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的招式動作該怎樣練習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武式太極拳是我國太極拳眾多流式中的五大流派之一,是在陳式太極拳和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而創編,那麼你知道武式太極拳該怎樣練習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武式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武式太極拳勢外形簡樸,內蘊豐富,重在實用。其修習要素如下:

  式簡技繁 組織合理

  武式太極拳的拳式動作簡潔明快、術法分明、圈小勁捷,每個拳式都圍繞著一個攻防中心,重在實用,不尚花法,不著意雕琢,不故做高深,拳風自然平淡,演練起來渾厚朴實,簡潔洗練,給人以銀碗盛雪,纖塵不染之感。拳式技法內涵細膩,體現出起、承、轉開、合和八法鹹備,五氣順布。

  武式太極拳架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落是從“無極式”到第一個“雲手”;第二段落從“高探馬”到“更雞獨立”;第三段落從第二個“倒攆猴”到“收式”。這三個段落既相銜接,又各有重點,組織成一個結構嚴謹、疏密相間的拳架。第一段落主要是使初學者學有規矩,懂規矩,練規矩。通過這一階段學練,習者可對手、眼、身、步的基本要求及鬆、慢、圓、勻、外柔內剛等運動特點有初步瞭解,為學好太極拳打好基礎。第二段落的拳式大都是難度較大的動作,對腰腿功夫、步法要求較高。第三段落是“溫故而知新”。經過前兩段落的演練,是比較吃力的,故第三段落起始時,重複拳式較多,結尾收勢前才高峰突起,又是幾個高難動作,擰翻走轉,跌宕起伏,高潮收勢。

  武式拳式基本上是左右對稱,有左就有右,如“懶扎衣”、“摟膝拗步”等。這種左右均衡兼練的拳式結構,不僅有利於身體的養生,在技擊上也可避免“一邊倒”的弊病。有些拳式限於人們生活習慣或生理特點,只有某一邊的練法,如“搬攬捶”等,但在練習和運用上,左掌右拳交相運用,各有專擅,同樣做到了左右兼顧,均衡對稱。

  武式太極拳架是由四十多個基本拳式組成的,而拳架重複拳式較多。如此安排,則是通過不同拳勢的排程、變化,做到八面轉換,全方位的練習亦是創拳者苦心孤旨之所在。

  法度嚴謹 身正勢圓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身法正,練拳才易入門。身法乖張,不僅練不好功夫,反會弄出一身毛病。開創者武禹襄針對練拳者通常容易出現的低頭彎腰,挺胸腆肚,寒肩突臀,搖頭野視,神無定向等弊病,制訂出提頂吊襠,含胸拔背,鬆肩沉肘,裹襠護肫,尾閭中正,氣沉丹田,分清虛實,騰挪閃戰等十三要領和築基要求。正確掌握這些要領,是走架立身中正,八面轉換,運化靈活,氣勢飽滿的關鍵。每一定勢上下相對,頭頂“百會穴”和襠部“會陰穴”遙相呼應,上下一線,前後相合,身前鼻尖,前掌指尖和前足尖“三尖相照”,上頂下沉,全身鬆柔,重心穩定,不偏不倚,八面支撐。

  手有撥轉引化之巧、控制發放之能。武式太極拳從實用出發,講求手法靈活。活才能敏捷,氣勢騰挪,而無散漫之意。在立身中正,腰為中樞的前提下,以人體中線為界,雙掌既要各護半身各盡其責,不逾雷池前伸不越前足尖,後屈肘不貼肋;又要左右相系,互相照應,護中用中。既縮小了防地,又可使上肢各關節在引化拿發中常處於最有利的活動範圍,形成我順人背的局勢。走架則緊湊縝密,動度小而不侷促,內收外放,小中寓大,包羅永珍,隱括眾長。

  腿是人體根節,如步不穩,基礎不固,走架打手勢必上重下輕,猶如風絮漂萍,沒有根蒂。立足不定,重心難穩,則身法散亂。所以武禹襄在拳論中提出“邁步如貓行”,以求氣實步健,穩固敏捷。兩腿要分清虛實,但虛非全然無力,有預動之勢;實也不是完全站煞,含上提之意。每一舉步向前,另一側的腰眼微向上抽,用胯根托起舉步之胯根。步起注意穩定膝關節;步落腳跟先著地,踏實後,再腳心、腳掌依次落實,膝、胯、腰也依次前移,“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弓步實足,小腿豎直,膝頭對準足尖,不偏不倚,自然有力;後足微向後繃,膝彎既不挺直,也不過於彎曲,足踵不掀不側,形成落地生根,下盤穩固,曲中含直,力由足發之勢。身軀左旋右轉、移步換形,實足足踵與虛足足尖猶如陀螺一樣同時擰轉,既穩又快,便於八面轉換。

  武式太極拳不少拳式是進步必跟,如“左懶扎衣”定式後,左腿屈膝站穩,右足足尖點地,膝頭輕輕貼住左膝內側,就像建築工人搭的腳手架,豎杆下端再加一根戧棍,兩腿虛實相生,合二為一,尾閭前送,將軀體穩穩托住。

  武式太極拳對步法要求極嚴,總的要領是先明虛實,後知進退,進中有退,退隱進機,五行轉換,三角為法,力求下盤穩,步武靈,自然安舒,得機得勢。

  眼為心苗,神發於目。武禹襄說:“神為撲鼠之貓”。靈貓撲鼠,動作靈敏,審勢待機,蓄而後發,精妙處全在用神。走架要目隨手運,眼領手隨,意之所至即以眼神貫注,務與手法、身法配合協調,起、落、進、退、屈、伸、俯、仰,眼神要有相應的變化。定式時,要周身放鬆,神聚於目,專注一方,周身對向何處,眼神也直射何處,機靈自顯。運用眼神要自然,既不可怒目瞠睛,也不要眯目無神,更不可東張西望。走架打拳通過眼神傳神達意,才能神不外散,而有圓活之意。

  手、眼、身、步協調配合,互相為用,在立身中正,氣勢飽滿的前提下,以腰為軸,帶動四肢,左右相系,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周身一家,走架練功自然身正勢圓、漸臻佳境。

  以心行氣 內外兼修

  太極拳“動靜相兼,內外雙修”,習者不能只重外形規矩,致力於手、眼、身、步的修煉,還要重內在精神的修養,才可避免因後天之力用之過當,而傷中和之氣。故武禹襄、李亦?等前賢在拳論中反覆強調心、神、意、氣的修煉,以求走架習拳貫徹太極陰陽之理,而收養身健體、陶冶性靈之功。

  其要點是:以心意指導拳勢動作。武禹襄在拳論中強調走架要“心為令”、“用意不用力提力”、“刻刻留意,方有所得”。通過對意的強化訓練,加強感覺的靈敏性、連貫性,達到應感而動,意動形隨,意到勁到,動必合法。

  從心靜體鬆入手。初學太極拳大都心緊身僵,故武禹襄提出走架要“身雖動,心貴靜”。李亦畲進而闡明“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靜心不妄動而後能定精神專注,目的明確,定而後能安體態自然,從容不迫,安而後能慮潛心研求,慮而後能得,才能有所收穫。

  此外,心靜才能體鬆,由鬆入柔,“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練出剛柔相濟的功夫來。

  要善於養氣。武禹襄提出走架打手要“心為令,氣為旗”志為氣帥,“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以氣運身,務求順遂”,以達“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的佳境。初學太極拳者應以自然呼吸為主,純任自然,勿刻意控制呼吸,而勉強與拳勢結合。身法正、拳勢熟,呼吸就會和動作自然結合,做到“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化吸發呼”、“屈吸伸呼”,意識、動作、呼吸三者自然結合起來。這時,外氣調動內氣,衝關過寨,流轉貫注,疏通經絡,氣血充盈,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且為培養內勁提供了良好條件。

  習拳走架既注意形體修煉,又注意內在精神的修養,身動心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氣宜鼓盪而無間,神宜內斂而不亂,如此認真演練,久之自然可內外雙修,調理陰陽,內勁、外法均達上乘。

  起、承、轉開、合 一身五弓

  太極拳式的執行變化和收勢,須注意出現凸凹、繼續、缺陷三大弊病。武禹襄在拳論中提出走架要“貫穿一氣,不外起、承、轉、合”。這本是文人寫文章的要求。據此,武式太極拳走架要求學者須把拳式練正確,起、止和中間的執行變化須明白無誤。一般是起式要聚精神貫注,簡練有力;承要銜接自然承上啟下,舒展流暢,飽滿厚實;轉要富有變化,不墮不墜;合是收束,要利落不拖沓,併為下一拳勢做好鋪墊。拳勢做到起承轉合,才能圓滿無缺,富於變化。

  武式太極拳第三世郝為真先生為突出拳勢中的虛實開合,蓄髮變化,又將起承轉合改為起承開合,故武式太極拳後來也叫“開合太極拳”。

  為了通過走架練好蓄髮開合的功力,武禹襄提出“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走架時要一身備五弓,五弓合一。上肢以手與肩為弓梢,肘為弓把;下肢以足與胯為弓梢,膝為弓把;軀幹以大椎與尾椎為弓梢,腰為弓把。五弓的弓把要相系相引,肘垂膝提,鬆肩護肫,將上下四弓把位蓄於腰間,使軀體形成一張大弓。這張大弓又以腰為把,膝與肘為梢。緊密聯絡,五弓合一,主要在腰,達到周身一家,勁力完整一氣。每一動勢,必須五弓俱備,才能蓄勁圓滿。勁蓄得圓,才能練成“強弓硬弩”,發勁如箭,一矢中的。

  由於武式太極拳具有以上這些主要特點,因此形成了“簡潔縝密、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風格。演練起來陰靜陽動,陽變陰合;藏奇正虛實之道,含攻防變化之機;八法鹹備,五氣順布;手似行雲,步如流水,一氣貫穿,如環無端。既有水淨沙明,清沏見底之意境,又有使人莫測高深之氣勢。武禹襄、李亦?總結闡述的太極拳理才有所皈依,無疑給後人提供了研究依據。

  武式太極拳的招式動作

  拳法身法

  太極拳是一整體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二靜無有不靜”。意欲通過整體運動,達到能夠整體發力之目的。基於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習拳的質量,基礎砸得磁實,才能有好的拳術質量。俗語云:“樹從根腳起,水自源處流。”武禹襄借鑑了李呈芬《射經》中有關身法要點,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鬆肩、沉肘、裹襠、護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成為十三條。

  提頂

  頭有提攜全身之勢,頭頂百會穴與檔部會陰穴應上下一線貫串,走架打手時,將頭頸骨豎起,頭頂百會處若有一線上提,則可領起整個身體如懸空中,神態自然,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圓活靈通。能提頂,頭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頭直目正,頂懸身拔,左右旋轉,輕靈如意。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任督二脈交會之所,統領一身之氣。提頂有益於氣血執行,氣血通泰流暢,才會有"滿身輕利"之感,始能聚精會神,專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靈敏莫測,變化無窮。

  吊襠

  吊襠系與提頂相對而言,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如有一線串,提頂可攜起全身,襠部首先給予配合,猶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繩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鬆開,臀部自然順溜,既不前挺,也不後突,襠部鬆垂,腰肌寬舒,尤如懸吊一般。如此動靜做勢,輕靈而不漂浮,沉穩而不重滯。全身產生一種虛實交相運用的彈性,發放時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頂吊襠,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涵胸

  胸區胸口和兩肩窩要鬆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後縮兩肩微向前合,鎖骨胸骨和胸肋肌肉鬆沉下降,有助於氣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說:“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氣。”如不能涵胸,氣易上湧,影響呼吸通暢,精神緊張,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習者應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拔背

  簡言之,拔背就是將脊骨自然豎起?肩背肌向下鬆沉不可緊張,在於改造人體脊柱後天形成之彎曲,以求人體後天缺乏運動部位有所動作。前能涵胸,後能拔背,周身動作才能協調一致,發放時脊柱才能如弓一樣產生彈力,才能“力由脊發”。

  鬆肩

  肩關節要放鬆舒展,既不要“聳肩”,端起肩頭,也不可肩關節向裡過於收緊,使肩頭僵滯。肩鬆則臂活,力才能達於梢節。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鬆,才能控制對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鐵。鬆肩之同時,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貼身。“腋半虛,臂半圓”,兩臂才有彈性,既不?會被人壓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沉肘

  肘關節常有下沉墜落之意,不可上揚高抬。肘沉則臂縮,肩才能鬆;肘舒則臂長,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身勢趨於縝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撐則勁整,多用於以肘擊人。

  鬆肩、沉肘,二者關係十分密切。肘不鬆垂,肩頭必然聳起;肩不能鬆,肘端也易隨之上抬。氣血就會阻塞了肩、肘關節部位,影響勁力暢通於掌根及指端。肩、肘關節僵滯,走架固然難以輕靈圓活,與人推手更易為人所制。

  鬆肩、沉肘做得好,有益於涵胸、拔背之順利完成;鬆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會受到影響。
 

練習太極拳時心靜的重要性
打太極拳有什麼養生作用
相關知識
武式太極拳的招式動作該怎樣練習
武式太極拳的招式動作
武式太極拳的招式及動作要領
孫式太極拳的基礎動作
孫式太極拳的基礎動作
陳式太極拳的腹式呼吸方法是怎樣的
陳式太極拳的單式訓練
武派太極拳的亮點和作用
太極拳的平衡動作
陳氏太極拳基本功之步法怎麼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