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認識和掌握有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成不變。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後,由於大學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需要有個摸索新的學習方法才能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過程,即需要完成由中學的被動學習向大學的主動學習方式的轉化,由中學的依賴性學習生活向大學的獨立性學習生活轉化。要完成好這些轉變,縮短學習適應期,需要學生具有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控和學習上自律的能力。這是各專業的大學生在入學後都必須儘快實現的轉變與發展,也可以說是各專業大學生入學以後的必修課。
一、當前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學習缺乏計劃,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進入大學後,大學生的學習任務加重,要學的東西明顯增多,一天下來好幾門課的作業和書都要看,加之還有選修、輔修、業餘愛好、社會活動。有的不會自己確定目標,有的目標定得太低,空費時間,有的目標定得太高,事倍功半;有的雖目標遠大,心懷"鴻鵠之志",但無具體的實施計劃,形同一紙空文;有的認為訂計劃是多此一舉,根本不訂計劃,對學習放任自流;有的由於事先沒有周密的計劃,學著這門想著那門,心裡總不踏實,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了;有的整天忙於被動應付作業和考試,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他們總是考慮"老師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要做什麼";有的缺乏毅力,遇到各種情況的干擾,就不能按計劃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使計劃落空;有的計劃無主次之分,鬍子眉毛一把抓,難有所作為。
2、不會學習
大學生不會學習突出表現在不會讀書、不會查詢資料、不會與人協作等方面。
很多大學生不會讀書,有的看專業書就像看小說一樣,蜻蜓點水、追求情節、不求甚解,停留於"字面意義",難以深入"字裡行間",攝取精華;有的讀書時不善於尋找重點和難點,找不到學習上的突破口,眉毛鬍子一把抓,讀完看後不知所云;有的迷信書本,不思不問,人云亦云,輕信盲從,成為書本的奴隸;有的心懷成見,望文生義,造成曲解或誤解;有的死記硬背,食而不化,等等。
不會查詢資料表現為,不會利用圖書館查閱圖書、文獻資料,不會利用網際網路跨時空地獲取有用的知識和資訊;很多大學生不習慣去圖書館閱覽、查閱和選借圖書,有的很少去圖書館,有的甚至根據就沒想到去圖書館;有的不熟悉本專業圖書資料和工具書的基本情況和檢索查詢方法,也不瞭解圖書館藏書和書刊的編排與類目,無法快速查到所需圖書資料。
不少大學生不會與人協作。有的缺乏團隊意識與合作意識,習慣於孤軍作戰,離群索居;有的擔心進行協作學習"好了別人苦了自己","幫助了別人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競爭對手";有的不肯接納別人的意見,思維僵化,剛愎自用。
3、學習動力不足
學習動力不足是大學生學習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學習方法問題。在方法上表現為不會調動自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4、理論脫離實際,只知啃書本、死記硬背
有的大學生重理論輕實踐,埋頭讀書,雖有滿腹經綸,但無法派上用場;有的重實踐輕理論,只幹不學,認為只要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能就可以了,使實踐成為盲目的實踐。
以上所列舉的,只是當前中存在問題的很少一部分,但僅此已充分表明,對的指導與培養,不僅是提高大學生學習質量的當務之急,而且是改善和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質量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建設工程。
二、培養適應常規教學的良好學習習慣
常規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在相當長時間內,常規教學占主導地位。在常規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圍繞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而採用的一些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包括:預習、聽課、作業、複習、考試,這也是與常規教學環節***備課、上課、佈置作業、檢查評定***相互對應的。這是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也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學習方法,在今天仍有其存在的歷史價值。隨著資訊化環境、手段的出現,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正在發生變化,探索適應資訊化環境教學的學習方法成為擺在每個教師、學生面前的重要的迫切任務。
1、學會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學習上要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學會預習。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預習是對所學材料的初步感知識記階段。它要求學生在教師講課之前,自己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分析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複習、鞏固和補充有關的舊知識,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不清楚的問題,判別新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為接受新知識做好相應的準備。這種課前預習可以提前消滅聽課中的"攔路虎",使聽課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比較課堂教學中老師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助於提高聽課的效率和水平。同時,學會預習,有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使學生終身受用。
2、學會聽課
聽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箇中心環節。上課專心聽講,幾乎是所有優秀學生的一個共同的經驗。反之,學習上後進的學生,也大都因為課堂上聽課這個環節過不了關,不是不認真聽講,就是跟不上老師教學的進度,聽不懂,課後儘管花了很多時間,也仍然跟不上。所以,學生要學會學習,關鍵要學會聽課。首先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包括知識上、物質上、身體上、心理上的準備。上課時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心猿意馬,要開動腦筋,積極思維,把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的理解互相對照、比較、印證、補充。要特別注意做好課堂學習筆記,手腦並用,把一些需要記的重要內容——學習中的一些重點難點或書本上沒有的東西記錄下來,便於複習。
3、學會複習
從預習到上課再到複習,它們是相互聯絡的有機整體。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可見,複習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要提高複習的效果,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有目的性、針對性。複習是為了理解所學的知識,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還是為了進一步探究新的知識,我們應該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同時,要針對自身的學習情況,確定複習重點,找出自己知識體系中掌握差、運用不熟練的環節進行重點複習。
二是要及時。遺忘一般由快到慢,所以及時抓住時機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三是要有計劃。"磨刀不誤砍柴功",既要做到及時複習,又要防止重複,可以說一個好的計劃就預示著成功了一半。
四是要結合思考。複習不單單是"過電影","溫故知新"就是在思考中加深對舊知識的理解,獲得新的知識,並使知識系統化。
五是要勤動手,寫心得,列綱要,作筆記,手腦並用,使知識更加條理明晰。
建議設立一本"巧思集"。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經常碰到的一些想得妙、做得巧的例子蒐集起來,匯成一本"巧思集"。這樣日積月累,會有不少收穫。
4、學會作業
做作業是我們學習過程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它既可以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也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可為今後的複習積累材料。
作業要求準確、規範、快速。平時做作業要養成不想清楚不動筆、不弄明白不做題、做完習題要檢查的良好習慣,還要養成先複習課文再做作業的習慣,不依賴別人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的習慣。
選擇習題作業一定要從基本題入手,以基本題為主,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選一些難度適宜的靈活題、綜合題。基礎較好的同學可適當提高作業的難度,對那些知識、技能上有缺陷的部分內容,更應多選些習題自我訓練,以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當我們在做作業時,遇到難題怎麼辦?所謂"難題"不外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題目看不透、審不清,或者裡面的關鍵詞語理解不了;二是自己基礎知識不鞏固,思維的靈活性差,對一些"繞彎子"的題目難以應變;三是缺乏一定的綜合能力,對需用幾部分知識綜合解答和敘述的問題,覺得無從下手。當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多回想、多聯想、多推想,有針對性地去思考、解決問題。
要學會將做錯的題彙集成"錯題集",分析錯在那裡?為什麼會錯?怎樣改正?如何避免下次再犯類似的錯誤?還有其他正確的答題方法沒有?從中總結出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
5、學會考試
除了樹立正確的考試觀、正確對待考試、認真抓好考前複習和做好考前準備、調節好考試心理外,還應掌握一些考試、技巧。
***1***明確考試要求、掌握好答題的時間和節奏。審題要穩,書寫要快,要擠出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問題,偶爾核對一下時間,看是否能跟上預定答卷的時間,調節好答題的節奏,防止先鬆後緊。
***2***答題時先易後難,先熟後生。這樣能節省答卷時間,有助於增強自信心。
***3***查漏補缺,改錯糾偏。試卷答完後,如果還有時間,就要抓緊時間仔細檢查。不要錯答、漏答。檢查時,要先檢查容易的、省時間的、錯誤率高的、而且自己又沒有把握的題目。對於那些查出了問題也沒有時間改正的題目,就不要檢查了,這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態度。
三、學會自主學習
1、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由於學習者在學習動機、學習需要、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那種統一目標、統一進度、統一內容、統一方法的班級教學又無法照顧到學習者的個別差異,為此,人們提出用自主學習來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在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的學習中,不少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許多學習上的事情讓老師包辦代替,被動應付老師的教學,不會在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以外主動追求知識、發展興趣、培養能力、進行科學研究,這種情況令人擔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知識爆炸",知識更新節奏加快,資訊量猛增,要求每個人在學習化社會進行終身學習,善於不斷更新知識。同時,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和網路進入教學領域,資訊化環境的不斷完善,擴充套件了人們自學的時間和空間,擴大了自學的活動範圍,提高了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自主學習在學習者的學習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
2、什麼是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巨集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制定並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者應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從人類學習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人的自主學習的程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積累、知識和智慧的逐步提高、文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斷提高的。從嬰幼兒時期自發地自主地學習階段***如遊戲、娛樂等***到中小學時期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階段,到大學時期,逐步走向自覺獨立自主地學習階段,在大學期間,一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水平越高,意味著走入社會時自覺獨立自主學習的起點越高,社會適應性越強。這是符合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
自主學習並不等於絕對孤立地學習,自主學習者並不排斥尋求他人的幫助,仍然需要教師的指導和輔導。
自主學習是主動地有主見地學習,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學習,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學習。
自主學習的要素:
***1***自學能力特別是其中的閱讀能力是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自學能力是在學習者沒有教師直接幫助下依靠學習材料,有目的地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能力。它是學習者獨立駕馭學習活動的能力。自學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主要包括閱讀能力、實踐能力等。真正的學習都是自學而來的。不會自學的人永遠也不會學習。
***2***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動力。
***3***計劃性是自主學習的保證。計劃的落實比計劃的制定更難。
***4***自我意識與自我評價是自主學習的關鍵。大學生應會認識和評價自己現有的觀點、道德、技能、知識、智力、能力、思維特點、思維水平、學習風格、志向、愛好、氣質、意志等與學習及成長直接有關的諸因素的結構狀況和水平高低。此外還應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情感進行控制和調節,對已取得的成績進行自我獎勵。
3、如何培養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1***學會自我激發學習動機。包括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自己確定學習目的,制定具體的、能夠完成的學習目標,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等。
***2***充分了解自身的條件。如通過學業考試瞭解自己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通過心理測試瞭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學習風格、個性特徵、情感特徵等。
***3***掌握學習策略,對自身的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監控。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意識、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
***4***善於從各種渠道獲取資訊,如從圖書館、網際網路上為自己查閱需要的資訊資料,自由決定學習內容,靈活選擇學習材料。
***5***與教師、同伴共同探討學習方法、交換學習材料、交流學習經驗體會,並在必要的情況下接受他人的幫助。
當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主要是通過學習者自身來實現。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指導、輔導、顧問、合作、幫助的作用。學習者要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一個不願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是很難進行自主學習的。
可以說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是學習的兩個方面。現代社會要求學習者既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要善於與人協作學習。
四、學會協作學習
1、協作學習的含義及其在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國大文豪肖伯納作過一個著名的比喻。他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幾個人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識、思想就會促進每個人多學到一點兒東西。通過合作、交流,每個人很可能得到一個、甚至幾個金蘋果。這實際上包含有協作學習的意思。
協作學習是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從事學習活動,互促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協作學習要求學習者主動地尋求學習夥伴並共同探索問題。這種學習中的協作,不僅包括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協作,也包括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間的協作;不僅包括學生與學生間的協作,也包括學生與教師間的協作;不僅包括直接交往協作,也包括間接交往協作。當然這種交往與協作,不只是學習資訊的交流和研討,更重要的是語言的表達、思想的溝通、心靈的"碰撞"、性格的"磨合",進而導致學生組織能力、交往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的養成,個性的發展,乃至集體主義觀念的培育。
這是一個個性飛揚的時代,我們的學習需要競爭。同時,這是一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我們的學習需要合作。靠個人奮鬥的英雄主義時代已經在消退,不少國內外著名的現代企業都要求其僱員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為此,我們應學會在合作中競爭的本領,培養在競爭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學習,在今天已經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了。人生有涯而知無涯,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學習也需協作。正如孔子所說的:"學不可一日無友"、"三人行,必有我師"。高明的學習者應該懂得向別人學習和同別人一道學習,互幫互學,共同進步。
俗語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協作學習具有驚人的潛力和無窮的魅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學家海森堡說過:"科學根源於交談。在不同的人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極為重要的科學成果。"協作學習能使學生在共同學習的環境中,比在其他學習環境中,譬如自學,學到和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學業成績;能使學生把以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知識弄清楚,提高認知和推理水平;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從多角度理解知識和看待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智慧和靈感,發展創造才能,產生出令人驚訝的思想火花;能使學生博採眾長,取長補短,彌補個人學習的不足,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能使學生從他人那裡學到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提高自信心以及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能使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增加歸屬感、接納感和責任感。
國內外大量實驗證明,協作學習可使學生獲得更高的學業成績。丹塞雷***1988***研究合作學習效果的實驗,選取了三組大學生作為被試。其中第一組是系統組***正式配對組***,研究者給他們講授了合作學習策略;地二組是非系統組***非正式配對組***,讓他們學習和討論配對學習方法;第三組是個人組,他們採用自己常用的學習方法。實驗過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用一小時的時間來訓練和實踐效果的策略。第二階段:學習兩段選自基礎科學教材的2500字的短文,每段學習50分鐘,第一段合作學習,第二段單獨學習。第三階段:五天後,進行作文、簡短問答、完形填空和多向選擇測試。研究結果表明,在大學科學教材的學習中,合作學習策略優於單獨學習。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協作學習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問題解決上,問題解決為協作學習創造了一個平臺。學習者圍繞工作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將工作與學習結合起來。
隨著以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技術通訊技術為代表的現代資訊科技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人們開始利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來輔助和支援協作學習,協作學習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傳統的協作學習是學習者與教師或學習者之間面對面的實時交流,侷限於同一時間、同一空間,而多媒體網路環境下的協作學習,可以跨越時空,使身處各地的學習者進行同步或非同步交流、實時或非實時的交流。
因而,學習者應學會通過網路獲得資訊、表達思想,進行交流、討論,學習者將所做的工作制作成個人主頁放在網際網路上,接受別人的檢閱,聽取反饋意見,通過網路協作學習,在他人的幫助下創造新的價值。
2、實施協作學習的步驟和條件
實施協作學習一般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組成小組,確立目標。學習者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及特長,組成2至6人的小組,確定學習任務,建立協作學習情境,引發積極的學習狀態。有共同的學習目標,是協作的前提。人數以2-6人為宜,太多不便於進行協作學習,會降低小組協作的效益與效率。如果有的小組人數比較多,組員可根據任務協商再分成幾個小組,分頭進行協作學習。
第二步,制訂計劃,進行分工。小組成員應依學習任務,制訂計劃和完成任務的時間表,並根據每個人的所長作不同的分工,有所側重。對學習中的重要問題可以分頭準備,集體討論。每個學生既有個人的研究任務,又有共同承擔的責任。
第三步,執行計劃,完成任務。任務分工明確以後,小組成員各自從不同方面入手,有的負責收集文字的和網上有關的資料和資訊,有的負責做電腦幻燈片和網頁,有的負責準備教案和試教,有的負責專題研究,有的負責調查統計......。當然,每個成員的角色可以互換。丹塞雷***1988***研究發現,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變換角色學習優於固定角色者。協作學習是分中有合,閤中有分,這便於發揮每個同學的個性,也有利於發揮集體的創造性。小組成員定期在一起彙報、交流近期所做的工作和心得,在相互交流討論中,找到自我差距,提高認識,同時對有關問題進行討論。小組著重討論重點問題,有疑難的問題,同時針對小組協作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計劃,再進一步把各自的工作深入下去。
第四步,進行交流、彙報。小組成員根據每個人的口頭報告、製作的個人主頁中存在的錯誤和遺漏之處,對口頭報告、個人主頁作出評價和建議,以促進各成員的學習活動。
要實現協作學習,主要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小組應有一個大家共同追求的、有意義的目標。共同的目標能夠為小組成員指引方向、提供推動力,讓小組成員自覺為它貢獻力量。有了明確的被小組成員所認同的共同目標,就可以使小組充滿活力,把全體成員團結起來,根據共同的目標調節自己的行為,自覺自願地協調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從而促進小組的前進,實現預定的目標。
其次,應做到資源共享。資源是指對提高小組能力與個人能力有用的一切資源。
第三,小組成員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寬容、相互協調。小組成員彼此相信各自的正直***誠實、有責任心***、能力***技術技能和人際知識***、個性***處理問題時具有較強的判斷力、行為可靠***、開放***願意與他人分享觀點和資訊***。開誠佈公,坦率地交換意見。學會求同存異,消除隔閡,不要彼此各幹各的,或意見不合就不幹了,這樣就達不到協作學習的目的。小組負責人應擔負起協調者的角色,把任務調配好,讓每個人都有用處,發揮優勢,各盡所能。此外,負責人還應善於聆聽、反饋、解決衝突及處理其它人際關係***如,與教師協作,與其他小組的協作與競爭等***。
第四,在協作學習中,小組成員要善於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無論在面臨危機還是一帆風順的時候,都願意檢驗和挑戰自己現有的行為方式,向競爭對手學習,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不斷提高小組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
在協作學習中,小組成員還應學會一些協作交流的方法技巧。如,語言交流的技巧、意見溝通的技巧、辯論的技巧、和諧相處的技巧、請教與諮詢的技巧、團隊建設的技巧等。
此外,在協作學習中,有一位高明的引導者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作必要的點撥、答疑和諮詢,引導學生如何深入認識問題,協助學生總結評價。他以旁觀者的身份解決問題和衝突,提供新思路,為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提供建議。一般來說,在教學過程中這個角色由教師來承擔。
現代社會沒有獨行俠,個人必須學會與他人進行公開、坦誠的溝通,必須學會面對個體間的差異,必須學會把個人的目標昇華為小組的利益。實現個人和小組的共同成長和發展。
3、在本門課中如何進行協作學習
我們從1998年開始為華南師大電化教育系研究生開設了《資訊時代的學習理論與方法》,自1999年上半年開始,又先後為電化教育系96級、97級、98級本科生以及教育、中文、外語、資訊、心理、計算機、數學、物理等系97級本科生開設了以培養資訊時代大學生學習能力為主旨的教育類為公共課程:《步入資訊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在這門課的教學中,我們的做法是:
以科研課題組的方式進行創造性教學。在學期開始時,教師把所要學習的專題公佈出來,讓學生以專題為主形成課題組,建立學習小組,建立學習化的團隊,擴大學習者的自主性與自由度,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創造中學習、在教中學習。特別是在1999年下半年這個學期,由於我們開設的《學習論》是跨系選修課,所以每個課題組一般都由幾個不同系的學生混合組成。同時,教師針對各系的專業特點,對同一個系的學生也提出了任務要求,以便於他們開展協作學習。我們給每位同學兩分鐘的時間,作自我介紹,要求儘可能具體、生動,提供較多的資訊,爭取給大家留下一個清晰、生動、深刻的印象,加深同學之間的相互瞭解,為協作學習打下基礎。其後,學生自願報名參加某個課題組,同時,讓報名參加各課題組的同學互相協商、討論,推薦1-2個同學去競選課題負責人。準課題負責人要從選該課題的理由、意義以及要達到的目的、應完成的任務和組員的分工等方面進行答辯,由教師、同學組成的推選委員會根據他們的答辯情況進行評議,確定課題負責人。
課題負責人被確定之後,就立即走馬上任,行使職責。實施小組的協作學習。按照研究專題把教師的講稿分發給每個專題組的學生,讓學生一方面充實各種新資料、深化理論研究,另一方面總結當前高校學生在學習中的新經驗和存在的新問題,使理論更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備課,然後由每個課題組的同學創造各種生動活潑的講課方式,使學生鍛鍊和學習在研究中學、在教中學,教師則作進一步的引導和補充,真正建立起一種教師與學生互教互學、教學相長,共同面對資訊時代挑戰的新型師生關係。
此外,我們在倡導小組協作學習的同時,還強調組內個人之間的競爭和小組之間的競爭,比一比誰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強,誰對所學知識的本質、相互關係的理解以及在解決自身學習問題中的運用是否深刻、全面,誰提出和探討的問題多,誰製作的個人網頁內容和形式都不錯等等,比一比哪個小組協作探討問題的次數多、收效大,集體講課的形式和效果好,小組的網頁做得好,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網上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快......而小組之間的競爭,是在小組協作中的競爭。它首先是協作,每個成員的學習、實踐及成果為整個專題小組所共有,每個成員的成功都與小組的成功聯絡在一起,小組的成功必須是每個人都成功,而每個人都成功就必須組內協作、互相幫助。因而這樣的競爭不同於以往的個體競爭,是建立在與他人協作的基礎之上的,體現在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的成功。為了提高集體的競爭能力,組內個體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調動,集體的競爭促進了小組內部的協作。
五、在研究與創造中學習
著名科學家李遠哲指出:"研究是自學的好方法,中學、高中及大學生都應該進行研究。"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生習慣於被動地從老師那裡接受知識,認為老師講的、書上說的都已成定論,都是對的,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去發明,進行科學研究、創造的意識不強。
在研究中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專家的指導下,以研究課題組成課題小組,提出問題,確定研究題目,進行資料的蒐集、整理,開展調查研究,對一些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最後提交課題論文和調查報告。在研究中學習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探索個別化的學習模式,為學生獨立思考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該課程要求學生必須自己獨立研究並提交最終研究報告。課題研究學習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在研究中學習主要分為四個階段:***1***研究題目的確定:研究課題由師生共同確立,學生根據專門的教改小組確定的該課程若干單元的教學要求和研究方向,自主確定研究方向和研究題目。教師依據學生們的選題,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驗裝置、錄影、幻燈片,聘請有關專家開辦講座 或帶領學生到野外考察、參觀,為學生演示收集資訊資料與資訊的方式、途徑***如:與專家面談、查閱圖書資料、使用電腦或網路等***,其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必要的學習方法與技能,幫助學生明確和加深對自己所選題目的理解,鼓勵學生們自己動手,自主學習,並學會自主承擔風險和責任,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2***收集資料,制定研究計劃:根據研究題目的要求,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自己的研究計劃。計劃內容包括:用什麼方式、途徑來收集資料;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掌握那些相關知識。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鍛鍊。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一般要求掌握以下的知識,並具備相應的能力:會查閱書籍、報紙、期刊、及文獻索引;能觀看錄影、幻燈片、電視節目、研究、與人交流、向他人請教、與專家或被調查者面談等技能;能設計實驗或製造模擬模型;會進行實地考察或試驗。這一過程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要環節,儘管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障礙,但多數學生對這個過程的感觸最深,體會與收穫也最大。***3***分析資料,實施研究計劃: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所收集到的資料、資訊與資料等綜合分類處理、提取有用的內容,集中力量學習、理解、消化吸收。必要時修改或調整研究計劃。這是學生進行真正有目的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性智力開發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教師可點撥探索思路。***4***研究報告的撰寫:課程的最後階段要求學生們寫出自己的研究報告,並以口頭報告、個人主頁、圖表、專欄、實驗等自己喜歡的形式展示研究結果。研究報告內容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程序、研究結論、自我總結及參考書目與索引等幾部分。教師在這個階段主要指導審閱論文。
通過在研究中學習,學習者最終應學會"五自",即自己定研究課題,自己制定研究方案並具體實施,自己請指導教師,自己籌措或申請經費,自己寫論文和答辯。這實際上就是指要學會自主研究,提高研究能力,最終能產生出創造性的成果。
在研究中學會創造,在創造中學會學習。
人類歷史就是人類創造世界的歷史。創造並不神祕。創造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每個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各自的創造力。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社會處處是創造之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作為大學生,要學會在創造中學習,必須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解放思想。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迷信權威等等都是創造性學習的嚴重障礙;二是要掌握創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創造性學習提供理論指導;三是把創造性的原理運用於學習活動、實踐活動中,把創造性的知識轉化為創造性的能力,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六、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學習方式的變革
在當今資訊科技綜合和趨同的時代,隨著電子網路媒體的興起和全球知識網的建立,"基於資源的學習"日趨成熟。
基於資源的學習,簡言之就是學生藉助與各種學習資源進行相互作用來開展學習。資源包括一切有助於個人有效學習的因素,包括資訊、人員、教材、裝置、技術和環境。在基於資源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資源成為學習過程的中心環節,而不僅僅是傳統教學的附加物。基於資源的學習要求我們轉變觀念,實現傳統的教與學方式的根本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是問題的設計者和解答者,教師主宰著學生的學習,學生被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地學習。而基於資源的學習模式則不然,教師由"演員"變為"導演",成為學習資源的開發者、建設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研究者,學習資源成了學生和認知工具,學生採取負責的行為,主動地探求知識,根據個人的情況設計、安排學習的內容、方式和時間,及時調整學習程序,並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學習資源成為學生主動獵取的認知物件,成為學生用來獲取知識、進行資訊交流與傳遞、資料處理及思想表達的學習手段,成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既可分散獨立學習,也可組成小組協作學習,進行調查、實驗、資料蒐集和發表意見等,互相交流心得、商討問題。通過這種基於資源的學習,學生的資訊素養將會得到較大的提高,逐漸成為自主的、獨立的、終身的學習者。
七、學習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學習有法,但學無定法,由於學習主體、學習物件、學習的手段和條件等不盡相同,學習者所採用的學習方法也就不會完全相同,運用時有自己的風格,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這個意思。世界上不存在對任何人、任何情況都適用的所謂"最佳"學習方法,學習貴在得法。我們在借鑑他人成功的學習方法時,不能生搬硬套或拘泥於一法,一定要遵循學習規律,善於結合自己的特點,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努力尋求、創造適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根據學習主體選用學習方法
處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者,因每個時期的學習要求不同,學習者的原有基礎不同,所採用的學習方法會有很大不同。例如,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所採用的學習方法就有很大的差異,中小學生自學少、解決實際問題較少,而大學生以自學為主,學習要注重理論聯絡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在校學生與成人的學習也有很大不同。成人學習者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已成熟,且有豐富的經驗,他們在學習上有主見,往往以任務、問題為中心,通過積極的實踐活動,相互切磋、研討,主動地獲取知識、技能。
另外,每個學習者自身的能力、個性、性別等條件不同,所選用的學習方法也是有區別的。例如,不同的學習者其能力的水平、型別有差異,智力中等與智力優異學習者所選用的學習方法就不同。習慣於抽象邏輯思維的人擅長應用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一類的學習方法,而習慣於形象思維的人則擅長應用觀察、操作、想象、記憶一類的學習方法。再譬如,一般來說,女生的機械記憶、形象記憶強,就應揚長補短,鍛鍊和培養理解記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發揮認真、細心特點的同時,要克服自卑、膽小的弱點。
學習活動是個體的活動,學習者應正確認識自己學習的個性品質,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個性化程度和學習效率。例如,記憶力好的學習者要充分利用記憶力進行多記、多背;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習者就應多說。外向性格的人交往能力強,但情緒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不容易一個人靜下心來學習,這種型別的人就適合在集體中學習,並努力培養學習的計劃性,加強自我監督。而內向性格的人善於思考,不為情緒所動,但有因循守舊的傾向,這種型別的人適合於單獨學習,但應注意提高學習的靈活性,學會合作學習。此外,百靈鳥型和貓頭鷹型,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沉思型和衝動型等不同型別的學習者都應根據各自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
2、根據學習物件選用學習方法
不同型別的學習對學習方法選擇的制約性是不同的,要根據知識學習、技能學習、行為規範學習等不同型別的學習以及不同學科特點選擇學習方法。例如,知識的學習宜用理解法、概括法等;技能的學習宜用模仿法、訓練法、總結法等;行為規範的學習宜用內省法、榜樣法、實踐法等。不同學科各有特點,學習方法也各異。例如,文科的學習富於彈性、偏重於理解,學生可以靈活安排學習,較多地自學、看參考書,要著重掌握材料和基本觀點,同時要注重社會經驗和社會閱歷的積累,參與各種社會實踐,觀察各種社會現象,開展調查研究,廣泛收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理科的學習邏輯性很強,學習一環扣一環,缺少一環,就連線不上,自學應與教師的講課同步,要著重培養數理思維、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包括實驗、操作、運算、製圖等***。
學習者還應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選用學習方法。一方面,根據教學進度的安排,多學科齊頭並進,交叉學習,或有重點,兼顧全域性地學習;另一方面,又要按照自學要求,採取計劃學習方法,把學習方法和個人要求結合起來。
此外,學習者還需根據教材的深淺難易選用學習方法。
3、根據學習手段、學習環境、學習條件選用學習方法
隨著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衛星通訊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資訊科技在工作、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拓展了學習的時空,學習者可以藉助多媒體的遠端實時互動網路,隨時、隨地以任何方式進行學習,獲取知識和資訊。在這種條件下,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習者可從大量煩瑣的機械學習中解脫出來,所採用的學習方法就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既要進行個別化學習,還要學會與不同的人進行協作學習,而且必須創造新的學習方法來適應時代的變化。
教學活動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師生情感交流的藝術,因此,教師的教學永遠不可能被計算機教學所取代。不同的教師個性、經歷、思維方式、所教學科各不相同,在教學上各有特點。所以,學習者應善於根據教師的特點與個性,找到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大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必須配合運用各種方法,為順利發展學習能力創造良好條件。當然,學習方法的多樣化應當適度,應有所取捨,以免使學習成為不斷變化方法的萬花筒,分散學習的注意力。也就是說,在選擇多種方法的最佳配合時,要經過深思熟慮,做到有根有據。
總之,學習方法的認識和掌握有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成不變。人類對方法的認識、總結、掌握,就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的過程。對學習方法的應用要靈活,要有機結合,自成一體,不能刻板行事。
二
對於學習數學分析這一門學科,我們應首先調整好心態,不要認為這是一門很難的課,實際上,這門課並不是很困難,只要掌握學習要點及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績。當然要想真正的學好這門學科就得培養自己的興趣,這樣才會有動力積極地去學習,探索。
以下是我個人對於大一上半學期數分學習的經驗與心得,僅供參考。
一.重點內容
大一上學期的重點有極限、函式的連續性、導數、微分、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積分,其中極限、函式的連續性、導數這些是基礎,為後面的服務。個人來說,覺得微分中值定理以及泰勒公式較為難學,需要多花精力去學。
這一學期的課程雖然比較多,但可以發現前面很多都是高中學過的知識,剛開始學會感到比較輕鬆,後面的內容就開始逐漸加深,不過有了之前的一些過度不會覺得難以下手。
二.學習方法
首先最重要的肯定是上課認真聽講且記筆記,數分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基本都是這一節的重點以及注意點,且很多是不按照課本順序來上的,而且內容上也有很大的聯絡,所以上課一定得認真,不能打瞌睡開小差,不然課後想彌補自習也難以達到效果。課後作業也要準時準確的完成,可以檢驗這節課的聽課效率,而且平時作業是關係到期末總評的,質量要高。
然後是刷題,個人不推崇大量刷題,那樣只會降低你對這門學科的興趣與積極性,得不償失。當然刷題也是需zk168要的,尤其是考試前,當然具體的量就按個人而定了。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積極提問,上課沒聽懂或者作業不會做要及時請教老師,因為大學不同於高中,老師時刻都在,大學老師下了課就走了,想問問題就得等到答疑時間***具體由老師定***,去老師的辦公室問,過了時間就沒機會了。還有就是大學不像高中老師會反覆講一個內容,安排大量的課時複習,一般上課知識點是不會有重複的,即使有也很少,這時自主複習就尤其重要。
三.心得體會
大學學習與高中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自主性,大學不像高中時刻有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師盯著你強迫你學習,大學基本上是沒人來管你的,只要你期末不要掛科,學分達到要求就可以,這個要求不是很高,不需要費很大力氣就可以達到,所以剛進大學都會有一種很輕鬆很自由的感覺,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習上的輕視與散漫,也容易沉溺於網路。數分這門學科難度還是有的,所以你就必須得花時間去學習,因為課上是沒有時間來讓你複習的,老師也不會時刻在身邊,課後除非你去找老師,否則根本遇不上,所以自主學習佔了大學學習很大的一部分,如何安排自己的課餘時間也是大學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當然也不是說要一直學習,但至少得做到勞逸結合。
四.總結
一般來說,只要你上課認真聽記筆記,課後作業認真完成,課餘抽時間複習以及刷一定量的題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三
一、引言
關於學習方法,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然而,卻又是一個常談常新、百談不厭的問題。對在坐的各位尤其是對剛跨進大學校門的新同學來說,卻更是一個有實用意義的題目。
一個人從母腹中呱呱墜地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活到老,學到老,從實踐中學,從書本上學,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廣義的“學習”。然而,由於世界是廣大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人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若要每一種知識都須自己從實踐中得來,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就人類個體來說,許多知識是從書本上得到的。這種從書本上得到知識的行為,也是學習,這就是狹義的學習。一個人從小學讀到中學,又從中學讀到大學,十幾年的學習歷程,基本上就是從書本上獲取知識的歷程。
同學們獲取知識,總是和自己的人生信念息息相關關的。有的人是為了個人的生活和幸福,有的人是為了家鄉的繁榮,有的人是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等等。不管是懷著何種目的,但學習終歸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特別是當人類社會進入到今天這樣高度發達的文明、這樣一個資訊科技時代時,知識的價值就顯得尤其重要,因而學習也就顯得尤其重要。不管是個人,還是一個民族,都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沒有知識,你就貧困,你就落後,你就捱打。我國目前正處於一個充滿著競爭機制的改革開放的時代,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時代,一個人如果沒有紮實的文化知識作後盾,被淘汰的命運是難免的。因為在主觀上儘管你有這理想那理想,如果沒有知識作翅膀,你的理想就難以騰飛。更何況擺在同學們面前的現實是,不僅僅是你們選擇社會,在更大程度上是社會選擇你們。所以,你們不僅要有知識,而且要有社會需要的紮實而又豐富的知識。只要你們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你們在這個社會中就會立於不敗之地,這正如高爾基所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要獲取知識,除了要有健康的體魄、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契而不捨的精神、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學習方法。
二、學習方法及其重要意義
無論幹什麼事情,要達到既定目的,都有一個方法問題。你要到達彼岸,但面對的是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怎麼過?就得解決方法問題。要麼涉水過,要麼坐船過,要麼架橋過,要麼坐飛機過,總之,你想要過河,就得選擇一種過的方法。學習與過河同理,你想獲取豐富而有用的知識,就不能不解決方法問題。
什麼是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就是獲取知識的方式或手段。學習,具體來說,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學科,可有不同的方式或手段,就此而言,是無定法的,但概括而言,學是有大家公認的方法的,那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多知識的方法或手段,它對每一個學習者都有普遍的意義。
方法之與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好的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拙劣的方法只能是事倍功半。為什麼有的人整天埋頭於書本,又是讀,又是背,又是寫,不休息,不娛樂,態度十分認真,毅力十分頑強,意志也十分堅定,但總是效果不好;而有的人,僅僅是嚴格遵守作息時間,該學習時學習,該休息時休息,該娛樂時娛樂,看起來,並不十分刻苦,卻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呢?除了先天條件和身體素質外,恐怕起主要作用的,是一個方法問題。不要認為花得時間越多,獲取的知識就越多,而應當認為,在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的前提下,花得時間越多,掌握的知識才越多。
掌握某類知識或解決某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對同一個人來說,同樣的問題,也可以有幾個不同的方法,而最可取即在最短的時間內花費最少精力卻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方法,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符合多、快、好、省原則的方法:
多——獲取最多的知識、最大的資訊量;
快——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
好——掌握的知識紮實、新穎、鞏固、有用;
省——少花精力和物力***包括少費時間***。
三、大學教育的特點
上大學,可以說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無論是在知識結構上,思想修養上,還是處世待人上,審美觀念上等各個方面都將產生一個飛躍。一個人從中學到了大學,就等於跨進一個全新的世界。新的環境,新的人物,新的氣氛,特別是同中學大不相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些都促使你去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怎樣適應大學生活,特別是怎樣學習。
如果說,在中學我們學到的知識是較為零散、淺顯、狹窄、專業性弱的話,那麼,在大學,我們掌握知識則要系統、深刻、廣博、專業性理論性強;如果說,在中學我們獲取知識是以課堂講授為主,那麼在大學,就是以自學為主;如果說,在中學老師講授的知識僅侷限在課本內,那麼在大學老師面授時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突破教材限制:或者對教材內容作以增刪調整,或者純粹講自己的見解、觀點,或者介紹學術界的新觀點、新成果等等,總之,大學教材只是參考材料,很少有人將它一字不漏地搬上講臺。所以。在大學,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都是同中學大異其趣的。我們要想適應大學生活,在短短几年內獲取我們有用的知識,第一步就是要明確大學學業教育的特點,相應地改變觀念和學習方法,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上了大學,如果還墨守中學時代的學習觀念、思維方式、學習方法,可以說,幾年的大學學習,你獲得的知識將是寥寥無幾的。
四、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法
在大學獵取知識主要是從書本上。這書本上知識的獲取又可分為兩條途徑:一是老師講授的,一是自學的。
***一***聽老師講授 聽老師講授時要做好七個方面:耳到、眼到、手到、腦到、預習、複習、做作業。
耳到,就是聽。要認真仔細地聽,全神貫注地聽。聽老師講什麼內容,用什麼語言表達,表達時的思路如何,這後一點尤其重要,正如裴思泰洛齊所言:“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因為實際上,我們要想在短短的幾年內掌握所有的知識根本不可能。要掌握某專業、某課程的所有知識,也是不可能的,而可能掌握的則是思考問題的方式、學習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上大學主要的不是看你掌握了哪些具體的知識,而是看你是否掌握了學習知識的方法。這方法,就象一把鑰匙,一旦得手,就可用它開啟知識的寶庫,獲取無窮無盡的寶藏。老師新穎獨特的、開放性的創造性的思路,嚴密有序、生動活潑、明白流暢的講述方式,一旦被你學到手,在今後的治學道路上,將終生受用無窮。這正如贊科夫所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眼到,就是看。看老師,看講臺,看黑板,看一切與授課內容有關的東西***而不是看天花板、看窗外,左顧右盼***。課堂聽講的“看”,一般來說,主要是看黑板。黑板上寫的往往是綱領、難點、重點或是同學們未曾接觸過的東西,它能給人以直觀印象,這印象很可能深深刻進你的腦海,使你終生難忘,如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符號,一個圖形等。此外,看老師講課時的神態。有些老師的教態端莊、大方、瀟灑;有些老師的表情、手勢富有感情,恰當地表達了對授課內容的理解,看這些,都很可能給你的人生和學習以有益的啟示。
手到,就是寫***記筆記***。記綱領,記要點,記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記有代表性的能幫你理解某個論點的例證。俗話說:“眼裡過三遍,不如手裡過一遍”,就說的是記筆記的重要作用。“記”雖然重要,但不是把老師講的一字不漏地記下來。要全記,往往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因為時間和速度都不允許,而且也無必要如此做。“記”必須有選擇,而這種選擇,決定於你對課程內容的思考、理解。
眼到、耳到、手到就是看、聽、寫,這三者要緊密配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眼、耳、手的緊密配合,完全聽命於大腦,是大腦的思考、區辨、理解、選擇、想象、聯想等活動驅使眼、耳、手並用。
預習,就是在授課前把所講的內容仔細捉摸一遍,對難點、重點反覆思考,能懂者更好,不懂的記下,帶著問題聽課。這樣聽課的好處是,對已懂了的印象更深,容易記住,掌握牢固;對不懂的特意留神,看老師如何講。有時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一經老師輕輕一點,便會恍然大悟,且理解深刻,甚至還會意外地悟到一些新的東西。
複習,就是對課堂上所講內容的再學習。孔子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課後複習十分重要。課堂上聽到和記下的東西不一定印象深,也不一定完全懂,有的聽懂了,但遇到實際問題又似乎不懂;有的當時就沒有聽懂,當然,遇到與此有關的問題就更談不上能解決了。因此,課後趁熱打鐵,抓緊複習,不僅能使已懂的掌握得更牢固,而且還能使未懂的,經過自己反覆思考重新搞懂。
做作業,是使已學過的東西掌握得更為牢固的最好辦法。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課堂上老師講的似乎都聽懂了,但一遇到做作業就又不知從何做起,或者一做就錯,或做得似對非對。這是什麼原因呢?問題的癥結在於:聽懂的只是細微末節,或者只是一般問題,那些關鍵性的實質性的東西並未徹底搞懂。處理這種情況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做作業重新學習。要能完成作業,就必須對那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搞深搞透,熟練掌握,如果沒能學懂,或不熟練,就逼得你非得重新學習不可。這樣,為做作業,就必須重新學,重新學的結果是,不懂的懂了,早懂的掌握得更牢固了。可以說,做作業是檢驗你是否聽懂的試金石。
什麼是“學習”?“學習”是求得知識技能的行為。“學”,效也,即模仿;“習”,數飛也,鳥頻頻飛起,指小鳥反覆學飛,引申為“複習”,又引申為“學習”。可見,“習”是對“學”的重複。反覆學就是“習”,習本身就是學,只不過是以學為基礎又為鞏固學的效果而實行的動作。“習”包括複習和作作業,做作業也是複習。
***二***自學 除了聽老師講授之外,還必須自學。蔡元培說:“在學校……講堂功課固然要緊;自動學習,隨時注意自己發現求學的門徑和學問的興趣,更為要緊。”葉聖陶說:“許多真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成績絕大部分是自學來的,並不是坐在課堂裡聽來的。”自學是在大學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自學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本是教材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但由於時間緊或簡單淺顯易懂的未曾講授的內容,必須自學。如不學,便會影響知識的系統化。
第二、是老師介紹的參考書目以及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書刊資料。自學這方面的內容,有助於對教材內容的豐富、充實、完善、深化,更有助於開拓思路、擴充套件知識視野。自學就是獨立學習。“獨立學習能夠培養實際的技能技巧,增強個性意識品質,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樹立對自己行為的信心。”***巴班斯基***可見,自學不僅能增益學識,還能錘鍊人格、精神、品質。自學的好處可謂大矣!
上了大學,如不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刻苦自學,只把目光盯在教材上,或者只把注意力放在老師講過的內容上,除此而外,概不涉獵,那就會變得孤陋寡聞,從而使自己獲得的東西淺顯、狹窄,從而連教材上的以至連老師講授的內容的理解也不深不透,你學的東西也就不會有多大用場,你的人格、意志也不會得到錘鍊。
五、勤學好問
勤學,就是抓緊時間,動目,動腦、動手,利用各種條件,通過諸多途徑獲取知識資訊。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益”等等。當然,這些說法都是比喻,但它卻形象地說明了時間的珍貴性。一個人要想獲得豐富的知識,如果不充分利用時間,不管他有多聰明的頭腦,多巨集偉的理想和計劃,設計了多好的方法,最後他得到的肯定寥寥無幾或一無所獲。所以。“勤”是獲取知識的必要條件。古人曰:“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勤學”主要包括下面幾點:
一曰“勤讀”。對專業教科書和相關書籍、資料要不止一次地讀,反反覆覆地讀,不能只看一次,就束之高閣。
二曰“勤思”。讀時一時不能理解的,要反覆思考,也可以找一些介紹有關基礎知識的書來看看,邊思邊學,直至恍然大悟。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就是“思”的重要性以及“思”與“學”的辯證關係。
三曰“勤查”。看不懂或有疑難或拿不準時,就查閱各種工具書或參考書,如字典、辭典、其他資料等。
四曰“勤記”。特別是對基礎知識要勤記,包括腦記和手記。對一些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原則等經常用到的知識要牢牢記在心裡,這樣,用起來就方便,並得心應手。有些重要東西,一時難以背下來,不妨把它記在本子上,以便用時查詢,用得次數多了,也就記下來了。記的東西越多,用起來越方便,越容易理解新東西,從而也就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中文系的學生應加強“背”功,背詩、背散文、背小說中精彩的片段、背具有獨到之處的論述等等。大學幾年之後,腦子裡沒有幾百首詩、一二百篇著名散文等,就算不得中文系的學生。
上述四“勤”的關鍵就是要充分利用時間。如果你把時間花在打檯球、看電影、逛馬路,諞閒傳等方面,你就沒有時間在作學問上“勤”了。
“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問”是獲取知識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問”,有些疑難問題就永遠得不到答案,就會孤陋寡聞。要不恥下問,問老師,問同學,問內行。當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查詢有關資料而不能時,就必須去問。有些同學,本有疑問而不願問,怕丟人,怕別人笑話,這些全要不得。有些人提不出問題,是他一切都懂嗎?恰恰相反,是什麼都不懂。因為提出一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你連基本的東西都不懂,你不學,不思考,怎麼會提出新問題呢?所以,只有勤學,才能提出問題,只有思考,才能產生疑問,不學不思,“問”無由出矣!要想治學,“學”、“問”二字是缺一不可的。
六、幾種讀書法
“讀書之法,大有講究。讀之得法,便愈讀愈活,愈讀愈明,乃至融會貫通,化書本知識為巨大的創造能力。反之,則愈讀愈僵,愈讀愈昏,充其量不過是書呆子。”***趙耀民***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讀書法。
***一***“篩選”讀書法***選擇讀書法***
數學上有篩選法,應用科學上有優選法,讀書方法上是否也有篩選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讀書要篩選,這並非標新立異,是因為:
第一,世上書籍浩如煙海,特別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全世界一年的出版物相當於中國過去三千年的全部著作。再如,我國古代的漢朝,僅六藝之類的書共596家,12269卷;到清朝,僅一部《四庫全書》就有經、史、子、集四大類,3470種,79018卷,一個人一生要讀完它,已經很困難;到近代,僅化學這一門學科,每年發表的論文就有40多萬篇,每天讀一篇,也得一千一百年!而文學作品也就更加多得不計其數了。一個人不要說讀百科之書是不可能的,就是讀自己專業範圍內的書,也讀不勝讀啊!
第二、各種書籍的價值各不相同,不管什麼書都泛泛而讀,未必會有收益。如果無中心無目標,不篩選,見啥讀啥,就會“如墮五里霧中”,結果是茫然無所知。
第三、對於人類的生存來說,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一樣,都不可或缺;但不可或缺並不意味著多多益善。在日常飲食中,大家都明白吃多了會撐破腸胃,同樣,面對白紙黑字時,也不能貪得無厭。對於精神食糧,不分良莠,過量攝納,一時難以消化,也會敗壞求知者的胃口,甚至會毒害人們的心靈。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不同的地層埋藏著遠古時代的不同生物,同樣,圖書館書架上汗牛充棟,成排的書籍裡藏有前人的錯誤和謬論。壞書是精神的毒藥,會毀滅人的心智。人們總是閱讀新的作品,而不閱讀流芳百世的傑作,作家們把筆觸侷限在他們那個時代一些流行觀念的狹小範圍裡,我們的時代在這個泥坑裡陷得越來越深了。”正是基於這種深沉的憂慮,叔本華提出了閱讀的“節制”問題。題旨說:“閱讀若能有所節制,乃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節制”閱讀的具體辦法是“篩選”、“精選”。
所謂篩選,就是分清什麼是必讀書,什麼是可讀可不讀的書,什麼是不必讀的書。培根說:“有的知識只要淺嘗即可。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研究,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讀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書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覆讀。”
到了大學階段,專業方向基本確定,根據現代科學技術教育的發展,每一門專業知識,都有一系列必讀書籍可作參考。除此之外,要想深入本專業的某一專題,就得依靠教師指點,自己不斷探索。
篩選讀書法,首先是選擇好必讀書。就中文專業來說必讀書無疑是教材和其他配套材料及與本專業有緊密聯絡的文學、語言學等書籍。其次是博中取尖,就是精選,精選那些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精選“那些站在人類之巔的人們的著作”;要讀最上乘的書,而不在二三流書籍上打消耗戰,對那些流行一時的時髦讀物最好不讀。誠然,讀書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過,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是可以長軀直進的。如一個追求在散文創作方面有所創新的人,只要文字關一過,就宜精讀古代散文家如蘇、柳、韓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反覆吟誦近人、今人魯迅、林語堂、楊朔、秦牧、劉白羽等人的作品。再次,是在應該閱讀的書中篩選——即使在必讀書中,也有高下之分。一本有用的書,也並非句句是良言,這就要看你的眼力能否做到正確選擇。
***二***“從是看非”讀書法
“從是看非”讀書法就是讀書時,要懂得書本的侷限性,看出書中的錯誤之處。“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本是一定歷史時代的人的認識水平的記錄,因此難免帶有認識的侷限性。瑕瑜互雜,正誤互見是書中常見的現象。如我們的教科書,按理說是學術界已有定論的東西,但也常常有錯誤之處。即使是名人、權威的論著,也不見得毫無差錯。有個18歲的青年學生從小就養成“從來不抱‘盡信書’的態度,而是努力找岔子”。他在讀郭沫若的著作時,竟找出了30多處較大的差錯,郭老深為感動,寫信給他說:“關於我的舊作,你看得那麼仔細,使我驚訝。你所指出的一些錯誤,我將接受你的意見照改。”可見,“找岔子”就是讀書生活中“從是看非”的境界。當然要能進入這種境界,必須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深入思考是不可能達到的。
“從是看非”讀書法實際上是一種“積極讀書”法,就是用挑剔的眼光、批判的眼光、懷疑的眼光、糾正的眼光、評價的眼光去讀書。
“在消極閱讀時,我們好象完全屈從於作者的意志,既不批判,甚至也不作明確的評價。我們只是簡單地感受他的思想、感情、藝術形象;暫時和他的個性融合在一起,用他的眼光看一切,沉浸在他的感受之中。我們生活在作者所描述的世界裡,暫時忘掉自己,忘掉自我本身。……在積極閱讀時則相反,我們總是從‘自我’出發,評價作者的思想,有的贊成,有的進行批判,按照自己的觀點反覆進行研究並作出結論等等。這裡最典型的情況就是閱讀與自己觀點相反的文章。”***[蘇]波瓦爾寧***
***三***“計劃”讀書法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讀書亦然,應事先有個計劃。恩格斯在談學習問題時曾說過:無計劃的學習簡直是荒唐。列寧也多次指出:無計劃的閱讀是沒有多大益處的。科學越向前發展,就越具系統性。而系統地掌握一門科學,就必須按照一定的計劃讀書,使學習具有階段性和系統性。有的人讀書時拿起什麼看什麼,讀到哪裡算哪裡,常常產生“老虎吃天,無處下爪”之感,結果收穫甚少,即使有所得,也是雞零狗碎,不成系統,主要原因,就是讀書無計劃。
怎樣制定讀書計劃呢?
首先要有長期打算。要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愛好和工作性質選定一個較長遠的學習內容和研究目標。馬克思用了40年時間鑽研政治經濟學,是為完成他的鉅著《資本論》,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恩格斯經過幾十年學習,掌握了25種外語,目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馬克思主義,更有效地戰鬥。無長遠目標的學習計劃是價值不大的計劃,是不能幫助你係統地掌握知識的。
其次要有短期安排。在落實長期計劃時,要作出具體的短期安排。比如,中文專業的學生在校幾年,首先要計劃在這段時間內根據自己的專業性質系統地讀哪些文學書,哪些語言學書,那些作品書,哪些理論書,然後再根據每學年的課程安排,配合教學內容該讀哪些書,再然後,根據每學期,每月,每週,每日的情況安排讀書。由此循序漸進,把連續性和階段性科學地結合起來,長期堅持下去,就可達到目標,系統地掌握專業知識。
落實讀書計劃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做到堅持不懈。因故耽誤了,一定要彌補回來,切不可學學停停,使學習鏈條脫節。
***四***“尋找精英”讀書法
一本書的精英之處,就是這本書的精華和要害。所謂“記事者必提真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就是強調讀書時掌握精英的方法和重要性。讀書如不掌握書中要領,探索不出其主旨,就談不上讀懂和讀好。
那麼讀書時如何提要鉤玄,找出精英呢?宋代理學家陸九淵詩云:“讀書切戒在慌忙,涵養功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這就是說,讀書通常要慢而透徹,不要急於求成,要有耐心。碰到難懂之處,權且先放過去,等讀完全章後再回頭讀,這時,可能就不感到難懂,而容易理解了。特別是發現書中自己需要的東西、重要之處,要立即抓住,切不可放過,並要用心去思量。這就是提倡積極地思索式的閱讀。南宋陳善則更強調:“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他強調讀書要既能鑽得進,又能出得來,這必須有個“疑”字貫穿其間。“疑”正是要用心去思索。陶淵明曾說過:“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會意”就是領會精神。這實在是讀書之要妙!由此可見,只有站在思索的高度來總覽全書內容,這樣才能“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漸漸向裡,剝到精英之處。
閱讀中思索的方法多種多樣。因書而異。論說性文章,一般開頭提出論點,可以思索作者會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證,怎樣用論據說明或反駁?如果最後得出結論,則可回頭看看這個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又是怎樣分析和得出這些結論的?這種方法會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其精神實質,還能加深記憶。
另一種方法是“邊讀邊想”。如果是情節十分吸引人的文學作品,也不一定一口氣讀完就好,特別是讀到高潮之處,要來個合卷懸揣,看看自己對內容發展的設想與書中有何不同,這樣,才利於自己對文章目的的體驗,利於深刻領會其旨意,使自己在與書本處理的比較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還有一種方法是“勤回頭”。每閱讀一章一節,或者全書讀完後,認真回憶,在自己頭腦中清理脈絡,再現梗概,突出要點,達到全面領會精神的目的。
“讀書尋找精英處”,不僅是指能找出書中本有的精英,而且還指能讀出書上沒有的精英。大詩人歌德說:“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俄國劇作家、詩人克尼雅日寧說過:“讀書有三種方法:一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而又懂得書上所沒有的東西。”
“讀而不懂”是最差境界;“既讀也懂”是達到最佳境界的必由之路,但還不是最佳境界。如果僅僅讀懂,最多隻能算是一個儲存了若干資料的活動書櫥。讀書的最佳境界是“能看到紙的背面”,“懂得書上沒有的東西。”就是從明看出暗,從靜看出動,從是看出非。要進入最佳境界,必須勤思,“書上所沒有的東西”唯有通過勤思才能得到。勤思者總是邊讀邊思。或是讀完一節一章一本後“掩卷深思”,瞻前顧後,左思右想:想想書上的言外意,弦外音;想想書上的知識與“左鄰右舍”的關係;想想書上的話是有理,無理還是似是而非的歪理,並把一閃而過的思想火花及時記下來,作為進一步思考的依據。所以,讀書找精英的要訣是“思”。朱熹說:“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之以精思,使其意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魯迅先生也總是“靜靜地讀書,默默地思考。”***徐廣平語***
一本書上寫的全是你熟悉的東西,對你來說,就無多大價值;如果有一部分是初次遇到的東西,那就是有部分價值;如果內容是全新的,你從未接觸過的,那這本書就是一個“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你將得到極大的好處。一本書哪怕只有一句新穎獨到、不同凡響的見解,都要緊緊抓住,只要舉一反三,就能得到新的啟示。這就是讀書得“精英”,讀書“得意”。
***五***“吃透一本”讀書法
數學家華羅庚說:“在同類書中,你只要攻讀一本,其餘的在看的過程中就會發現,這部分我已十分明白了,那部分實際和第一本上講的完全一樣,其實真正新的、需要學的東西就剩下那麼一點點,讀起來就必然快多了。”這就叫做“吃透一本”。
採用“吃透一本”讀書法,我的感受是:
第一步,要選準這本書。要“吃透”的這本書必須是同類書中具有代表性的,即書的/內容必須是絕大多數人認為具有真理性的,無論是理論***原理***、概念、知識,還是方法等,都是最基本且較為全面的。
第二步,逐字逐句研讀這本書,該記的記,該抄的抄,徹底弄懂書中的基本東西。不僅要搞清各個章節中的要點,透徹瞭解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及內在聯絡,而且要掌握住作者的正確思路、方法和體系。這樣一來,關於這門知識的主心骨就在你腦中形成了。這猶如一棵樹,先有了根和本,然後就可以生出繁枝密葉來。在大學,我們所用的教科書基本上是在這門知識中有定論的,最基本的原理都具備了,所以,吃透了各本教材以後看其他書就有了基礎和主心骨,再進一步鑽研擴充套件,就可牢固地掌握這門知識了。只要透徹理解,掌握了最基本的東西,才能靈活運用這些東西,進而,從這些東西中生髮出新意,這就算有了創造。正如清代樑章鉅所言:“讀書……須用‘熟讀一部書’之法。不拘大書小書,能將這部爛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諸家書“俱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觸悟他書。如交朋友,全無親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領兵須有幾百親丁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氣肝膽,便此外皆可得用。何也?我所親者又有所親,因類相感,無不透徹。”
此外,還有個性讀書法,比較讀書法,想象讀書法,自問讀書法,討論讀書法等等。讀書之法,多如牛毛,可以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讀書法。凡是能使自己取得最佳效果的方法,就是你的最佳讀書法。一切方法,都在於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和總結。
古人云:“開卷有益”,但我們提倡“開有益卷”,即選讀要分好歹,讀得多少要適量,讀書應講究方法,否則,會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
同學們,你們上了大學,並不等於端上了鐵飯碗,並不等走進了生活的保險櫃。在我國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的時代,需要的是真才實學,而不是一紙文憑。只有具備了紮實的專業本領,社會才可能選擇你們。因此,千萬不要浪費這大好時光,趁著青春年華,努力為你們的人生奠定基礎。你們要想在學業上獲得成功,就必須按照愛因斯坦的公式去做:
成功 == 艱苦的勞動 + 正確的方法 + 少說空話。
還必須每日以畢達哥拉斯的話督促檢查自己:“早晨醒來時,問一問自己:‘我應當做些什麼?’晚上睡覺前,問一問自己:‘我做了些什麼?’”
如果你年輕時不栽種知識,那麼,你年老時就不會給人陰涼!
祝願每一個同學都能用最好的學習方法,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祝願每一個同學都學有所成!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