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海嘯如何自救
海嘯常常具有巨大的摧毀力,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那麼,你知道嗎?下面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遇到海嘯的自救措施,歡迎閱讀。
遇到海嘯的自救措施
如果在海嘯時不幸落水,要儘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時注意避免與其他硬物碰撞。
在水中不要舉手,也不要亂掙扎,儘量減少動作,能浮在水面隨波漂流即可。這樣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夠減少無謂的體能消耗。
如果海水溫度偏低,不要脫衣服。
儘量不要游泳,以防體內熱量散失過快。
不要喝海水。海水不僅不能解渴,反而會讓人出現幻覺,導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儘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攏,既便於相互幫助和鼓勵,又因為目標擴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員發現。
人在海水中長時間浸泡,熱量散失會造成體溫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後,最好能放在溫水裡恢復體溫,沒有條件時也應儘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溫。注意不要採取區域性加溫或按摩的辦法,更不能給落水者飲酒,飲酒只能使熱量更快散失。給落水者適當喝一些糖水是有好處的,可以補充體內的水分和能量。
·如果落水者受傷,應採取止血、包紮、固定等急救措施,重傷員則要及時送往醫院救治。
·要記住及時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內的吸人物。具體方法是:將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從後背按壓,將海水等吸人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則應立即交替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心臟擠壓。
海嘯的分類
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湧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湧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湧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地震與海嘯的關係
環太平洋地區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發大小不一的海嘯。因此每當這個地區出現地震時,各國氣象部門都會對海面情況進行嚴密監測,以確定是否釋出海嘯警報。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嘯?地震震級越高海嘯的破壞力也越大嗎?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有時浪高可達數十米。這種“水牆”內含極大能量,它以極快的速度運動,衝上陸地後會造成巨大破壞。1960年智利大海嘯形成的波濤,就衝擊了整個太平洋。
海嘯通常由風暴潮、火山噴發、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發。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嘯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歷史記錄顯示,特大海嘯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數海底地震發生在太平洋邊緣地帶,稱為“亞延地帶”。海底地震發生後,使邊緣地帶出現裂縫。這時部分海底會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會發生嚴重顛簸,猶如往水中拋入一塊石頭一樣會產生“圓形波紋”,故而引發海嘯。
此外,地震海嘯的產生還會受海底地震震源斷層、震源區水深條件、震級、震源深度等條件影響。比如,震源位於深水區比淺水區更易產生海嘯。當震源斷層表現為錯動時,不會產生海嘯,而如果震源斷層表現為傾滑,就可能引起海嘯。
不過,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會引發大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在1.5萬次海底構造地震中,大約只有100次引起海嘯。一些專家則認為,引發海嘯的地震震級一般在里氏6.5級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內。
但即便是強烈地震也不一定就會導致海嘯。如2005年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8.5級強烈地震,就沒有引發大海嘯。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較深,因此雖然震級很強,但海底地表上下錯動幅度可能也比較小,因此沒有形成海嘯。
除了與地震震級等相關外,部分專家還表示,海嘯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化也有關係。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發生後,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有關專家進行相關分析後指出,這場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嘯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關。
預防海嘯的措施