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之冬季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冬季,天氣寒冷,人們也應該遵循自然界“蟄伏閉藏”的規律,採取以“伏藏”為主的養生保健方法。中醫對冬季養生的理論豐富,那麼是如何養生呢,小編現在就告訴你中醫冬季養生小常識,快來看看這篇文章瞭解詳情吧。

  中醫冬季養生之道

  寒風凜冽,秋去冬來。《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季適當早睡晚起,可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養陰藏神。特別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不宜過早晨練,以免寒冷刺激致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而引發意外。

  冬季天氣寒冷而門窗長時間緊閉,致室內的空氣汙染較重,因而要注意通風換氣以提神醒腦。一般選中午等氣溫相對偏高的時間段開啟門窗,半小時左右為宜。

  冬季防寒保暖是重點,寒冷會誘發中風、心肌梗死、呼吸道感染,加重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但不宜暴暖大汗;飲酒禦寒也不可取,飲酒後加快外周的血液迴圈而暫時產生體表溫暖的現象,同時也會加劇散熱反而受寒。

  天地四時之氣,春夏主疏洩,秋冬主收藏,冬季是“精氣藏於腎”的季節,因而冬季進補的膏方很有代表性。膏方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為各人量身定製的兼顧補養和治療作用的中藥製劑。適合於慢性病患者、老年體弱者、亞健康人群等。膏方是將中藥的大型複方用水煎煮,去渣濃縮,用阿膠、龜板膠、冰糖等煉製成的半流體狀製劑。冬至後到立春前服用,每天一匙,可用水沖服或含化,也可隔水蒸烊後服用。制好的膏滋藥應低溫貯存,取用時不必每天更換湯匙以免帶入水份而致發黴變質,固定一個湯匙在罐中為宜。如遇感冒發熱、傷食腹瀉等情況,宜暫停服用,待治癒後再繼續服用。通過因人而異的辨證進補,一劑好的膏方如同為身體“加油”、“充電”,使腎精充沛、體質增強、病情改善。

  中醫冬季養生小常識

  起居調養

  中醫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也會耗陽氣。

  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於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適當新增衣物。

  中醫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

  飲食調養

  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如:牛羊肉、烏雞、鯽魚等,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還可多飲豆漿、牛奶。另外,糯米性溫,有暖胃等功效,故在南北方都有講究冬天多吃糯米飯的習俗。

  冬季進行食補可得因人而異的,這是因為我們吃的東西有谷肉果菜之分,而人也有男女老幼之別,個人的體質也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中醫養生的原則,強調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因此,冬天進步,一定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千萬不要人云亦云。

  立冬過後,天氣逐漸轉冷,自然界中的許多動物開始冬眠,不少人也深重腦倦,只想待在家中,根本不想走到戶外,更不用提參加體育鍛煉了

  運動養生

  立冬過後,天氣逐漸轉冷,自然界中的許多動物開始冬眠,不少人也深重腦倦,只想待在家中,根本不想走到戶外,更不用提參加體育鍛煉了。事實上,這樣對健康有害無利,在立冬時節堅持體育鍛煉,不僅能使人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體溫調節功能,還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因此在冬天仍堅持鍛鍊的人很少患病,正如俗話所言:“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氣溫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後新陳代謝的速度會放緩,因此在此時節鍛鍊不宜太激烈,以防止適得其反。瑜伽、太極拳或跳舞、打球等運動均是立冬鍛鍊的不錯選擇。

秋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春冬季養生名言
相關知識
中醫養生之冬季篇
中醫養生學冬季養生
中醫養生之四季養生
中醫養生之夏季養生法
夏季中醫養生之道
冬至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夏季養生之道_夏季中醫養生之道
春季中醫養生之道有哪些
關於冬至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學夏季養生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