量就明顯不是美心饅頭,還不如去洋人街賣。”銷量小了,產品積壓,造成口感很不新鮮,最後這些“山寨店”基本都關門了。

  在在重慶涪陵區藺市鎮美心紅酒小鎮,美心集團也照搬洋人街的模式,在當地開發了美心饅頭,因為比市場價格低,這裡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人專門來批發美心饅頭,然後把一個美心饅頭切成幾個,再轉手以1元一個的價格賣出去。”這種倒賣的生意,讓美心饅頭的團隊也很無奈,“這沒有違反遊戲規則,的確也是美心的饅頭,打假怎麼打。”美心饅頭成了當地的饅頭工廠,也成了一條美食風景線。

  沒有組合拳的產品和規模化的生態,美心饅頭的特殊商業模式很難複製,這已經形成洋人街獨有的饅頭經濟現象。

  饅頭的工匠學

  最早的時候,美心饅頭的生產線只有一條,還是在一個破舊的茅草房,由於供不應求,現在已經增加至三條生產線。站在重新裝潢的店面外,通過透明的櫥窗玻璃,可以看見整個饅頭的加工過程。

  從一把麵粉到最後的成品,為了做好一個饅頭,八年如一日,對於這份工作,黃昕和她的團隊從未間斷,也從不埋怨。

  因為熱愛,所以追求。經過不停地改良,美心饅頭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學。“同家裡面的手工饅頭相比,我們的講究更多,比如和麵精度就必須達到規定程度才行。”原材料和輔料都是標準化機器生產,而這整套機器也是通過美心饅頭的實際情況組裝改良的。

  在不同的季節,因為溫度和溼度的變化,麵粉在醒發的時候也會有差異。“有一次,供應商的麵粉用手工做出來沒有問題,但是用機器做出來,開啟蒸爐的時候,本來看起很飽滿的饅頭瞬間就縮緊了。”對於這種不合格的產品,黃昕表示不會二次加工再賣給顧客。“洋人街有魚塘,這種產品會做成餵魚的飼料,饅頭做不好是技術問題,缺斤少兩是人品問題。”

  因為饅頭的特殊性,保質期不會很長,追求新鮮度的美心饅頭,更不會委曲求全的新增防腐劑,甚至做成半成品,物流運輸半徑和範圍的縮小,讓它的電商化之路根本走不通。

  現在,圍繞美心饅頭的洋人街食品線,員工已經超過一百人。“新員工需要組織專門的饅頭培訓,老員工也有定期考核,公司還派人去北上廣和日本學習先進的食品機械和管理。”既是為了一個饅頭,也是為了一份工匠精神。

  “有時候你會看見開豪車來購買的人,也會看見很多社會底層只為填飽肚子的人,美心饅頭在他們面前沒有貧富之分。”這種善的商業邏輯和價值,也成就了一項民生工程。

  在進駐洋人街之前,美心饅頭在海峽路有過一個老店。提起這件往事,黃昕至今還很感慨:“經常可以看見一對做環衛工作的老夫妻,當時我們有兩塊錢免費劵的活動,你可以看見他們每天都來排隊領受,一個饅頭加一杯玉米羹,這就是他們的生活。”

  美心饅頭除了對老百姓的生活有利之外,對於抑制洋人街的物價也有很大的作用。洋人街裡面也有其他外來的經營戶,但是都是捆綁在洋人街做生意,美心饅頭起到了平抑價格的作用,欺客宰客,漫天要價,這種現象在洋人街幾乎很少發生。“老百姓一提到洋人街,都是豎起大拇指。”

  因為僱傭收銀員的成本高,在每個美心饅頭的售賣點,都安放得有一個一米多高的投幣箱,顧客自己投幣,因為零錢太多,每天還要安排人來數錢。“今年過年期間,6天賣了100萬元,七十多袋裝零錢的編織袋,堆了半間屋。”

  2015年,美心饅頭的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相比掙錢,更大的價值是帶來了海量的人流量,把洋人街打造成了重慶著名景區。黃昕已經記不起來自己賣了多少饅頭,摸了摸頭笑著說:“1億個肯定有了!”

  二

  普通人的逆襲:從下崗工到產值上億的企業家

  在中江,只要說起代明生,人們都不陌生,因為他的路燈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大年初八,工人們還沒有正式上班,代明生已出現在辦公室,忙開了。

  從最初在絲綢廠打工到後來下崗,再到白手起家創業,今年48歲的代明生已是德陽中江一家年產值上億元企業的總經理。他說,當年創業最艱辛時都想放棄了,是一幫老夥計的支援讓他挺了過來。直到現在,代明生還是喜歡沒事時就泡在生產車間,“這樣才能找到感覺,才會有發明創造、創新的衝動。”

  1987年,剛滿19歲的代明生來到中江縣凱江絲綢廠,當上了機修工。這個踏實肯幹的小夥子用5年時間,成長為技術科科長。

  可天有不測風雲,隨著絲綢廠破產改制,代明生下崗了。他跟幾個同事在外承包安裝燈杆,看到了市場商機,於是琢磨著自己搞生產。

  沒有技術,代明生便到江蘇丹陽一家燈杆廠打工,順便“偷師學藝”。幾個月後,他回到中江開始創業。買不起彎曲鋼管的專業裝置,他就用土辦法來試驗,最後發現用捲揚機拉彎很實用,且成本只有採用專業裝置的十分之一。

  有了產品,他們又四處找市場,最終在綿陽安縣秀水鎮賺到了第一桶金——差不多20萬元。從秀水為起點,他們拿下了周邊鄉鎮的燈杆彎臂業務,並由此一步步拓寬市場,走出省外、走向全國。

  如今,代明生的企業年產值已上億,其燈杆產業已發展到第四代。指著窗外的工地,代明生說,專案建成後,將年產整合式LED模組10萬套、一體化LED節能照明產品10萬套。

  代明生說,自己是踩著黃泥巴長大的農民,已習慣了生產車間的生活,“只要不在辦公室,不跑業務,我就到車間和工友們一起燒電焊,琢磨創新的事兒。”

  從機修工到下崗工人,再到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家,代明生已實現了“普通人的逆襲”,可他依然喜歡走進生產車間鑽研琢磨,如今公司已取得80多項專利,“在西南地區,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我們的產品。”他說,只有在生產一線,才能把技術和產品結合起來,摸著電焊機切割機才能找到感覺,才會有發明創造、創新的衝動。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名人青年創業成功故事
名人經典創業成功故事
相關知識
名人青春創業成功故事
名人青年創業成功故事
名人年輕創業成功故事
名人奮鬥創業成功故事
名人經典創業成功故事
名人女性創業成功故事
青年創業成功故事
女人堅強創業成功故事
農村青年創業成功故事
大學青年創業成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