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天文學發展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天文學***英語:Astronomy***,是觀察和研究宇宙間天體的學科,它研究天體的分佈、運動、位置、狀態、結構、組成、性質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西周天文簡介

  西周時,天文學家通過觀測恆星,在黃道帶和赤道帶的兩側,確定了二十八個星座作為標誌,稱為二十八宿。依據這些星座,天文學家來確定天體的位置和許多天象,如日、月食等發生的位置。由太陽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道一年的季節,這比觀測早晚星象以觀察太陽所在位置而定季節的方法要精確。

  關於日食的觀測,《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有明確的記載。所記日食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九月六日。這是中國最早的以日月合朔為一月開端的記錄。

  中國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是用以觀測日影的土圭,而最早裝置圭表的觀測臺是周初在陽城建立的周公測景***影***臺***遺蹟在今河南登封告成鎮***。表高八尺,圭是與表相連的座子。太陽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冬至的日影則最長。利用土圭觀測日影,就能比較正確地測定出太陽年的長度。

  東周春秋時期的天文學

  中國天文學處於從一般觀察到數量化觀察的過渡階段。《禮記·月令》雖是戰國晚期的作品,但據近人考證,它所反映的天象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現象,應能代表春秋中葉的天文學水平。它是在二十八宿產生以後,以二十八宿為參照物,給出每月月初的昏旦中星和太陽所在的位置。它所反映的天文學水平要比《夏小正》所述的高得多。

  同時,記錄這一段歷史的《春秋》和《左傳》,都載有豐富的天文資料。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中,記錄了37次日食,現已證明其中32次是可靠的。魯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這是對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應該是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大概在春秋中葉***公元前600年左右***,我國已開始用土圭來觀測日影長短的變化,以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那時把冬至叫作“ 日南至”,以有日南至之月為“ 春王正月”。

  中國科學史專家錢寶琮的研究認為:《左傳》裡有兩次“ 日南至”的記載,間距為133年。在這133年中,記錄閏月4日次,失閏1次,共計應有49個閏月,恰合“十九年七閏”。又兩次“ 日南至”之間的天數為809個甲子週期又38日,即48578日,合一年為:365又33/133日。為簡便起見取尾數為四分之一。凡以這個數字為迴歸年長度的歷法,就叫作“四分曆”。

  在漢武帝改歷以前所用的古代六種曆法***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 周曆、魯歷***都是四分曆;之所以有不同的名稱或因 行用的地區不同,或因採用的歲首不同;名稱並不代表時間的先後,它們大概都是戰國時期創制的。因為戰國時期的四分曆採用一年為365.25日,而這也正是太陽在天球上移動一週所需的時間***實際上是地球運動的反映***,所以中國古代也就規定圓周為365.25度。太陽每天移動一度,這個規定構成中國古代天文學體系的一個特點。

  東周戰國時期的天文學

  隨著觀測資料的積累,戰國時期已有了天文學的專門著作,齊國的甘公***甘德***著有《天文星佔》八卷,魏國的石申著有《天文》八卷。這些書雖然都屬於占星術的東西,但其中也包含著關於行星執行和恆星位置的知識,所謂《石氏星經》即來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都在自己的王公即位之初改變年號,因此各國紀年不統一。這對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十分不便。於是有人設計出一種只同天象聯絡,而與人間社會變遷無關的紀年方法,這就是歲星紀年法。歲星即木星,古人認為它的恆週期是十二年。因此,若將黃、赤道帶分成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次,則木星每年行經一次。這樣,就可以用木星每年行經的星次來紀年。歲星紀年法後來不斷演變,到漢以後就發展成為干支紀年法。

  戰國時期***公元前476~前221年***的巨大社會變革和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了天文理論的發展。此時關於氣是萬物本原的觀念,後來影響到天文學理論的許多方面。

  這期間的許多著作中都提到了天文學的內容,如《莊子·天運》和《楚辭·天問》提出一系列問題,而且問得很深刻。例如,宇宙的結構怎樣?天地是怎樣形成的?等等。

  為了回答第一個問題,出現了蓋天說,先是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後來又改進成為“天似蓋笠,地法覆磐”。關於第二個問題,從老子的《道德經》和屈原的《天問》中所述及的內容來看,大概在戰國時代已有了回答。但是,明確而全面的記載則始見於漢代的《淮南子》***約成書於公元前140年***。《淮南子·天文訓》一開頭就講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萬物。《淮南子》這部著作,不但彙集了中國上古天文學的大量知識,而且第一次把天文學作為一個重要的知識部門,專立了一章來敘述,把 樂律和計量標準附在其中,對後來的著作有一定影響。

  戰國以後,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的二十四節氣也在逐步形成,它們的完整名稱也始見於《淮南子》。二十四節氣,簡稱“氣”,這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陽曆成分,而“朔”則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陰曆成分,氣和朔相配合構成中國傳統的陰陽曆。

2016古代天文曆法文化常識彙編
我們需要存錢理財的理由有哪些
相關知識
西周天文學發展
淺談時間觀流變與當代西方文學發展趨勢
韓國文學發展歷程
西周的農業發展
新時期西方文論影響下的中國文藝學發展歷程
陝西水中天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介紹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總結大會講話範文
科學發展觀學習心得範文
科學發展觀教師心得體會範文
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範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